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师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师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高师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分析

1高师教师教育通识课程现状

笔者选取了九所高师院校分别对其通识课程内部构成、所占学分以及课程内容学分构成进行了比较分析,这九所高师院校里既有教育部直属院校也有省属院校,既有东部沿海城市院校也有西北地区院校,以期对我国高师院校的通识课程内部构成及所占总学分的比例有一个整体的分析。

(1)通识课程分类不明确,体现师范特色的课程较少。九所高师在通识课程的分类上与其他综合性大学几乎没有区别,基本上都是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类,但各个高校对通识课程的称谓又有些差异。如东北师大把公共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程分别称为通修课和通选课,而西北师大又把必修课和选修课分别称为普通教育类通识课程和综合教育类课程。其他七所高校把必修课又称做公共必修课,选修课叫做公共选修课。从九所高师的通识课程设置来看,必修课中都包括国家规定的“两课”、英语、体育、军事(国防教育),而选修课的内容则不尽相同。这些高师院校与其他普通高校的通识课程并没有什么不同,没有体现其高师应有的特色。

(2)课程体系不科学。从表1来看,我国高师院校目前通识课程虽然名称各有不同,但几乎都是政治理论、外语、计算机、军事、体育、人文社科、艺术这样的课程模式,缺乏多样性和灵活性;即使是如政治、英语、计算机这样比较受重视的通识课程,也多流于形式;拼凑现象普遍,课程设置注重表面的种类丰富,而课程内部结构缺乏逻辑联系和理论指导,显得随意和盲目;通识课程总量虽大但学生的自由选择度小。必修课在整个通识课程设置中占有绝大部分,但是其课程种类少且内容窄,而选修课程设置又较为随意。通常我们把非专业课程当作通识课程,认为它从属或服务于专业课程,这样的通识课程没有特点、缺乏独立,不利于教育的平衡发展;

(3)缺乏专门实施通识教育的机构。国外的一些高校为了能更好的全面进行通识教育,大多都设立了通识教育委员会或通识教育中心等机构。近年来我国也有一些学校成立了其职能类似于国外通识教育委员会的文化素质教育委员会等形式的机构,但目前还比较少见,而且其功能也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2高师教师教育通识课程改革策略

2.1统一通识教育思想,树立正确的通识教育课程理念

大学通识教育的根本使命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敏于探索、勇于创新、善于批判、乐于奉献的新人,过分实用的、功利的、职业化的大学教育只能被动地适应社会。从理论上说,通识教育负有多重使命,其一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加强文理学科内部及其之间的渗透。其二是培养学生洞察、选择、整合和迁移的能力,形成知识的整体观,开发学生的智慧,形成知识的“大局观”、“整体观”。其三是弘扬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培养“全人”。保持自身独立价值,反对过分功利主义的价值观。

2.2突出通识课程的人本化、综合化和特色化,建设核心通识课程

我国目前高师通识课程通识从园艺插花到职场礼仪、从桥牌围棋到科技英语,这种“乱炖”式的课程随意组合,均被称为通识教育。这样的课程设置是很难真正起到通识教育的作用。因而我们应在参照国内外高校经验的同时突出师范特色,科学划分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基本技能课程+综合课程+素质类课程+开放类课程四位一体”的通识课程设置新模式。基本技能课程,主要指英语、计算机、体育等课程。综合课程可划分为人文社科、自然地理、艺术修养等领域课程等,“两课”课程可归入相应的社会科学类或人文类课程中。素质类课程主要是针对提高师范生教育专业通识背景和师范生基本素质,如教育法规类、教育思想哲学类、师德规范等,与教育专业课程相互呼应、融合,形成课程的一体化。开放类课程则是根据不同地区和学生的地域特点、地方文化、学校资源及其学习兴趣等开设的课程。这种课程设置体现了处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人本化”,使学生能从联系与整体的角度,融汇多学科的知识理解和解决所碰到的问题的“综合化”,突出师范特色的“特色化”。国外大学进行通识教育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建设核心通识课程。因此,我们要建立有自己的特色的核心通识课程,比如音乐鉴赏、美术鉴赏、中国文明史、世界文明史等课程。推出全校精品通识课程,精编教材,培训高水平教师,形成特色。

2.3加强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有机整合

甘阳先生认为,“真正的通识教育是与本科专业课程整合在一起的,强调的是不同院系学科的‘共同基础课’”。③因此在整个课程体系设计上,要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师在通识教育中的作用,配合相应的教学管理,有机整合沟通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另外要注意将通识教育理念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而不是只在低年级中进行通识教育。

2.4重视隐性课程的通识教育功能,加强隐性通识课程建设

隐性课程是学校政策及课程计划中未明确规定的、非正式和无意识的学校学习经验,与“显性课程”相对,比如人际关系、校园文化、规章制度等等。隐性通识课程可以包括学校开展的学术讲座、校园文化艺术节、学生社团活动、大学生辩论赛等等,若组织得当,这些都可对学生的见识才干和素质性情大有帮助。还有课外阅读指导、建设良好的校园环境都是实施通识教育的有效途径。

作者:曾晨曦 单位:江西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