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1中医药职业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1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新机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发展中医药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作出系统谋划和周密部署。以宽广的全球视野、深厚的民生情怀、强烈的使命担当,对振兴发展中医药作出系列重要指示,深刻阐述了在新的历史时期下“怎么看中医药、怎么定位中医药、怎么发展中医药、如何保障中医药发展”一系列重大问题,丰富、发展和完善了党中央关于中医药工作的思想宝库和理论宝库。国务院先后出台了《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等规划。《中医药法》也于2017年7月1日正式实施,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和服务群众健康营造了良好的法治氛围。这都为我们做好新时代中医药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1.2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
在2018年7月召开的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发展工作会议上,总理批示指出,要围绕办好人民满意的医学教育和发展卫生健康事业,加大改革创新力度,进一步健全医教协同机制,立足我国国情,借鉴国际经验,坚持中西医并重,以需求为导向,以基层为重点,以质量为核心,完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和人才使用激励机制,加快培养大批合格的医学人才,特别是紧缺人才。刘延东副总理也强调,要把质量作为医学教育的生命线,突出医教协同,健全传承与创新并举的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在新中国中医药高等教育60周年座谈会上,刘延东副总理指出,中医药高等教育要以人民健康为导向,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加强中医药科学研究,挖掘中医药文化精髓,拓展多元社会服务,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努力办出“中国特色、国际水平”的中医药高等教育。在此基础上,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对医学教育改革发展进行全面部署。这些要求,为医学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中医药教育理清了思路,明确了任务。
1.3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政策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坚持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统筹谋划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把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作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环节和有效突破口。2014年,国务院召开了新世纪以来第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对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作出专门部署。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2018年在天津调研职业教育工作时强调:“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实体经济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就业创业、增进民生福祉提供有力支撑”。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大力推进产教融合,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源源不断为各行各业培养亿万高素质的产业生力军,让职业院校毕业生在职业发展上也有广阔空间。2018年11月1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研究通过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这都为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定位、新的要求、新的目标。
1.4中医药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新挑战
当前,虽然中医药职业教育虽然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发展机遇,但也要看到,当前中医药职业教育仍然存在着结构不尽合理、质量有待提高、办学条件不足、体制机制不畅等突出问题,中医药职业院校面临的转型发展难题也亟需搞好顶层设计,尽快加以破题。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发展工作会议上已经提出“渐停中职,调控高职,发展本科”的思路,2020年后,逐步停止中职层次农村医学、中医专业招生,届时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确需举办的,实行先备案后招生。同时,严格控制高职(专科)临床医学专业招生规模。目前,中职还有29所学校备案招生中医类专业,高职高专有40多所学校开设中医类专业,学校面临着停止中医类专业招生和缩减招生规模的问题,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内部以及和其他职业类院校之间的生源竞争也将日趋加剧。因此,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要落实新时期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发展要求,抓住制约中医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点,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产教融合作为教学工作的基本理念,着眼于增强专业教学的职业性,强调提高实践性教学的实效,加大对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支持和保障力度,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快培养适应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2扎实推进中医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
在201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上,陈宝生部长作工作报告,并制定了新一年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方案,形成了“奋进之笔”任务书,明确了教育奋进的主攻方向和着力点。中医药高职院校要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和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发展工作会议精神,以问题、需求为导向,结合中医药教育和人才培养工作安排,扎实推进教学改革和转型发展。
2.1创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办学的基本模式,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内在要求,也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强调了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意义,从总体要求到构建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发展格局、强化企业重要主体作用、推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改革、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和组织实施等方面进行了全面部署”[1]。2018年2月,教育部等六部委印发了《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对校企合作的方式和措施作了明确规定。党的报告提出,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其中,完善体系是制度设计,而完成这一制度设计任务的抓手,凝聚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就中医药职业教育来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实践:
2.1.1定向培养基层医疗卫生人才
2015年5月,教育部等6部门联合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的意见》,提出继续实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重点为乡镇卫生院及以下的医疗卫生机构培养从事全科医疗的卫生人才,免费医学生分5年制本科和3年制专科两种,3年制专科主要面向乡镇卫生院以下的医疗卫生机构和欠发达地区乡镇卫生院医疗卫生岗位。以山东为例,山东省卫健委2017年主动落实基层医疗卫生人才订单定向培养工作,出台了《关于充分利用三所委直属医学专科学校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定向培养人才的通知》,明确规定,免费培养专科层次、自愿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的医学生,并要求各学校与各市、县(市、区)卫健部门相互主动联系对接,结合当地农村基层卫生人才需求,探索实践基层医疗卫生人才订单定向培养工作,目前已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2.1.2建立二级学院
教育部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中提出,要深化办学体制改革,鼓励企业和公办高等职业院校合作举办适用公办学校政策、具有混合所有制特征的二级学院,鼓励校企共建以现代学徒制培养为主的特色学院。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应在校企合作方向班、订单班的基础上,进一步转型升级校企合作模式,与合作基础牢固、行业优势突出的紧密型校企合作单位,按照“共建学院、共用资源、共同管理、共育人才、共享利益、共担风险、共赢成果、共谋发展”的原则,建设混合所有制特色二级学院,并通过选派优秀教师与业务骨干参与企业科研项目研发、技术援助、学术研讨等,以及企业投入资金与设施设备、提供专业技术服务标准、选派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学校客座教授、专业带头人或兼职教师,参与学校课题研究、教学改革、教材编写等,校企双方实现“身份互认、角色互通”,打造校企合作共赢、共生共荣的共同体。
2.1.3校企联盟“订单式”培养应用型人才
这种模式是目前很多高校普遍采取的一种校企合作模式,但是长期以来,校企合作方面普遍存在“学校热、企业冷”现象,高职高专院校从就业等因素考虑,普遍重视校企合作,但在专业建设、师资培训、课程开发等方面缺乏自身建设的能力和积极性。而企业又顾虑学生经验不足、回报企业能力有限、工学矛盾突出等原因,普遍缺乏深度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耐心与主动性,校企之间还没能形成深层次的利益共同体。为此,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强化企业重要主体作用”,直接瞄准产教融合培养人才的“瓶颈”。学校应深化“引企入教”改革,引导企业深度参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多种方式参与学校专业规划、教材开发、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训,促进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环节。同时,应主动探索和企业的“方案共定、课程共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等紧密型合作方式,比如开设“冠名班”“方向班”等,实现人才培养规格和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2.1.4启动现代学徒制试点
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试点,是国家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形式,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国家教育部关于高校现代学徒制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意见指出高校现代学徒制在育人环节上要以校企共同为主,教学环节以教师和师傅双导师式教学模式,学徒身份为企业员工和院校学生双重身份等要求[2]。现代学徒制的基本模式,是以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由校企双方共同主导人才培养,设立规范化的课程标准、考核方案,将专业知识教育与实践技能培训相结合,通过校企密切合作,形成“教师+师傅”的职业教育新资源,为学生半工半读、工学结合搭建平台,使学生在上学期间就可以提前掌握职业技能,提高职业素养,缩短了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变适应期,为将来顺利进入工作岗位奠定坚实基础。现代学徒制的推行,有利于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极大地提高了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和针对性、实用性。教育部自2015年起,已经分三批布局了500个现代学徒制试点,其中,院校牵头的占了较大比重。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应通过探索学校和企业联合招生、联合培养、双主体育人的长效机制,各专业群与企业(医院)合作,根据健康服务业特点,以“招生与招工、学习与工作、教学与实践、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获取、资源建设与共享相结合”为原则,探索与合作企业根据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和教材、设计实施教学、组织考核评价、开展教学研究等,不断深化“引企入教”改革。
2.1.5成立全国中医药职教集团
近年来,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在各地得到快速发展,态势良好,形成了一批有特色、成规模、效果明显、影响广泛的职业教育集团,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育人、合作发展上的优势逐步显现。实践证明,开展集团化办学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促进优质资源开放共享的重大举措,是提升治理能力,完善职业院校治理结构,健全政府职业教育科学决策机制的有效途径。2016年12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中医药人才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提出要实施中医药职业教育集团示范项目,鼓励支持具备条件的院校、企业、社会办学机构建立一批中医药健康服务职业教育集团,打破部门、行业、区域和院校类别界限,通过集团化办学的职业教育体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要积极筹建全国中医药职业教育集团,深入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建立创新型、发展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全国中医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2.2完善职业人才衔接培养体系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紧密衔接,发挥中等职业教育在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发挥高等职业教育在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中的重要作用。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沟通,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要按照健康服务业不同层次职业岗位的用人需求,科学制定各专业及对口贯通分段培养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构建中职、高职专科、应用型本科等多层次衔接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开辟“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一体贯通的多元化人才培养路径,搭建中医药职业教育立交桥,为学生提供发展机会的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人们对中医药职业教育发展限制的顾虑,让中医药职业教育更加融通,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的升学通道越来越宽广。
2.3优化专业布局和专业结构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推动学科专业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学科专业体系。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要坚持立足行业、科学布局,按照“适应市场、动态调整、突出特色、协调发展”的原则,聚焦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和医养健康产业发展需求,构建常态化的专业跟随产业发展调整机制,实现学校专业与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同频共振,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良性互动。
2.4统筹推进中医药职业教育教材建设
教材是学校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但当前高职教育教材建设水平总体情况不容乐观。《教育部关于“十二五”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职业教育教材建设存在以下问题:教材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不紧密,职教特色不鲜明;教材呈现形式单一,配套资源开发不足;教材建设管理制度、服务体系不健全;中高职教材脱节、断层和重复等,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中医药职业教育教材同样存在诸多问题,影响着中医药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水平。中医药职业教育教材建设,应在遵循中医药教育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基础上“顺应经济社会发展与医药卫生领域及健康产业发展趋势,把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职业综合能力作为教材编写的主要目标”[3]。同时,应力求与行业企业合作,形成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以职业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职业化”的课程体系,遴选开发一批工学结合特色实训教材,通过动画、视频、AR、VR内容的展现,充分体现教材与时代融合、与现代科技融合、与现代医药学融合的理念,努力从根本上解决专业与职业岗位对接、教材与岗位技术标准对接的问题,确保教材内容与职业标准紧密对接,展现职业教育特色,提高学生专业技能。
作者:曲美燕 单位: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公共教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