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校教育教学音乐审美能力培养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校教育教学音乐审美能力培养方法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高校教育教学音乐审美能力培养方法

在互联网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人类文明结构逐步从单一走向多元,形成了庞大且复杂的文化生态系统,音乐艺术的多样性令人叹为观止。但通过深入剖析音乐艺术要素构成,不难发现音乐文化的丰富、艺术形式的创新等,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文化异质性互动基础上的,如“古风+嘻哈”的中西融合音乐形式,整体上虽然能给人耳目一新的体验,一旦分解开来并无明显实质进步,甚至处于发展停滞和自我消耗的状态,这是一种典型的音乐艺术内卷化效应。消除音乐艺术内卷化效应的有效手段是积极进取、突破现状,但在高校音乐教育层面实施起来并非易事,受到科学理性主义、教育功利主义、文化速食主义等影响,高校音乐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重技艺而轻审美”的理念缺陷,课程设置上过度解构音乐风格、形式、价值等,造成音乐人才培养方法单一、僵化。甘露编著的《音乐教育之实践与审美思考》(科学出版社,2018年6月第1版)一书明确指出,音乐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的,作者以高校音乐教育践行者及研究者的身份,对于如何通过音乐教育实践构建音乐审美能力进行了深刻思考,提出了科学的培养方法;品读全书,笔者归纳出三个方面的特色:

一、强烈的问题意识,阐明音乐审美能力培养的主要障碍

全书结构清晰、布局简洁,内容铺陈主次分明、详略得当,在探讨关键问题时主次分明,丝毫不脱泥带水。本书开篇就指出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中的种种不足,包括师资力量参差不齐、教育制度不够规范、课程设置不够科学等,但这些并非高校教育教学中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培养的主要障碍。结合书中“音乐教育与相关学科的探讨”部分解析,作者强烈的问题意识体现在批判了高校音乐教育认知的狭隘性,指出主要障碍是科学理性凌驾于艺术感性之上。所谓“科学理性”(含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简单说是基于逻辑实证方式构建的客观检验标准,强调以验证性成果为前提(如经验证的教学方法),容易导致教育成果趋向单一的实用主义特征,而艺术有着明显的感性特征,且与科学理性辩证统一,因此高校音乐教育不能都以“歌唱家”“演奏家”为培养目标,还要重视音乐审美教育在陶冶情操、塑造人格等方面的价值。

二、系统的理论剖析,阐明音乐审美能力培养的主要依据

本书关于高校音乐教育教学中审美理论的剖析非常系统,逐一建构“音乐审美与音乐美感”“音乐审美教育特征与内容构成”“音乐审美能力与美育论”等对应关系,为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提供重要依据。其中,最主要的依据是音乐审美教育视域下“核心-目的”关系,两者互为因果、相辅相成——其中,音乐审美教育核心是“理性与感性的平衡”,但理性内容(如乐理、乐器、乐谱等)必须以感性的形态表达,音乐审美教育目的不单是提升音乐专业能力,而是为了“培养一个美的人”,从这一点出发,音乐技能与音乐审美共同构成了音乐文化意象,但感性的“意”寓于理性的“象”中,换言之,高校教育教学中的音乐审美能力培养,可以超越具体的音乐作品、形式。

三、详实的策略构建,阐明音乐审美能力培养的主要方法

全书包含五个章节,后三个章节重点阐述音乐审美能力培养策略构建,就培养方法而言,可归结为一个“听”(即“音乐欣赏”)字。广义的音乐属于“音响艺术”范畴,聆听是音乐教育教学最基础的手段,也是提升音乐审美能力最直观的途径。作者认为,聆听不必拘于空间、时间,在课堂之上、校园之中、居家之所等都可以展开,但要实现从“聆听”到“审美”的音乐认知跨越,还要靠一系列有效的引导手段,包括“音乐作品分析”“跨学科解读”“音乐艺术形式融合”等。应该说,作者提供的培养方法是非常实用的,如跨学科解读的方式下,将音乐与舞蹈、绘画、文学等综合一处,基于简单的对比形式,就能够发现音乐审美的特点,有利于学生展开自我美育的实践。

作者:吴哲参 单位:郑州大学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