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母亲教育素质的提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目前,单独针对母亲的教育素质的研究很少,以往关于母亲的教育素质的研究是通过家长教育素质的研究体现出来的,所以,在此作者主要从母亲的教育素质的内涵及结构,影响母亲的教育素质的因素,母亲的教育素质的现状,关于提高教育素质的策略四个方面来进行梳理。
一、关于母亲的教育素质内涵及结构的研究
杨宝忠教授认为“是家长的教育素养,即家长所具有的教育科学知识以及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教育态度和教育期望。”而关颖研究员则从教育社会学视野出发,指家长教育素质是作为父母特定角色的特殊素质”,包括家长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育能力等。这些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家长教育素质的统一体。华东师范大学学者莫建秀在毕业论文《学前儿童母亲教育素质及其开发研究》中将母亲的教育素质分为教育品质、教育观念、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四个方面。学者李俐心在其毕业论文《小学生家长素质对家校合作影响的研究》一文中指出家长的教育素质分为动力系统、知识系统、操作系统三个方面。其中动力系统包括家长对自己的角色认知和家长教育观念;知识系统包括家长对儿童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卫生保健知识以及法律常识的了解;操作系统包括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两个方面。
二、关于母亲的教育素质现状的研究
学者东子在《中国母亲教育批判》一文中指出母亲的教育素质存在的问题①不懂科学教子:忽略了孩子的自理能力培养;不善给孩子制定成长计划;不让孩子做教务;忽视孩子的自尊需求;漠视孩子交友需要。②过度娇惯溺爱:包办代替孩子的一切;过度保护孩子;无原则满足孩子的需求。学者张庆守在2007年经调查认为家长素质问题体现在缺乏“角色知觉”;观念陈旧;缺少对子女生理和心理特性的了解;不能够与时俱进地提高自身知识结构。王凌、熊梅等对昆明市1210名学生及家长的调查中得出以下基本认识:(l)家庭教育普遍受到重视,但家长和学生在家庭教育目的、作用方面的认识有较大差异。(2)家长和学生对未来的期望普遍过高。(3)重视智育仍是主流,但素质教育的观念已逐步深入人心。(4)依然重视良好品德的培养,但对品德教育的内涵的认识却在悄然转变。(5)劳动观念得到普遍认可,但劳动实践还有待于加强。
三、提高母亲的教育素质策略的理论研究
从成人教育的角度出发,莫建秀在其论文《学前儿童母亲教育素质的开发对策》中建议,母亲教育素质的提高,一方面从思想对母亲教育进行合理的定位,包括:对母亲教育的重要价值的肯定,将母亲教育纳入成人教育体系;另一方面从母亲教育的管理体制上加强,具体包括:完善的规章制度、固定的教育基地、权威的管理机构、专门的师资队伍、合适的教学材料、充足的经费投入。吕秋芬从教育改革的角度出发,在其毕业论文《0—3岁农村幼儿母亲育儿素养问题与对策研究》中提出了提高农村幼儿母亲育儿素养的对策和建议:社会各相关部门积极努力,形成合力,共同支持农村幼儿母亲育儿素养教育的提高;为农村幼儿母亲创造业余学习条件;农村幼儿母亲要积极提高育儿意识和相关素养;加强农村基础教育,为农村母亲育儿素养的提高奠定坚实基础。黄跃洪提出改善城乡中小学生父母教育素质的建议及对策: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普及改进家长学校,加强家校合作,积极构建学习化社区,鼓励家庭创建学习型家庭,借鉴国内外优秀家教经验,探求多样的家庭教育指导形式。
四、影响母亲的教育素质的因素的研究
陶沙等人在1994年进行了“3—6岁儿童母亲的教育方式及影响因素的研究”。结果显示母亲的教育程度和职业对其教育方式有显著影响。北京师范大学庞丽娟等在《2—6岁儿童母亲教育观念结构及其影响因素》中,通过实际调查得出:母亲的受教育水平、母亲的职业、儿童的性别和母亲的教育具有显著性差异。
五、结语
综合以上关于母亲教育素质的研究的所有成果,可以看出当前母亲教育素质的研究现状主要呈现出这几个特点:
1.关于母亲教育素质的研究多混杂在家长教育素质和母亲素质的研究中,而专门关于母亲教育素质的研究数量较少。
2.对母亲教育素质基本概念的界定和研究范畴的划分缺乏严密的科学性与逻辑性,其中母亲教育素质的研究范畴多涉及母亲教育观念、教育态度、教育能力、教育行为、教育方法、教育方式、教育期望、教育知识等等方面。
3.从现有调查研究的总体水平来看,调查手段单一,统计方法简单,研究质量总体不高。在对母亲素质或母亲教育素质很多是关于学前儿童的研究,而对于基础不同年龄层次学生母亲教育素质的对比研究几乎接近于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