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新型城镇化下的高校继续教育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新型城镇化下的高校继续教育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新型城镇化下的高校继续教育研究

【摘要】人的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保证新型城镇化高质量、高水平的重中之重。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要求高校继续教育通过多元化、多层次的专业设置和教学方式的创新改革,通过整合高校优质资源、建设咨询性质的新型城镇化智库以及提供终身学习资源服务平台等以适应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充分发挥高校继续教育的作用,对于解决多元化、多层次的学历提升和能力提升,落实终身学习,保障人才发展,更好地促进人的城镇化具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继续教育;培训;终身学习

一、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继续教育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1.新型城镇化内涵

新型城镇化是指人口不断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城市规模会不断扩大,城市的人口数量会不断增多。我国实行的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1]

根据数据分析,在1978—2012年期间,教育经费支出与经济增长为单向因果关系,即一方面教育经费支出促进了经济增长,另一方面经济发展并未能显著引起教育支出的增加。这可能是因为我国各项经济指标快速增长未能引起教育经费显著性增加,或者经济发展过快而对教育投入不足。然而,教育经费支出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应该是双向因果关系,即一方面教育经费支出促进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教育经费支出增大。因此,增加教育投入对于经济增长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正向积极作用。[2]

2.继续教育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随着城镇化发展,2013年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926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5%;城镇登记失业人数2014年达到952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9%。城镇化过程中的低层次教育培训问题凸显,例如,干部培训内容陈旧、单一的教学方式不能满足干部发展需求,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干部培训需要广阔的视野、崭新的理念、良好的业务能力。

二、新型城镇化对高校继续教育的要求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然而外来流动人口增多导致城市居民素质参差不齐、城市人口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的出现。这些问题将影响我国人口素质的提高,从而制约我国新型城镇化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因此,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要继续加强对人的教育,切实践行终身学习理念。针对各层次的人群展开不同层次的继续教育,将培养新型农民工、新型市民和高效管理者作为主要目标人群进行培训。同时,快速发展的城镇化时代要求高校继续教育改革老旧的课程专业和陈旧的学习方式,以最佳的效果达到教育的目标。这些问题关系着新型城镇化的推动,关系到城市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1.培养与时俱进的人才,提升学历与能力水平

为提升农民工学历层次、技术技能及文化素质,教育部、中华全国总工会于2016年3月联合印发《农民工学历和能力提升行动计划——“求学圆梦行动”实施方案》,主要针对城市农民工:一是提升学历教育层次,提高专业技能。提供专科层次或高起本、专科或以上学历继续教育,鼓励农民工终身学习。每年在全国范围内资助30万农民工接受继续教育。二是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提高其岗位胜任能力,优化农民工技能人才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对接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多样化和专业化的需要,面向农民工开展技术技能培训,助力产业转型。特别是针对能源、物流、物业、家政、养老等新兴行业,对于已签订固定劳动合同的农民工开展岗位技能培训;而对产能落后、产能过剩的企业农民工,开展转岗培训。[3]为农民工的学历和能力提升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上海市响应国家号召,2016年11月30日,由上海市教委与市总工会联合召开的上海市“百万在岗人员学历提升行动计划”推进会在闵行区举行,首批参加职工学力提升培训并完成学业的员工在会上获得了相应证书,成为该项目的第一批获益者。根据上海市计划,到2020年,要完成100万名在岗人员相应的理论知识学习和职业技能、职业资格培训,获得相应的高等学历教育学分,促进本市各级劳动模范获得者基本达到本科学历,显著提高上海市高等学校在读大学生人数和拥有高等学历的人口比例。

2.培养高层次新型城镇化管理者,促进政策制定和落实

我国高校资源丰富,优势明显。声誉高、名优师资丰富;教学水平高、需求调研充分;雇主评价高、科研实力雄厚;教师水平高、各校具有特色学科和办学优势。在新型城镇化中,对领导干部的继续教育处于重要地位,应始终把领导干部继续教育工作当做基础性工作。探索领导干部继续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培养造就一批又一批能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起到正确领导作用的领导骨干和优秀人才,是我国高校继续教育培训的重要任务。

其中不乏关于高校和政府合作培训干部的优秀案例,例如,国家发改委和清华大学成立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其主要职能之一是人才培养,即开展人才培养和培训。在相关学院开设新型城镇化专业课程,招收培养新型城镇化研究领域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为各级党政干部、新型城镇化建设参与主体定制城镇化领域的跨学科、菜单性课程,开展针对性培训。例如,同济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汇集名师,作为同济大学优势学科,也承担了其社会责任。目前,已有湖南省、四川省、贵州省、甘肃省等省市与同济大学展开新型城镇化专题的干部培训,根据各省市特色制定不同的培训内容,以期培养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高效管理者,从而提高管理者意识,更好地促进相关政策的制定和落实。

3.调整高校继续教育专业设置和学习方式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导致我国农业富余劳动力减少和人口老龄化程度提高,主要依靠劳动力廉价供给推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模式无法持续。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需要对现有的继续教育专业设置进行调整。可部分借鉴普通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增加信息类相关专业、应用文科类专业,适度减少传统工业类专业。[4]由于我国教育体系以正规教育为主,非正规教育发展不足,导致非正规教育多采用正规教育的教学方式,即以传授为主、重知识内容的输入式学习。而非正规教育除了部分的内容传授,更重要的是应注重实践问题和操作类的学习方式。适应新的产业结构变化的专业设置和学习方式的变革成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给高校继续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三、继续教育整合高校其他资源进行服务

新型城镇化需要高校继续教育的支持,而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无疑是推动高质量的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动力。除了在培养人才、提供人力保障方面的的作用,高校继续教育能整合高校其他优质资源,例如建设咨询性质的新型城镇化智库以及利用高校课程资源建设终身学习资源。高校MOOC就是一个较好的范例。

1.为中央及地方政府顶层设计献言献策

高校专家优势明显,发挥新型城镇化高校智库平台资源优势,对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咨询将发挥巨大的作用。例如,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要依据中国新型城镇化实践,借助国家发展改革委的统筹协调优势和清华大学的综合学科优势,将基础数据库建设理论与实践结合,具体围绕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城市综合功能和品质提升、城市群规划建设、新型城镇化的绿色化路径、智慧城乡体系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等议题,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持、智力支持、技术支持。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新型城镇化智库发挥了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经济与管理、环境科学等学科优势,针对我国和全球范围内可持续发展与城镇化领域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政策问题和管理问题,广泛开展学术研究、提供决策咨询、传播思想理念。甘肃省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由于其文化历史资源的特点,有很深的学术价值和文化背景。但由于历史久远,很多东西是碎片化的、隐性化的和基因化的,必须先做学术研究。因此,甘肃省搭建了一个庞大的学术平台,在全国找了177位专家、28个首席专家开展论坛、学术会议和重大项目论证。[5]对拥有悠久历史和博大精深文化的省市起到了示范性的作用。

2.落实终身教育理念,提供终身学习服务平台

终身教育已成为当代世界重要的教育思想理念,人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信息、经济和科学发展速度日新月异,随时展速度而学习进步势在必行。从时间上看,终身教育强调教育是贯穿人一生的连续不断的过程;从空间上看,强调根据学习者的需求,以最佳的组织方式和包容开放性的教育资源为人们服务。[6]

高校继续教育在终身教育背景下需重新定位,改变将继续教育定位于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现状。将发展继续教育定位于国家人力资源继续教育多元化发展的教育格局体系,形成人力资源开发服务、培训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服务等多层次继续教育服务的服务体系。[7]由于非学历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升职业能力,这就要求高校继续教育应将培养模式定位为以提升职业能力为主导,以知识延伸和创新开发为目标,推动高校继续教育职业化发展。

整合教育资源,打造居民终身学习服务平台。资源共享是新型城镇化视域下成人教育实现的重要资源保障。注重教育资源的整合,例如成人高校MOOC联盟、其他高校MOOC平台资源都可以利用起来,积极为市民、农村转移人口建立终身学习服务平台,供他们随时随地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素质,顺利融入城市并完成向高素质市民的转化。

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已进入以质量提升为主的转型发展新阶段,重点是人的城镇化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而结构转型升级要求提高城乡人口整体素质,因此,新型城镇化对高校继续教育提出了多元化、多层次的继续教育培训需求。在此背景下,高校继续教育专业设置和教学方式亟待改革和升级,以满足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多层次、多类型的继续教育培训需求。此外,高校继续教育将通过整合高校优质资源、建设高端咨询智库与终身学习资源服务平台等手段,为我国城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持,以保障我国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和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强.中国新型城镇化人口的继续教育问题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4(27):34—39.

[2]孙志毅.教育投入、经济增长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4(11):112—115.

[3]农民工学历和能力提升行动计划——“求学圆梦行动”实施方案[EB/OL].2016.3,

[4]褚宏启,贾继娥.新型城镇化与教育体系重构[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5(4):70—82.

[5]连辑.甘肃借文化崛起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EB/OL].2014.3,

[6]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导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7]黄明格.终身教育视域下高校继续教育的转型与定位研究[J].成人教育,2016(1):12—15.

作者:陈其晖 刘苇航 单位:同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