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教师教育观念的形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教师教育观念的形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教师教育观念的形成

“观念”通常指人的思想,有时也指表象或客观事物在人的头脑中留下的概括的形象。它有三种存在形态:理论形态、制度形态以及社会心理形态。在这三种存在形态当中,唯有社会心理形态具有个体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直接作用于个体的行为。“教师对于他们的‘科目’、‘教与学’、学生的智力水平以及某些构成思维的东西的观念,包括他们对特殊学习环境的认识,都存在某些核心的假设。”[1]这些核心的假设即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师教育观念是教师心理层次的文化内容,是教师对教育活动以及对相关教育现象的主体性认识,它直接作用于教育的深层价值取向层面,对教师的教育认知、教育情感及行为意向产生重要影响。米尔斯认为,“社会学视角使我们能够把握历史和人生阅历之间的关联。”[2]通过社会学视角的分析,能够在“个体的特殊体验”与“更为广泛的社会事件”之间建立起某种实质性关联,并有助于人们在更为广阔的社会背景下认识、理解个人在具体事件中所蕴含的文化脉络。社会学视角强调人们的社会经历是其行为的基础,是人生阅历和历史的横切面,其意图在于对社会行动进行阐释性的理解,从而对社会行动的过程及结果予以因果性的解释。人的社会化是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一方面,个体通过学习过程逐步内化社会普遍的价值标准;另一方面,社会环境透过不同层次的因素影响和作用于个体思想观念、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教师教育观念作为教师个体成长的“伴生物”,是教师文化的核心构成元素,具有稳定性和可塑性[3]。教师教育观念的形成是教师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与社会环境不断相互作用而生成的动态发展过程。教师的教育思想不仅受国家制定的方针、学校领导的要求影响,还受传统文化、社会思潮、环境压力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受教师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学素养以及个人的生活经历、对职业的态度等因素的影响。

从教师个体社会化角度来看,教师教育观念的形成是教师个体因素、社会因素及教师个体与社会彼此交互作用的结果,三者共同构成教师教育观念形成的前提条件。教师个体身处其中,并受其制约,同时又是其中的能动因子。教师教育观念的个性化倾向足以解释经历相似的教师其教育观念迥异的原因。社会学领域存在三种主要理论流派,即结构功能理论、冲突理论以及符号互动理论。由于不同理论流派分析问题的视角各不相同,基于不同理论视角解读教师教育观念的形成,无疑会让我们对教师教育观念的形成有更深刻的洞悉,同时为构建教师科学的教育观念开启新的视界。

一、“被动模式”———结构功能理论的解读

结构功能理论将社会视为有机体,并由具有不同功能的各部分组成,各部分必须协调工作,社会才能运行顺畅。社会作为整体保持平衡的存在状态,任何部分的变化均将指向新的平衡。结构功能理论中的“结构”指社会有机体间的关系,结构具有稳定性,其功能在于满足系统的必要条件。“功能”是通过维持体系均衡的各种活动实现的。社会体系作为和谐统整的体系,具有目标达成、模式维系、整合及适应的功能,任何分支体系都具有使社会维持稳定和谐的功能。结构功能理论强调结构整体运作以达到社会体系和谐的目的。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个体为了整体的均衡发展,遵循既有的社会规范与期望,并依据体系中成员间相互的角色期望来表现相应的专业角色,因此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往往居于被动地位。帕森斯认为,人的一生都在社会化。在这个过程中,自我被整合进与其他的角色互补关系中,从而将一般价值内化到自我的个性当中,内化过程通过自我认同来实现。认同与模仿不同,它发生在一种依赖关系中,个体的身份地位与社会角色结构中的其他成员关系紧密联系,彼此间需要密切配合才能发挥角色的作用,进而维持社会的整体功能。依据结构功能理论,“被动模式”观照教师教育观念的形成,为了社会和谐发展,教师必须了解与遵从他人对自己的角色期望,并习得社会结构中的相应角色态度与价值,依据角色价值表现相应的角色行为。教师成长过程中生活的家庭体系、作为学生曾经经历的学校体系、作为教师正在经历的学校体系、社会文化心理结构以及教师个体人格体系结构共同构成了社会角色期望与规范的环境场域,这些环境因素力量透过对教师个体角色期望与规范的影响,决定教师的角色态度、价值与行为,教师教育观念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得以形成的[4]。

以教师正在经历的学校体系为例,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作为教育中的主体性要素,教师与学生在课堂生活中的交往影响着双方的成长。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常常以教育上的巨大不幸和失败而告终的学校内的许许多多冲突,其根源在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5]教师期望效应是教师教育观念影响学生的重要机制。教师期望效应指的是教师的期望和学生接受教师期望的结果,它可以使学生修正自我态度,产生符合教师期望的行为表现。同样,在教师与学生交往过程中,学生对教师的角色期望也是引起教师自我实现预言的重要力量,教师从与学生交往中获得的自我形象,影响教师个体的自我概念、成就动机和抱负水平,从而间接地影响教师教育观念。

二、“主动模式”———社会冲突理论的解读

社会冲突理论认为,社会由激烈争夺稀缺资源的竞争性群体构成,冲突是社会生活中的自然现象,不可避免,冲突的功能体现在通过冲突导致社会结构变迁。科塞通过对社会冲突的正负功能的研究认为,“组织既需要和谐,也需要不和谐;需要对立,也需要合作;他们之间的冲突绝不全是破坏因素”,“一定程度的冲突是群体形成和群体生活持续的基本要素。”[6]特纳则认为,“冲突提高了社会系统或至少是社会关键部分的整合。”[7]在一定条件下,冲突具有保证社会连续性,减少对立两极产生的可能性,防止社会系统的僵化,增强社会组织的适应性和促进社会的整合等正功能。个体遵循和内化的社会规范来源于其隶属的利益团体,当个体所属的团体与其他团体发生冲突时,个体内化所属利益团体的规范将更加牢固;个体习得的社会价值主要来源于各种冲突,个体内化的社会规范随着冲突造成的社会权力再分配以及所隶属的团体意识价值变迁而改变。在冲突过程中,个体必须具备主动调适冲突的能力,效命于所隶属的利益团体,以确保团体的应得利益。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居于主动地位。对于教师教育观念的形成过程而言,在社会冲突过程中,教师通过主动调适冲突,习得所隶属利益团体所遵从的社会价值规范,教师教育观念随着所隶属利益团体的变化而变化。但是,教师所习得的社会价值规范不一定是真正的教师专业规范,而极可能是代表其所在利益团体的规范。教育活动本身是一个需要不断进行阐释性思考和行动的实践,教师主动体验教育生活,或者反思自己的体验都是教育实践。充满智慧的反思本身就是一种经历,是一种感知或赋予其反思的经历,并且能给教师的日常的普通行为和经历赋予一种关心性的、思维的品质[8]。教师唯有具备理性的自觉,对教育活动进行积极的自我反思,批判性地反思其所隶属利益团体社会价值规范的合理性,才能意识到真正的专业规范,从而构建科学的教育观念。

三、“互动模式”———符号互动理论的解读

符号互动理论关注微观层面的社会互动,主张从个体日常互动的世界入手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社会,认为个体在社会互动过程中,依据“刺激—解释—反应”模式来判断、解释他人表达的形象意义。而由个体动态互动所构成的社会也是动态发展的、处在形成过程中的实体。在米德看来,作为社会互动的实体,个体拥有接受社会影响和影响社会的双重能力,因为个体的“自我”可分为“主我”与“客我”。

“主我”具有主动判断的能力,对他人行为可以做出主观的解释;“客我”则是个体通过“角色取替”的过程获得“重要他人”和“泛化的他人”对自己的系统看法,两者具有相互依赖的动态关系。“重要他人”对个体的智力、语言、思维方式的发展以及行为习惯、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而“泛化的他人”并非指特定的个人或一群人,而是指社会成员尤其是个体所处社区或社会团体的行为标准和价值的总和。

由于个体对符号的主观解释是个体行为的依据,所以符号互动理论强调,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居于主动地位,认为个体社会化的本质是社会化者与被社会化者双向互动的过程,个体需要以“重要他人”的观点或“泛化的他人”作为参照,判断、解释人际间的关系,并据此修正、发展自我观念,从而表现出适宜的角色行为。依据符号互动理论“互动模式”的观点审视教师教育观念的形成,教师在社会化过程中,其所经历的“重要他人”和“泛化的他人”不断变换,“重要他人”和“泛化的他人”通过角色期望表达和自身示范作用对教师角色自我进行定义,教师通过与“重要他人”和“泛化的他人”彼此互动,不断更新自我观念,教师教育观念在此过程中得以生成[4]。个体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和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人的发展。对于教师教育观念而言,有研究者指出,“我们会记住我们喜爱的和憎恨的教师,我们会模仿那些让我们敬佩的教师,我们呼唤那些在早年生活中就学到的价值观。”[9]

在学生时代,通过与教师的交往,学生会对不同教师的教学模式进行意义阐释和内化,当学生成长为教师后,当初经过自己阐释和内化的教学模式就会被激活。教师在学生时代所获得的教学形象、模式和概念,以复杂的无法言明的方式隐藏在其观念体系中,在特定教学情景中,会真正支配和操纵教师的教育行为。同样道理,教师任教后就隶属于一个特定的教学团体,基于对陌生环境的不确定性,极易受到所在教学团体群体规范的影响。教学团体所确立的这种标准化的观念被认为是对团体成员行为的一种期望,这种期望透过教学团体的次级文化对教师施加影响,尤其是学校同事的教育态度、教育观念对教师个体的教育观念影响甚为重大。通常,教师任教数月后,其教育态度与学校同事的相似性,便高于与其受教学校的相似性。

综上所述,从三种不同的理论视角分析教师教育观念的形成会有不同的认识。结构功能理论和社会冲突理论注重从宏观层面论及教师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受到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的影响,而符号互动理论注重微观的社会心理层面的分析,通过教师与日常生活世界的互动诠释、探究教师之间的人际认可与自我发展。依据结构功能理论,教师身处和谐社会体系之中,其行为不可避免地受到体系结构的规约,教师教育观念的形成可以预见,是具有确定性的客体存在,教师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其教育观念逐渐形成,来自学校或其他专业团体的外部支持对教师教育观念的形成极其重要。社会冲突理论则认为,社会处于冲突和竞争的动态发展中,教师唯有具备自觉自主的理性,通过理性的行动,才可能不断地认识冲突的情境,在与他人的沟通和自我反省的社会行动中呈现自我,作为观念的主体,教师教育观念的形成是其进行主动社会建构的结果,教师应该担负起建构个人教育观念的主要责任。而符号互动理论同时强调个体主观意识的价值和社会的重要性,强调个体不能无视和脱离社会结构与情境的影响,教师教育观念的形成过程就是教师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不断地与他人互动、对话、沟通的动态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