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等学校继续教育发展创新思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等学校继续教育发展创新思路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高等学校继续教育发展创新思路

摘要:社会流动是增强社会活力、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继续教育在促进社会流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等学校在社会各阶层的继续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此,探讨高等学校继续教育发展创新的必要性,提出中国高等学校继续教育发展创新的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社会流动;高等学校;继续教育;以人为本

社会流动是增强社会活力、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中国社会有一个比较庞大的社会中下层群体,改变以中下层为主体的社会结构,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促进他们进行合理的向上社会流动,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教育有着两重性,无论是职前的正规教育还是工作后的继续教育,既有促进一个人向上流动的作用,也有社会分层和阻碍向上流动的作用。但是,社会学和经济学的观点表明,继续教育可以提高社会各阶层的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等,给人提供第二次向上流动的机会。拥有优质的科技、人才和教学资源的高等学校,非常重视继续教育的建设和投入,逐步突破足不出校园的局面,在为社会提供更多服务的同时又有效促进自身的发展。

一、社会流动与继续教育的关系分析

社会流动是指个人跨越阶层边界的过程,即从一个社会阶层转移到另一个社会阶层的过程,或是指个人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地位的移动。由于社会关系空间与地理空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因此,一般把人们在地理空间的流动也归于社会流动。继续教育是在系统学完国家学历教育体制下的小学、初中、高中或大学课程后,重新回到社会性的办学单位、高等学校等机构进行进修、深造或培训的教育活动。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发展,只依靠学校接受的正规教育,已经难以满足一生中接踵而至的社会冲击和技术变化的要求。继续学习是保持与生活、工作和社会变化同步的重要策略。因此,在以终身学习为特征的知识经济社会里,接受继续教育已经成为个人发展的必须的手段。每一个人接受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将直接或间接影响他的社会阶层流动的方向,并最终决定他在社会阶层中的位置。因此,继续教育的作用,不仅促进了社会发展,也促进了社会合理阶层结构的形成,减少了社会不稳定因素,同时,也表明接受继续教育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高等学校继续教育工作发展创新的必要性

1.高等学校继续教育发展创新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当今世界是全球化、知识化、信息化的时代,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是社会转型,社会的整体转型要求教育必须转型,高等学校继续教育转型是教育转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在“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大前提下,要积极、稳妥地推动我国继续教育的发展,进一步促进终身教育体系的完善。这表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学习型社会建设和终身学习体系建设且需要重视继续教育的未来发展问题。高等学校是继续教育服务的中坚力量,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人才支撑体系建设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有力支撑。因此,高等学校继续教育必须在社会转型中有所发展创新。

2.高等学校继续教育发展创新是高等学校体现自身职能长远发展的要求。高等学校的四大职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以及文化传承和创新,继续教育既体现了人才培养的使命,也在服务社会中体现了其价值,因此,高等学校正在重视并加大继续教育投入和招生数量的竞争,从2013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就能体现,我国高等学校学历继续教育在校生规模达12969281人、高等非学历继续教育在籍规模达6785562人。我国高等学校的继续教育服务正在进入一个转型发展的时期,各级各类高等学校的继续教育服务现已呈现“全面开花”、多向发展的格局。但是,必须认识到高等学校百花齐放地发展继续教育虽能激发各自的积极性,短期内能获得较快的成效,但必须要通过科学合理的发展,否则,将会造成大量同质资源和渠道的重复建设。高等学校继续教育发展创新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反映。

三、高等学校继续教育发展创新问题的解决对策

1.加快转变继续教育认识,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继续教育发展的创新工作中要把满足广大接受继续教育专业技术人员的学习需求放在首位,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性。在教育内容、教学管理以及授课方式等方面给学生提供更多选择的空间,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以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对不同群体提供的继续教育培训,特别是弱势群体,要考虑他们工作、生活的特点和需求,辅之以各种非正规教育培训形式。例如,西南科技大学对口支援黑水县和松潘县的帮扶工作中,学校的专家学者深入园艺企业、合作社以及农牧民群众的田间地头,开办“田间课堂”,“面对面”授课,“手把手”讲解,传授技术、指导生产,非正规教育培训与需求者的实际工作、生活相结合,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

2.发挥高校的资源优势,实现“产学研”相结合。高等学校的主要职能不仅是要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及承担科研前沿的研究课题等,更重要的是要将知识、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不断推动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目前,高等学校比较重视学历教育中的“产学研”机制,研究表明,对于人才的培养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都是与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息息相关的,特别是在学历教育后的继续教育培训。因此,高校应坚持开放办学,走“产学研”联合办学道路,积极和产业部门紧密配合,发挥各自自身优势,形成优势互补,形成共同的目标,共享获取的成果。

3.构建继续教育专业化培养体系,促进学习者向上社会流动。现代信息社会,知识的不断更迭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结构、技术结构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果不能不断地调整、改变、优化自己的知识、技术结构,就很难胜任现有的职业或工作。面向已经具有一定的专业技术与管理知识的人员,高校要根据受教育者的实际需求,构建继续教育专业化的培养体系,用知识更新与创新能力的发展来召唤学员,因材施教,为社会提供适应社会与职业变迁的专业人才资源。在培养目标方面,要求受教育者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知识的补充与更新,在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方面有所提升,学习后能够成为技术创新骨干或优秀的管理人才。继续教育专业化的课程设置注重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知识、高新技术及其应用。在培养模式上进行主体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提供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培训。

4.营造良好的继续教育学习氛围。建立灵活多变的弹性机制和开放的协作平台,高等学校继续教育在学制建设方面要遵循灵活原则,实行弹性化管理方式,积极探索学分制和学分互认机制,继续教育包括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在办学过程中,通过顶层设计,实行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在课程、学分及证书等方面积极思考并重发展的可行性。比如,参加继续教育的学生取得岗位培训课程规定的学分后,是否可以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学生通过入学资质认定,将所学学分带入开放式专科或本科学历教育学习,取得本专业规定的学分后,是否可获得相应的学历文凭。在开展继续教育办学过程中,可积极探索推广“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培训”,“自学考试+专业水平认证”等办学模式。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并重发展,既有利于学生获得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更有利于继续教育的发展和社会各阶层的合理流动。同时,高等学校在开展继续教育办学过程中,要积极搭建开放的平台,开展“走出去,请进来”的策略,放下自己高贵的“面子和架子”,要加强与社会、政府、企业的合作交流,通过整合高校的优势资源进行短期培训。例如,公务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行业的继续教育培训等,同时,深入基层单位,对基层最需要的人员进行技术知识方面的培训。这种开放的办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因工作而耽误学习的矛盾,为需求者提供了学习机会,营造了“处处可学”的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曾阳,黄崴.社会流动视域下的教育管理:基点、举措、趋向及保障[J].广州大学学报,2014(6):53

[2]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43.

[3]萧今.社会分层和弱势群体的继续教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7):65

[4]张国安.论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的转型[J].继续教育,2013(5):4.

[5]万嵩,王营池,晏斌.高等学校继续教育服务体系建设与手段创新的探讨[J].继续教育,2014(2):19.

[6]赵洪波,吴岚,黄晓利.社会流动视角下继续教育的特殊价值——兼议继续教育在促进农民工市民化转化中的作用[J].继续教育,2008(8):54.

作者:袁明 黄琼英 单位:西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