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现代学徒制下职业教育教学范式转型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在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亟待寻求范式转变。对比分析传统学徒制和职业学校教育的教学范式的利弊,从哲学层面进一步深入剖析现代职业教育背后的哲学观演变趋势,进而提出一种现代学徒制下的职业教育教学新范式,并详细阐述这种新范式的实施步骤和细节。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传统学徒制;职业学校教育;哲学观;职业教育教学范式
一、引言
我国是制造大国,制造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制造在规模上已经稳居世界首位,但从质量上来衡量与发达国家尚存在较大的差距。如何让中国制造从“大”向“强”蜕变已经成为事关国运的战略性课题。在知识经济时代,制造业自身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相应地新时代制造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质的变化。目前,作为人才培养的供给方的高职教育与作为人才需求方的中国制造业之间存在越来越大的结构性矛盾。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助推中国制造的关键性动力因素亟待寻求范式层面的转型升级。中国制造强国战略的实施也呼唤新的职业教育教学范式来契合中国制造人才的培养需求。作为一种新型职业教育模式,现代学徒制吸纳了传统学徒制和职业学校二者的优点,在中国制造背景下的高等职业教育中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经传统学徒制、职业学校到现代学徒制这样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是因应特定的社会经济历史条件而产生的,也是职业教育在与外部大系统互动过程中自身范式不断扬弃并且螺旋式演进发展的过程。[1]现代学徒制与传统学徒制抑或职业学校教育之间存在本质的区别,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对二者进行厘清和界定,但其中最本质的区分维度体现在“教学”这一维度上。从某种角度而言,教学作为一种教育模式的具体实施过程和成果呈现过程,直接决定了一种教育模式的有效性和生命力所在。本文在对传统学徒制和职业学校教育的教学范式进行利弊分析的基础上,从哲学层面进一步深入剖析了“中国制造”背景下的新时代呼唤新的职业教育教学范式,提出并具体阐述现代学徒制下的职业教育教学新范式。
二、现代学徒制的创设:职业教育教学范式创新的选择
(一)传统学徒制与职业学校教育的教学范式之利弊分析
传统学徒制可以理解为最早的职业教育形态,具体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家庭作坊学徒制、行会学徒制和工厂学徒制。传统学徒制作为特定历史条件下诞生的一种职业教育形态,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应。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传统学徒制是熟练工人技艺传承的最佳途径。传统学徒制的教学范式强调工作情境下的耳濡目染,手眼相传。[2]这种教学范式非常有利于隐性知识的传授,也非常有利于技艺的传承和职业素养的潜移默化的养成。从某种角度而言,这是一种嵌套于工作情境之中的知行合一的教育范式。但传统学徒制这种教学范式的弊端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传统学徒制往往是一个师傅所面对的徒弟数目非常有限,教学成本高,教学效率较低;其次,传统学徒制下,教学质量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教学活动缺乏结构化和确定性,因时因地因人而导致教学质量差异悬殊;第三,传统学徒制下,作为知识三维度的技能和素质这两个维度能够得以很好地传承,但在帮助学徒构建一个完整的理论概念系统方面却存在明显的局限性,也就是说对知识三维度的“知识”这个维度却显得不那么在行。职业学校教育肇始于产业革命和大工厂生产的兴起。传统学徒制在培养产业工人方面的低效率成为促成职业学校教育的重要外部因素之一。同时,夸美纽斯等近代教育理论的奠基者在背后的推波助澜,促成了职业教育自身的内在发展动因。职业学校教育采取班级授课制,主导性的教学方法是演绎推理式的讲授方法。一个教师可以同时面对一个班级几十位学生进行授课,教学效率大大提升。职业学校教育在传授知识,尤其是理论性的知识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同时,随着产业革命的兴起,职业技术逐步取代职业技能而成为工作系统中的关键要素,而职业技术区别于职业技能的要点之处在于其科学知识化,也就是说“职业技术”的建构不仅仅依托于实践经验,更需要掌握系统的概念体系和理论架构,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技术”含量更高,而对于“技术”含量更高的内容的传授,传统学徒制显得力不从心。因此,职业学校教育的蓬勃生命力也是源于“职业技术”的内在要求。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工作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工作系统本身还是工作系统对职业人的要求都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在这样一种历史变迁的背景下,职业学校教育也逐步显露出其局限性。首先,职业学校教育天生就具有学科化的倾向,知识变成了一种抽离了实际工作情境的抽象符号体系,并且彼此按照学科门类进行了区隔划分,教学变成了“黑板上种田”。然而,在面对一个日趋复杂的工作系统时,抽象的学科知识与具体的实际应用之间存在一个巨大的鸿沟。其次,职业学校教育从某种程度是一种与实际工作情境存在一定距离的教育模式,就算采取了一定的实验实训教学方法进行补充,也是对实际工作情境进行了抽象和教学改造的模拟工作情境,并且也失去了某些隐性知识和内在的系统整合性。
(二)现代职业教育背后的哲学观演变趋势
1.笛卡尔主义和泰勒主义的式微
近现代以来,西方世界观基本上被笛卡尔主义哲学所主导。在笛卡尔的哲学观点里,认为整体是由部分加总组成的,并且反过来部分之和也可以决定整体,暗含整体行为取决于各部分的运动,也暗含除了部分之和及部分之间的结构与关系以外,整体并无其他。只要我们能够真正地识别和了解部分,我们也能必然地获知整体。笛卡尔主义建立了一种能够联系各类概念的具有普遍性的量化逻辑,并且构建了一套通用的符号体系。笛卡尔以来,科学被认为是由事物背后的动因而引发的对事物确定而明显的知识。从某种意义上而言,笛卡尔主义试图在确定性的世界里对事物进行条分缕析,进行确定性度量,并能够探根究底,追问其动因。作为工程师出身的泰勒,应该是深受笛卡尔主义的影响,并且很自然地把这种哲学观念应用在工作世界中。泰勒把科学的方法应用到劳动过程中去,通过时间测定和动作研究来寻找劳动效率最高的所谓“标准化操作方法”。泰勒把劳动过程这样一个整体进行了机械的划分,试图从部分入手来达到整体的最优化。应该说,笛卡尔主义和泰勒主义深刻地影响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职业教育也不例外。但近年来,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组织形态和工作世界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笛卡尔主义和泰勒主义在新世界中越来越显示其局限性。知识性工作很难进行机械式分解,就算硬是进行分解,也会丧失掉很多本质的东西,正如“断掉的手臂不再是手臂”所言,局部的意义只能蕴含在整体之中,而传统的哲学观念越发难以指导新的教育范式。
2.知识经济背景下的整合哲学观
学科系统教育体系本质上是一种独立于工作世界的教育体系,并不是对工作世界的真实描摹。从某种意义而言,学科系统教育是一种基于“分析哲学观”而构建起来的一个抽象符号系统,是一种按照学科分类逻辑构建起来的自成一体的系统。学科系统教育体系对工作世界进行了剖析分解,所谓的系统性仅仅指向概念理论体系的系统性,而不是工作世界的系统性,映射到工作世界中就显得碎片化和割裂化。知识经济背景下,工作世界越来越呈现出一种整体化趋势。在这种背景下,知识工作者和创意精英成为工作世界中的主角。泰勒时代的工作世界的主角是生铁块搬运工和铲矿砂的工人等体力劳动者。泰勒可以应用秒表和计时器等工具对工作活动进行度量,并且可以精确界定工作结果和绩效。然而,知识工作者和创意精英的工作活动却很难应用测量工具进行精确度量。因而,你也很难制定一个所谓的标准化作业流程作为培训手册去训练员工。知识和创意本身就是一个难以进一步分割的整体,这也是知识和创意很难按照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来传授的原因所在。我们一旦面对知识和创意的传授时,往往束手无策,只能用“灵感”“洞悉”和“开悟”等词语来开脱。很多西方的思想家和教育学家这时候往往把目光投向神秘的东方,甚至把禅学等玄奥的东西引入教学中来。譬如,著名的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创立者彼得圣吉就向南怀瑾学习应用禅学于组织学习中来。总而言之,知识经济背景下,需要从那种客观物质静态性质决定的老旧机械观念和原则中解放出来,重新呼唤一种新的整合哲学观来指导教育。
3.线性因果逻辑到格式塔心理学
职业教育本身具有科学性、技艺性和实践性。但在传统哲学观念下,职业教育也不例外地被科学所统御,相应地,工作世界也被线性因果逻辑所主宰。相当一部分教育工作者在这种日用而不知的哲学思想的浸润下,认为职业教育系统也可以通过识别、分析、度量、预测来进行分析设计,可以清晰地寻找到其中的因果推理链条。殊不知,无论是职业教育系统本身还是其所映射的工作系统都已经在今日外部环境的扰动下蜕变成一个混沌系统,系统内部要素之间已经不是简单的线性因果关系。现代职业教育前沿理论研究和实践中也逐步涌现出了“模式”“范式”“和谐”“情境”“领域”“平衡”和“生态系统”等带有格式塔心理学意味的术语。譬如,在今日的语言类专业的职业教育中,可以发现稍微明智一点的教育工作者都会更加强调语言的“沟通”,而不像过去一样纠缠于“语法”之类的细节。“沟通”作为一个整体的概念,不仅包括清晰表达出来的话语,还包括言外之意、沟通时的场合氛围和一些手势、动作、眼神之类的非语言沟通形式。开展一次良好的沟通,还需要了解沟通对象的需求、人格特质和行为模式。同理,一些经管类的专业的职业教育中,“管理”也是一个整体的概念,真正要掌握管理实践也不能纠缠于条分缕析的概念分析。总而言之,职业教育的教学范式更加强调行动导向、问题导向和实践导向,强调系统整合的设计理念。
三、现代学徒制下的职业教育教学范式的建构与实施
现代学徒制可以说是一种因应了新哲学观的一种教育模式,但在目前的关于现代学徒制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中,更多地侧重于宏观层面的制度安排和设计,而对如何把新哲学观贯彻到具体的微观教学实践中却缺乏有效的指导性研究。[3]新哲学观固然没有完全否定旧的哲学观在特定范畴内的有效性,但我们可以在新哲学观的指导下重构传统的教学范式,让学生更系统深入地掌握一种综合性的职业行动能力。要予以重点说明的是,没有唯一的职业教育教学范式,也不存在所谓的最优的教学范式,但这里介绍的是在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具体实践过程中得以佐证并且与新哲学也逻辑自洽的一种范式,本文特对本范式的主要阶段介绍如下。
(一)学生价值感和意义感的构建
如果学习者本身并没有强烈的学习意愿和学习动机,那很难达到良好的教学成效。人是追求价值感和意义感的动物,如果他觉得接下来的学习项目是有价值的,并且能够发现其中的意义,那么他学习的动机就会更强烈。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地赋予学习具体意义,并且帮助学生对学习项目构建一种整体的认知。在传统学徒制下,师傅注重技能和为人处世的示范,而忽略对学徒价值感和意义的构建。譬如,我们津津乐道的“达•芬奇画蛋”“习武打桩”这都是一些枯燥的很难坚持的练习,但如果学生(或学徒)在了解这些练习在整个学习项目或学习目标达成中的价值和意义时,那学生(或学徒)就会保有持久的学习动力。在现代学徒制下,应该通过一些具体的仪式、职业生涯指导、始业教育、社交式或竞赛式的学习活动等途径,来帮助学生构建价值感和意义感。关于这一点,现代学徒制既要向传统学徒制中寻求一些值得发扬光大的仪式性操作方法,也要借鉴现代教育学与心理学理论中一些最新研究成果来帮助学生构建意义感。从这个角度而言,现代学徒制下的师傅要扮演人生导师的角色。
(二)学生学习目标和职业愿景的构建
在新哲学的指导下,学校应该把教学重点从因果关系的追寻转移到目的导向和目标导向上面来。不要试图一开始就把职业教育教学系统中的所有要素剖析得很清楚,也不要试图一开始就能规划设计好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和每一个要素。学校应该帮助学生(或学徒)搞清楚要学习的内容究竟是什么、要达成的学习目标和愿景是什么,并且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中涌现出来的阶段性目标进行明晰。通过帮助学生构建愿景和目标,可以让学生更加专注,让学生能够激发起积极学习的内在激情。在教学实践中,需要设计“愿景与目标呈现”的教学环节。这个教学环节可以通过参观、调研、访谈、业务精英现身说法、影视等方式来呈现。从这个角度而言,现代学徒制下的师傅要扮演布道者的角色。
(三)学生职业技能提升途径的设计
1.基于认知发展规律的教学活动安排
遵循“初学者到熟练工再到专家”的发展阶段来安排教学实践活动。教师(或师傅)应该营造合适的工作情境,设置特定的工作项目,让学生(或学徒)在与情境互动的过程中,在项目任务的引导下逐步构建自己的单向专业技能,乃至最终形成自己的综合职业行动能力。教师(或师傅)要按照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间理论,恰当地设置项目任务。项目任务难度要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但项目任务也是学生经由一定的努力可以达成目标的。教师能够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帮助搭建脚手架,而不是替代性的解决。在这个过程中,不能按照机械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来开展教学实践,而是让学生在教学实践中有探索、有完型式顿悟、有自我构建的过程。譬如,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中,学校在第一阶段设计了仓储配送方案设计与实施、运输业务规划与实施等单项实践技能项目,并且这些单向实践技能项目直接在校内实训基地内完成;在第二阶段设计了物流系统解决方案规划与设计等综合技能实践项目,由于该项目所需要的实践情境不仅仅需要昂贵的设施设备,也需要广义的生产和销售情境,同时还需要浸淫其中多年的企业师傅来共同营造,因此,很难在学校内部进行复制,所以只能通过真实的企业情境中的师徒示范来培养。
2.以实践活动为载体来融通学生知识与技能
无论是传统学徒制还是现代学徒制都强调实践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都强调做中学。但在传统学徒制下,实践仅仅是实践而已,实践往往沦落为一个“黑箱”。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他的认知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他的内隐技能发生了什么变化其实是不清晰的。在现代学徒制下,一方面,要吸纳职业学校教育中的有效成分,教师(或师傅)一方面要督促学生(或学徒)有意识地把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应用加深对知识与技能实际意义的理解;另一方面,教师(或师傅)要通过观察了解和分析学生的既有知识和技能状况,也要帮助学生把新学的知识和技能链接到既有的知识系统上去,让学生明白各个组成部分是如何有机结合在一起的,这样学生就不仅仅停留在掌握一些细节和步骤,而是构建一个有机的知识系统,并且能够知道知识技能的细节或步骤如何与系统内的其他部分互动。所以,现代学徒制中的实践活动本质上已经区别于传统学徒制中的实践活动,也就是说现代学徒制中的实践活动是一种构建系统知识体系的实践活动,学生的实践行为是一种基于实践而高于实践的升华性深度学习活动。[4]
3.实践过程中的反思
传统学徒制的效率比较低下原因体现在很多方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徒弟仅仅是作为一个观察者和模仿者而存在,学习成效取决于学生的悟性,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师傅缺乏对徒弟元认知方面的指导,缺乏对认知思维过程的审视。正如苏格拉底所言:“没有经过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人生。”在知识经济时代,如果认为学徒能够机械地模仿就能获得综合职业行动能力是不可能的。因此,现代学徒制下的师傅应该组织学生开展反思研讨会,撰写反思日志,通过反思对实践过程,认知思维过程进行进一步的凸显、重整和内化。目前,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在顶岗实习教学环节已经体现了反思性实践这一设计思想。首先,实习学生每周都会撰写反思性实习周记,企业师傅和实习指导教师会对反思性实习周记进行反馈点评;其次,实习学生、企业师傅和实习指导教师会每月组织反思研讨会,针对具体的实习主题进行深入研讨,不仅仅研究具体实习问题,并要对具体实习问题进行归纳抽象升华,构建一般性解决框架;最后,实习期末会组织实习案例答辩与研讨会,进行全年实习的系统性全面反思。
参考文献:
[1]赵鹏飞,陈秀虎.“现代学徒制”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2):38-39.
[2]张冉.西方现代学徒制的特征及启示[J].山东纺织经济,2016(5):22-24.
作者:李丽 单位: 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