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学业困难学生教育教学论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无论是以何种方式出现的学业困难,分析其主要原因无外乎三种,即:社会教育环境、家庭教育环境和学校教育环境。这三种因素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心理的变化,是决定学生学业能否继续的先决条件。
一是社会教育环境的影响。由于我国国情和区域环境状况以及多民族多元文化并存的现实状况,同时由于区域经济发展情况的不同出现了教育发展中存在着城乡不均衡、资源不对等的现象,所以国家对于不同区域采取的教育政策和措施也存在较大差别。尽管随着近年来素质教育程度的不断加深,尤其是十七大以来,国家明确提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并逐渐加大了财政对教育的投入,但具体落实上由于受到了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出现了城市教育水平远远高于农村教育水平、沿海教育水平远远高于内陆教育水平、经济发达地区教育水平远远高于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教育水平。这主要是区域差别直接导致了对教育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不一样,对教师的待遇不统一,对师资力量标准的要求有区别,进而造成了教育资源分配上存在较大悬殊。在一二级城市学生普遍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绝大部分三级城市和乡村学校仍然延续传统教学方法,连最基本的教学模具和教学设施都严重不足。同时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出现了打工热潮。在单纯追求学分制的普遍心理的驱使下,由于对学生学习成绩不尽满意,感到了学习前景的迷茫,这一现象促使部分农村学生尚在受义务教育阶段便跟随家人或亲属,加入了打工队伍,经济状况使他们只瞄准了眼前利益,急于摆脱窘迫的生活状况。这也就是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资源配置的社会大环境促成了学生学业困难的主要表现。
二是家庭教育环境的影响。家庭对于学生学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家庭结构、经济状况、教育方式等都会对学生产生很大影响。首先在家庭结构上,三代同堂、三口之家和单亲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注定是不一样的,三代同堂的家庭模式为孩子创造了许多与外部接触互动的机会,尤其是在家庭范围内通过与同龄人、同代人的接触可以锻炼孩子的帮助协调和谦让能力。而三口之家由于孩子处于家庭的中心地位,这样难以避免的要以孩子为中心,这也就形成了80、90后独特的个性明显的特征,孩子的狭隘心理和任性性格逐步加重。而单亲家庭对孩子的负面影响较大,由于单亲家庭全方位教育模式的缺失导致孩子在受教育上比较片面,进而对困难和挑战存在畏惧心理,不能够全面统筹地考虑现实问题。其次是经济状况,经济状况较好的家庭能够为学生教育提供有力支撑,比如能够根据学生所需来不断改善学习条件、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等,能够满足学业维系所必需的各种需求。而经济状况较差的家庭,由于主要精力都放在维持生计上,对于学生的学习状况和个人规划往往没有足够的重视,这就导致了久而久之形成学生在学习上的自由散漫,进而渐渐失去学习兴趣而学业中断。第三是家庭教育方式,由于现行教育体制的影响,家长往往将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成长的唯一标准,片面追求学分制,给学生无形中增加了很大压力。同时在学生考试成绩好的时候家长就欣喜若狂,采取重奖措施企图达到激励学生的目的,而在成绩下跌的时候就一棒子打死,大加指责损伤了学生的自尊心。这样的家庭教育方式是导致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和恐惧的主要原因。所以说,家庭教育的结构、经济和方式都会影响到学生学业的发展方向。
三是学校教育环境的影响。学校教育环境对学生的影响要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方面主观上学校在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和校园文化上能否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和认同感,能否为学生营造一个浓厚的学习氛围这是很重要的。学校作为人才的摇篮,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阵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活泼创新的人生观念是学校的职责所在,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是学校的教育目的。而有些学校片面地追求绩效,尤其前几年,私立学校、民办学校一度兴起,将学校演化成为获取经济收益的工具,这样的教学理念和目的严重破坏了学校在公众心目中应有的形象,也损伤了学生对于学业有成的美好心理。另一方面客观上学校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尽可能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现在许多学校普遍存在资金短缺的现象,教学设备不足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同时由于教师待遇偏低导致的师资力量不足、专业教师流失现象也直接影响到教育方式的创新和提高。社会当前最突出的一个教育问题就是择校生的问题,有的学校人满为患,而有的学校却门庭冷落,这就足以证明学校对于学生学业影响是极其重要的。
二、如何对学业困难学生进行教育
既然影响学生学业困难的成因主要包括社会、家庭和学校这样三个主要因素,那么“解铃还须系铃人”,要解决学生学业困难问题就需要从这三个方面着手,在不断推动社会教育均衡化发展的前提下,学校和家庭要积极配合联动起来,对学业困难学生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
一是社会教育要不断趋于均衡。社会教育是大方向,国家对教育的宏观调控是关系学习困难学生教育问题能否得以切实解决的前提。对于学业困难学生的教育,社会应该不断推进教育投入均衡和教育待遇公正。国家宪法明确规定了“人人平等”,并将“受教育”作为了每个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而现实生活中这种差别是显而易见的。比如教育资源的共享上、接受教育的准入上都存在很大差别,在城市学生坐在电教化教室接受良好教育的同时,边远山区的孩子们却为上学而不惜奔波几十公里山路,如果设想将这样的反差对调一下,很难想象学生学业困难会复加到如何难以解决的程度。即便如此,当城市学生能够堂而皇之、理所应当地步入高等学府的大门的时候,和他们同样成绩的乡下孩子只能背负高考落第难以承受之重将人生坐标移到农田里、工地上。录取门槛高低有别也同样使相当数量的莘莘学子不得不望“学业”而兴叹。要对学业困难学生进行教育,就必须要为他们提供一个公平公正的受教育渠道,同时要不断加大对于困难地区的教育资金投入,切实补上由于经济发展而带来的教育欠债,不断改善农村特别是边远山区的教学条件,通过对口支援、学校对接等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达到快速促进社会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
二是家庭教育要切实达到理性。家庭对学生学业的支撑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在解决学生学业困难的问题上是基础和保障。在进行家庭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作用,正确引导孩子不断坚定读书学习的信念,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充分认识到学习对于人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在尽可能提供完成学业所需的物质保障的基础上,逐步培养学生的意志和学习兴趣。正确引导孩子消除心中的惰性,尽量减轻孩子学习压力。并对孩子的人生有个总体的规划,按照既定目标逐步去实现。有些家长为了孩子取得好的考试成绩,不惜聘请家教或参加各类的补习班,剥夺了孩子所有的业余爱好和休息时间。这种拔苗助长的教育方式很容易导致孩子的厌学心理,最后得不偿失。
三是学校教育要创新教育方式。除了家庭经济因素外,绝大部分学业困难学生是对学校教育方式厌倦因而产生厌学心理。这也就体现了学校教育的方式方法不能够完全适应,必须要进一步加以创新和提高。首先要加强思想教育,要在摸清学生情况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教育,通过开展各项有意义的思想教育活动,培养学生向学为学的兴趣,打消学生厌学想法。经常利用团队会、交流会等加强学生的互动交流,将学生融为一个有机整体,使他们在团队生活中体验到学习和生活的快乐。其次是创新施教方式。将传统的平面式教育逐渐转化为平面立体结合,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断增加新内容,创新新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做到因材施教,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精神,逐步促进学业困难学生的心理成长和生理成长。
对学业困难学生的教育,单纯依靠某种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社会、家庭和学校联动起来,形成合力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事制宜、因人制宜,对学业困难学生的生活状况、学习状况、心理状况做到全方位的教育,这样才能完全落实素质教学纲要,切实解决学生学业困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