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培养发散思维的教育教学论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一、开放课堂,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荷兰教育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现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自己要学习的东西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教育不是替代、告诉,而是引导、经历、体验和感悟。因此我们应该让学生用感性的体验活动去认识理性的知识,使教学活动成为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①一电线杆高AB=12米,为稳住它,要在杆顶A处和地面上距杆脚5米的C处牵一条拉线,你能计算拉线的长吗?(还不能),AB的长确定吗?为什么?(确定,根据SAS)…;②为了在一条河的两岸建一座桥,必须测算两岸桥墩之间的距离AB,在河的一边选测点C,使∠ABC=90°,∠ACB=60°,量得BC=50米,你能算出AB的长吗?AB的长确定吗?为什么?这两个问题可使学生发现:直角三角形的三边有一种密切关系,这种关系是什么呢?学生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结果,探究欲很强。
二、开放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开放思维是一个基点向多方位多角度幅射的过程,人在形成思维习惯和能力的时候,当接触到一个思考基点的时候,马上就会联想到与之相关的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并进行创新。有了这个习惯和能力,思考就有了多向性,思维就活跃了起来,思想就有了宽度,就有了依托,它是人具有高强能力的基础。
(一)避免学生的“惰性思维”
求异思维是创新的灵魂,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看到的常常是学生的“惰性思维”。究其原因:不是学生不会思维,而是教师掌握着学生的思维路线,规定着思维方向。教师处处为学生铺路、架桥。这种教学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还扼制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他的创造力。
(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思维的发散性是指在研究数学问题时,善于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对问题进行思考,并进行合理联想,及时发现问题的特征、差异、隐含关系等,从各种角度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全面理解问题。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体现在一题多解方面,为学生思维的变通性架设桥梁,消除原有定势思维的束缚。在心理学和教学法的诸多专著中,都一致认为“一题多解”是培养和训练发散思维的方法之一。
三、开放教学内容,创建多样化课堂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凭借,是知识的载体。只要我们不违背教材的基本原理,教学的方法应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应该让教材向学生靠近,而不是把学生拉向教材;应该让教材向学生开放,而不是把学生引向封闭。我们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灵活地、创造性地应用教材,做到在运用中创新,在创新中运用。首先是课前开放。教师可以预先向学生公布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收集信息、预习新课,对新授教学内容有充分的了解和准备。这样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有备而来,从而降低知识的坡度,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教学效率。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带上发现,以更加饱满的学习热情以及强烈的自信心和探究欲望参与到本节课的学习中去。例如,教学人教版九年级(下)数学第二十八章“相似”这一节概念时,教师在课前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和实验,先作大胆的猜想,再列举事例、现象、图形;由学生概括它们的共同点,然后再提炼出新概念的名称,给“相似形、相似三角形、相似多边形”下定义,设计了让学生由模糊走向精确的发展过程;其次在在课中出示CAI课件,从而引发探究,如,同一张底片洗出的不同尺寸的照片中,人物的形状改变了吗(出示图片)?两个足球的形状相同吗(出示图片)?它们的大小呢?两张大小不一的中国,其国土面积相同吗?大家从刚才看到的图形中,发现每一对图形中有什么特点呢?下面我们通过观察,找出形状相同的图形。然后通过大家的充分讨论,形成结论性的文字,最后将同学们的论证结果板书在黑板上。整堂课教师主要作指导工作,学生却由于亲身体验所得的直接经验,在他们的头脑中形成了清晰的表象,以具体生动的感性认识为基础掌握知识,使他们对课堂内容记忆深刻,而不用死记硬背。其次是在课后开放。也就是让学生把问题带出课堂、带到课外、带向生活,以自己的发现来彰显自己的智慧。
四、结语
总之,新课标指导下的课堂已不再是教师表演台,而是师生之间交流互动的场所。这就要求教师及习最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把握课改精神,不断调整自教育、教学内容和策略。力争将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建构相结合,大胆尝试、积极探索,营造有利于学生积考,积极讨论、积极合作、积极实践的氛围,努力创建学生学习的开放、民主的新型课堂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