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退役运动员继续教育现状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退役运动员继续教育现状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退役运动员继续教育有别于广义上的继续教育,继续教育是为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元要求,不断充实提高个人素养和能力的学习过程,而退役运动员的继续教育很多时候却是去学习一门全新领域的知识,由于我国特殊的运动员培养模式而产生的退役运动员对继续教育的需求无法满足,是当前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对该问题进行探究,总结出改善运动员受教育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退役运动员;继续教育;现状

一、通过比较中外运动员培养模式分析运动员继续教育的动因

(一)美国运动员自小学到大学的文化知识学习及发展规划

在美国一个运动成绩优秀的运动员在日常训练的过程中并不会压缩文化课学习的时间,从小学开始,家长鼓励孩子多多参与体育运动,参与的方式为家长出资参与课余时间的各种运动俱乐部,并且参与的初衷是希望孩子能从体育锻炼中得到体质和自信的提升,并不急功近利地追求运动成绩。到了中学阶段,学校就有了各项体育运动的校队,在这些校队中学生可以得到科学系统的训练,在这个阶段就有了具有管理权力的监督机构,例如美国高中协会联盟,该机构负责落实相关法规,以保证中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的同时也跟上文化课的学习,平衡运动与学习的关系。中学竞技体育是美国整体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业进步,追求健康人生的有效手段,约50%中学生从事体育运动,他们从事运动的动机是获得快乐、健康和大学奖学金。由此可以看出,此阶段仍未出现因追求运动成绩而忽视文化课学习的现象,并且在中学阶段不设全国锦标赛,这一点对于平衡运动员追求运动成绩心理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到了大学阶段才出现运动员因训练及比赛而频繁缺课的现象,但是这一现象并没有被默许,美国全国大学体育协会通过严格的管理及科学的训练手段,使得大学生运动员可以得到足够的学习时间,并能够凭借自身的知识水平满足大学的毕业要求,成为与一般大学生相当,甚至更加优秀的人才,而这一部分的体育人才正是奥运会的后备军。

(二)国内运动员培养模式

国内的运动人才培养更加注重运动成绩,包括运动员及运动员家长在内,多数人一旦选择投身体育事业就自然而然的放弃了文化知识的学习,与美国的教育模式不同,国内自小学开始学校就组建校田径运动队,并且设立各式各样的全国锦标赛事,运动员身份的自我认知来得非常早,再加上很多家长因相信“学训冲突”而放弃孩子学习文化知识,使得很多孩子从小学开始就将文化知识的学习视为无关紧要的事情。到了中学阶段,“学训冲突”的矛盾就更加得到凸显,高中在录取新生的时候专门为体育表现优异的学生开放绿色通道,这使得原本就将文化知识学习放在第二位的体育特长生更加缺少了学习的动力,也就是从这开始,运动员的就业之路越走越窄。并且有些学生在中学毕业之后选择的不是进入高中学习,而是进入体校继续进行运动训练。我国的体校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不聘请文化课教师,而是将本校的学生委培到周边的重点高中进行文化知识培养,但实际上高中对这些体校学生的教育普遍流于形式,结果就导致高中阶段的体育特长生忽视了宝贵的文化知识学习机会,直接导致后来进入大学的适应不良。到了大学阶段,学校依旧延续了过去初高中阶段的重运动成绩轻文化教育的模式,对于高校运动队学训矛盾的原因有另一种不同理解的观点是由代永胜、陈云鹏、陈亮三人在《湖北省高水平运动队教学与训练现状及对策》一文中提出。他们认为,学训矛盾的造成的原因在于高校对于在校运动员的定位上,高校大多特招运动员的原因是为了让运动员代表学生去参加大型的体育赛事,并为学校获得荣誉,展示学校的精神风貌。这些教练员和教育工作者将学生定位为“运动员学生”,而非“学生运动员”。这种做法无疑是十分功利的,为了达到学校的目的不惜牺牲这些运动员在作为学生时正常接收学校文化课教育的机会,鼓励学生逃课进行体育训练和比赛,加上学生运动员这个群体本身文化课缺失并且缺乏兴趣,教练员和这些教育工作者对高校运动进行错误的引导,是致使高校高水平“学训矛盾”更加突出的一个重要原因。针对体育特长生的这种培养方式,给其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现实难题:运动生涯结束后走向社会明显缺乏就业竞争力。运动员进入高校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获取大学文凭,那么到了毕业的时候,择业范围自然比一般大学生窄的多。然而在此之外还有一批完全不进行文化知识学习的专业运动队的队员,在这部分队员当中涌现出很多高水平运动员甚至是奥运冠军,但是大部分运动员退役之后仍然得自行解决就业问题,这部分退役运动员较之体校的学生文化知识更加匮乏,除了少数被保送进入大学深造的顶尖运动员,大多数无法凭借自身的实力考入大学。纵观我国运动员从小学到大学的学习经历,运动员从初中甚至小学开始就在文化知识的学习上被与一般学生区隔开来,这就注定了在将来退役之后文化知识水平成了求职的最大阻碍。

二、运动员继续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高校教育资源不足

尽管国家体委颁发了《关于国家体育总局直属体育院校免试招收退役优秀运动员学习有关问题的通知》,但是退役之后能够进入高校继续深造的运动员仍然只是少数,只有运动水平高、在大型赛事上表现出色的顶尖运动员能够获得免试的机会,大部分运动员无法通过考试进入大学,因此只好转向类似函授、自考一类的学习途经,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二)继续教育方向的选择比较迷茫

由于文化知识基础薄弱,退役运动员在进行继续教育的选择时常常不知道该投入到哪一领域进行学习,尤其是在学习与体育运动无关的学科知识的时候,不知道哪一科最适合自己。

(三)针对运动员的继续教育尚没有成熟的体系

现有的继续教育主要是对脱离正规教育,已经参加工作的人进行的,是在原有知识水平的基础上追求更高层次,这就与运动员本身的实际情况产生了落差,既不能从头开始学也很难跟上现在的进度,学起来事倍功半。相较于国外的运动员的继续教育,国内缺少了专业的对运动员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培训,而这恰恰是运动员继续教育中的核心部分。

三、建议

(一)退役之前未雨绸缪,多充实文化知识

运动员参加继续教育的最主要动因就是,转业之后所需要具备的文化知识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并未学习过,因此很多运动员在选择继续教的时候不知道该学习哪一门学科。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运动员应当在退役之前就开始职业生涯规划,并且由于我国运动员培养模式的现实,很多运动员其实在很小的时候就确定了今后十几年的运动员身份,所以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更早进行,思考自己希望自退役之后从事何种行业的工作,这样就能有目标地选择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不因为在中高考是存在绿色通道而放松警惕,时刻牢记自己的目标,而不是为了文凭去读大学。

(二)效仿先进国家的管理经验,提高对运动员文化知识水平的要求,改变社会大众对于运动员的刻板印象

国内运动员在初高中就与一般学生在文化知识的学习上产生脱节,然而却鲜少有运动员意识到这样的知识脱节会成为将来就业最大的阻碍,要改善这一问题就要从改变运动员以及运动员家长,甚至是社会大众长久以来对于体育人的刻板印象开始。通过比较国内外运动员培养模式可以发现,在一些国外先进的培养模式中始终贯彻严格要求运动员的文化素养,尽管也存在“学训冲突”的矛盾,但可以通过科学优化训练方案来增加文化课的学习时间,“学训冲突”这样的刻板印象也需要改变,学习与训练不应当是二选一,而是相辅相成,形成良性循环,让运动员在初高中毕业时可以达到一般学生的水平。

(三)政府应当吸收国外先进培养经验,推出符合中国国情的相关政策

很多国家在运动员的职业生涯规划这一部分是由政府出面给予政策及资金帮助,不论是推出帮助计划还是与职业规划公司合作,政府都起到了关键的引导作用。但政策帮助的核心理念不是政策安置,而是让运动员在退役之后有足够的竞争力,例如总结运动员退役之后的普遍走向,提前为运动员安排相关专业的课程,或是开办退役运动员论坛相互交流经验。

(四)继续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经常参与

继续教育的目的原本就是为了更好地工作,丰富和完善自身的职业技能而进行的,运动员也一样,不断寻找自身的短板,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这样才能在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下维持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徐丽敏.体校学生文化课学习的调查与研究——以首都体育学院附属竞技体校为例[D].北京:首都体育学院,2013.

[2]李昌浩.上海市高校体育特长生培养模式的现状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10.

作者:宫玉玺 黎骉 单位:吉林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