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体育教育教学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对策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为充分发挥出高校体育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为使大学生成长为社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文章从身体、心理、道德品质、社会适应能力四个方面分析了体育教育教学对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探析的对策为:重视理论教学、加强理论指导;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优化与整合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模式与实现体育教学过程的生活化。
关键词:全面发展;教育教学;体育学科;自律意识
前言
中共会议指出“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要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陈宝生在201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精神,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新一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要求“体育教育教学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要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为此,为了大学生的未来能主动迎合社会的发展需求,成为社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继续研探体育教育教学如何来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非常必要。
1.体育教育教学对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
1.1培养大学生强健的体魄
体育学科通过体育教育教学,遵循青少年生身体发育的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了体系统的影响,增强了大学生的体质。这种体质的提高是全方位的,不仅体现在力量、速度、柔韧性与协同性等方面的提高,从运动生理学的视角而言,肺活量、血细胞的携氧量、消化与吸收功能、体液与血液调节能力等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众人皆知,良好的身体素质是一个从事一切社会生活的物质依托,如果生物体脱离了健康的值域,学习与工作的效率就会大大折扣。
1.2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身心健康重要的组织部分。心理因其具有潜伏性,不易发觉,所以要更加重视,身边的案例以证实,心理健康出问题的学生往往要比身体健康出问题生更让人担忧,通过体育运动,可以在运动中可以释怀减负,另一方面,通过体育运动,起到了健体悦心与磨练意志的功效,在困难与挫折面不仅能从容面对,而且在体育运动中,也能培养个体形成一种阳光心态,在日常学习与生活当中,能形成开朗、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第三,在体育课程中也系统地学到了提升体育心理将康的相关知识与方法,当个人遇到烦忧之事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或通过与教师及朋辈之间的有效沟通,成功规避心理负面影响所积压的社会风险,保持一个健康的心态。
1.3引导大学生遵守体育道德
实践证明,具有道德品质之人不仅深受他人的信赖与好评,同时更有利于其个人的全面发展。在体育教学目标中,就有“情感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培养,例如在体育游戏教学中,目标就有培养学生遵守游戏规则、胜不骄败不馁的体育德育渗透;在篮球教学中,就有顽强拼搏、团结协作、尊重对手与服从裁判的体育道德培养,总之,不同的体育教学内容都蕴含有不同的体育德育培养目标,大学生在接受体育教学的同时,体育道德水平的得到了同步的提升,并在体育运动过程中,能够养成遵守体育道德的良好习惯,在体育教育工作者的指导下成功迁移到社会生活等其他领域,使自己成为一个受欢迎的、有道德品行之人。
1.4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据调查显示,具有良好社会适应能力之人一般都具有以下基本特征:一是旺盛的精力与强健的体能;二是具有积极健康的道德思想品质;三是能够遵守社会公序良俗。体育教育教学就是通过系统的教学内容、运用一定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对大学生的生物机体施加刺激与影响,通过提升他们的运动能力来强健他们的体魄(因为运动能力是健康体魄的表征之一)。同时也磨练了大学生意志品质,培养了他们公平正义的理性和平心态,特别是在体育游戏与体育竞赛中,能培养他们遵守规则的自律意识,综上可见,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历练,以后走向社会就具有一定的、明显的优势。
2.体育教育教学对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对策探析
2.1重视理论教学、加强理论指导
走访调查发现,部分高校只侧重于对大学生进行运动技能方面的传授,忽略了体育理论课的引导作用,因为学生渐渐长大,具有一定的自我能动意识,为此,通过理论教学可以充分调动他们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发挥出自我能动作用。知是行之始,为充分发挥出体育学科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应重视体育理论课、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理论指导。一是通过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使大学生明白体育对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性;第二,将体育学科中的诸多门类,结合本校实际与学情,尽可能地通过理论课让学生接触与了解,为他们扩大视野、增长专业知识搭建平台;第三,引导大学生能够运用体育所学理论知识与运动技能,为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服务;第四,教育大学生要严格自律,既要坚持运用所学坚持锻炼、并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同时也要将体育精神与体育道德品质通过自己来传承、并发扬光大;第五要教导大学生当个人面临困难与挫折之时,要用体育课中所发扬的“艰苦奋斗与奋力拼搏精神”与体育生成智慧成功化解,使自己成长为“全面发展”之人。
2.2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以往的体育教学多以体育教师为主心,围绕教材内容进行备课与授课,不仅存在着体育教师擅长什么就多传授点什么的弊端,同时也忽略了学生的感受,不仅结果导致了课堂教学效率的低下,且不利于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与发展。为此,体育教育教学为实现大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就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大学生为教学主体,以大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然后重点抓落实工作,所选用的甄选的教材内容、所选用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所构建的教学评价体系等,都要围绕“以大学生为主体,以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线,让大学生在体育教育工作者的指引下、在运动过程中健身健体、陶冶身心、磨练意志、提高个人对周边生活环境与所置身的社会环境中的适应能力,努力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成为全面发展之人。
2.3优化与整合教学内容
教学实践证明,优化教学内容,通过提高大学生的学练兴趣,有利于逐步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大学生终身体育习惯之后才能坚持锻炼,才能更好地发挥出体育学科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功能。因有学者研究发现,兴趣和习惯是许多人坚持终身体育的第一动因。以田径课为例,众所周知,走、跑、跳、投等田径教学内容是开展其他运动项目的重要学科基础,但对大学生而言,他们从小学、中学期间都系统的学过,到大学再进行重复性学习,教学内容在感官上缺乏新异性刺激,很难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致,教学效果也难以提升。为此,既要传承传统体育教学内容,让大学生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为以后从事其他体育运动项目打好学科基础。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在校期间的所学,培养大学生逐渐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在教学内容选用方面,要进行优化与整合。例如中长跑运动项目可与校内障碍跑、野外生存拓展训练等项目有机融合在一起;课前的准备活动与下课前的放松活动可用健身操、体育舞蹈代替;篮球课不仅要学基本运动技能、而且还应组织大学生学习篮球裁判与组织、现代篮球欣赏等内容,与社会体育成功接轨,便于他们未来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
2.4革新教学模式
为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体育教育教学中可供体育教师选用的教学模式很多,无论是传统的“三段制教学程序模式”,还是最新引入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及自主合作探究模式等,都应重学善导,注重引导大学生学有所思与学以致用。在选用教学模式方面,体育教师实现师生角色功能的双重转型,即体育教师要注重导学与启发、大学生则从“学”转向“研”,注重探索与创新。建议普通高校继续推行普修与选修相结合的体育教学模式,因为调研发现,部分推行普修与选修相结合的体育教学模式的普通高校,通过普修,促使大学生学习与掌握必备的体育专业知识与运动技能,为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选修方面,由于给予了大学生较多的“自由发展空间”,通过注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与互动,从而充分挖掘了课堂教学中的各种资源,激发了每位大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在学习、交往和积极探究的过程中,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心智功能的发育与体育道德精神的有效提升,所以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2.5实现体育教学过程的生活化
体育教学过程的生活化就是围绕体育教学内容采用能贴近大学生的生活的形式来开展教学活动,其目的就是让体育所学知识与技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连,学有所用,并能为大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服务。笔者认为,一方面要关注大学生在校期间身心健康与品德素养的提升,选择那些对动作技能要求不高的,且健身价值高的运动项目来吸引他们积极主动地参加,例如近年来大学生喜欢的体育舞蹈、自由搏击、小球运动等;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大学生毕业后参与体育运动锻炼的软环境与硬环境之现状,例如素有贵族体育运动项目之称的高尔夫球运动,由于消费较高、对绝大部分大学生而言,他们毕业后的工薪收入是难于支持常态化的参加,只能望球兴叹;再如在学练田径运动项目急性跳远时,要加强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因为大学生毕业后踏入社会,不可能天天坚持用急性跳远来锻炼身体,但在生活中可以学有所用,例如小群体郊游过水沟等)。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为加强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可将沙坑设置为水沟,为过水沟,引导大学生选好踏跳点、合理助跑、然后身体要腾起来,落地时要收腹低头,否则身体后坐,就很可能落入“水沟”,这样以来,体育教学过程与日常生活相联系,通过体育教师的精彩导入与巧妙设计,实现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之间的衔接,不仅在课堂上能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大学生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之中学有所用,且能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刘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教学现状及改革措施[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8,1:99-100.
[2]黄庆东,姜小娟.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全面发展研究进展[J].教育教学论坛,2016,4:195-196.
[3]万国华,廖慧平,杨小勇.论大学生体育素养的培养[J].教育学术月刊,2010,4:43-45.
作者:沈萍 单位:安顺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