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浅析新课标下古代诗歌阅读教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浅析新课标下古代诗歌阅读教学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浅析新课标下古代诗歌阅读教学

一、小学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应以感悟和品位为主

现代阅读观认为,以现代对话理论为基础重视学生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是古代诗歌启蒙教育注重“过程和方法”,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体现了课程改革中注重学生的经验性和情趣性。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年龄较小,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以及逻辑判断水平都较低,有一个渐进的成长过程,因此古代诗歌的启蒙也应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古代诗歌离现实有一定的时代距离,古代社会的时代背景消失了,诗人的写作线索模糊了,古人的生活状态及其生活情趣、价值取向与审美趣味与现代人有许多差别,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继而“品味”、并逐步实现“有个性和情感的解读”,使学生缩短欣赏古诗时的心理距离。感悟是第一、二学段的基本要求。其特点是感性、直接、初步。从现代阅读理论观点看,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局限,感悟是实现阅读教学中的理解这一环节的初级阶段,是读者与文本相互对话、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中的第一步,其特点是整体感知。“阅读首先是整体感知,由整体到局部;然后,按照语言单位的扩展,从局部到整体;再从整体到局部,循环往复,达到全部掌握全文。”古代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又是形象的艺术。诗歌主要是抒情的,但情感的抒发往往不是直抒胸臆的,而是采用融情于境、借景抒情的方式,直接扑入读者眼帘的是“景”,读者通过对景的感受和体味才会进一步感受和体味诗歌的情;诗歌也是说理的,但纯概念的说理是枯燥乏味的,“理”是被包容在形象之中,通过形象来表现。这个形象在诗歌理论上被称为意象。“意象赖以存在的要素是象,是物象。……物象是客观的,它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但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带上了诗人主观色彩。”古代诗歌的阅读教学在一、二学段特别强调整体感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出发,结合学生实际及兴趣,才便于学生运用生活的经验帮助读懂,能读懂就有收获,就有成功的快乐,表现出感性的特点。以讲授孟浩然《春晓》一课为例,在进入课文学习时,老师引导学生“你在早上是怎样醒来的?是妈妈叫醒的还是别的?”转入对词语“不觉”、“晓”、“处处”等的理解以及对诗意的理解;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情感并通过朗读来表达。后两句类似,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你看到过春天花落的情景吗?你有什么感受?与你的父母或其他人的感受是否一样?诗人的感受是什么?”把握语调的升降所表达的惋惜无奈之情。教学中,老师没有把自己对诗歌的理解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从感受形象出发,去体会去感悟诗歌形象中所蕴涵的隐微情感,激发起珍惜时光的感情,达成工具性和人文性完美统一。课标要求第三学段“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其特点是:理性色彩更浓,结合诗歌选篇对声调节奏有所了解,对作品的内容和情感的理解应该深入,并初步形成自己的理解。随着学生认知水平和心理水平的发展提高,第三学段的古代诗歌启蒙教育应从生活经验出发逐步引导学生自己深入到诗歌的字词句的理解并获得整体的情感态度的较理性的认识,有时还鼓励学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例如,袁雪菲老师在教学《望庐山瀑布》时,就注意引导学生去领悟诗人描写的美景,并适时地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理解融入朗读,进行朗读的理论指导。最后老师说:“下边我们比一比,看谁能更快地转变为小李白。把你欣赏到的庐山瀑布的美景用你喜欢的方式,比如唱歌、跳舞、吟诗、画画、讲故事等多种方式告诉你的小伙伴。”“让孩子主动去思考、探究,发现古诗不仅诵读起来琅琅上口,韵味十足,而且读诗犹如赏画,往往几行诗几十个字,就包含了极为丰富的内容和极为优美的意境。心灵的东西,联想的东西很多,让人情不自禁陶醉其中。孩子们自然对文字运用的精巧之处、对炼字遣词的技巧有所领悟,进而体会中国古代诗歌的文字美、意境美、音韵美和节奏美。”

二、初高中古代诗歌阅读应以有个性和独特情感的解读为主

有个性和独特情感的解读符合初、高中阶段青少年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特点。初高中学生社会阅历逐渐增加,知识的积累逐渐增加,情感世界不断丰富,思辨能力不断提高,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已经有自己的独特见解。语文课程标准在第四学段要求学生“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第五学段还要求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因此,初、高中学生学习古代诗歌的特点是:富有个性和独特情感。这体现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培养学生的个性。美国密苏里州的《语文教育课程草案》的九项原则中,首先强调的就是“语言学习是个人化的”,“语言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提出“激发学生自身的兴趣和天赋,他们的语言技巧就能得到更好的拓展和开发”;在“听说读写”的具体要求中“鼓励学生作出富有想象力的机智的反映”,“对文学作品作出个人的反映”,“理解文章含义,表达自己独到的见解”,“能选择有特色的表达方式”,“充满自信地听和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义务教育课程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这些论述都表达了同样的道理。有个性和独特情感的解读符合古代诗歌自身的特点。从文学的共同本质是用语言塑造形象反映生活的角度看,古代诗歌的主要特点是表情达义的丰富性、含蓄性,古诗的解读给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个性和创新能力的基础。实际上,诗人在用词语表达情感时,不仅要用词语本身的意义(即语义学上的词的概念意义,为社会所公认的)来写景状物,而且要用语言构成意象和意境,在读者头脑中唤起种种联想和想象,激起种种感情的波澜,带上复杂的意味和诗人主观的感情色彩。因而当读者在读诗的时候,他们的联想、想象和情感,以及呈现在头脑中的形象,虽然离不开词义所规定的范围,却又因人不同,于是就有著名的论断“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同一个读者在不同的时候读同一首诗也会有不同的体会和感受。可见,诗歌的欣赏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诗无达诂”就是这个道理。比兴手法在诗歌中的广泛运用形成了古代诗歌含蓄隽永的特点,它的形成有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诗经》开始到屈原建立香草美人的比兴传统,反映了古代人民的丰富想象力和创造性,成为后世诗人用自然意象和男女爱情关系的描写曲折寄托隐微情感,或在政治上全身远祸的工具和手段,也形成了人们在欣赏评论古代诗歌时总要探究诗人在自然意象和男女关系的描写中的微妙情感或政治关系的审美心理。古典诗歌特别是近体诗和词里,有些起连接作用的虚词,如连词、介词可以省略,因而两个意象之间的逻辑关系不很确定,也造成了诗歌含蓄隽永的特点。由于初、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特点及古代诗歌的特点,古代诗歌的阅读教学在第四、五学段尤其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在欣赏时体现主体性,让学生有充分的创新思维的空间,保护学生的创造性,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欣赏品位和情感,并学会理智地用一定的文学理论指导思考、比较鉴别、评价古代诗歌。陈凤娟老师高中语文第一册(人教版试用教材)的教学中,有个学生发现诗歌单元中至少有一半是送别诗,于是围绕送别诗开展了“诗路花雨——古代送别诗品读”主题教学活动。第一阶段的任务是收集、汇总并分类送别诗;第二阶段分阅读层面、情感层面和艺术鉴赏层面来展开。阅读层面的教学由每位同学精选自己喜爱的送别诗10首左右,查阅资料、结合自己的体会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读出送别诗的内在感情。情感层面的教学要求对送别诗“传于乐”、“显于画”、“表于行”、“诉于文”,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自由选择。总之,对送别诗的情感体验可以诉诸不同的形式。老师在同学们对同一首诗的感悟出现不同时,如《别董大》有的学生读得昂扬,也有学生读得忧伤,都认为这是文学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只要言之成理,言之有据,都给予肯定。最后是上升到艺术鉴赏的层面。老师导入意象、意境、空白艺术等术语,让学生从艺术层面上领会诗歌遣词的千锤百炼,表现手法的千变万化,意境的优美深远。还可向学有余力“吃不饱”的学生推荐有关的阅读书目,如严羽的《沧浪诗话》、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宗白华的《美学漫步》等,甚至还可建议学生去浏览中国诗词网。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试着写诗歌鉴赏的小论文。经过长时间的对送别诗的浸染下,在对一个诗群的整体把握和比较鉴赏中,学生满载丰收的喜悦,学习时间的长度,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使他们对送别诗的情感体验变得“刻骨铭心”。这些课例都深刻贯彻了新课标的先进理念,在欣赏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主体性,让学生有充分的创新思维的空间,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欣赏品位和情感,并学会理智地用一定的文学理论指导思考、比较鉴别、评价古代诗歌。语文学科古代诗歌启蒙教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最终目标是为新的时代培养继承传统文化精华又富有开拓创新精神,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一代新人,使我们的民族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保持民族精神和民族风格。

作者:谢峰 单位:重庆第二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