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职业教育教学五对接一结合构建思考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是我国实现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换代的必然要求。发展职业教育,提升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是关键,这就要求我们在借鉴国外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成功的办学经验的过程中,创建富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创新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正是适应这一时代要求的产物。传统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受时间、空间、教师素质、课程理念、实践经验、开发设计能力和实施能力等因素的制约,存在专业课程设置与企业岗位需求脱节、专业教学内容与企业工作任务脱节、学生素质教育与企业文化脱节,理论知识与实践脱节,学生整体工作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欠缺,人文关怀缺失,课程与教学的设计结构化,教学资源的固定性等问题。基于对这一系列问题的思考,鲁南技师学院通过立足于真实职业情境,解决课程与教学活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对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与改革,以“五对接”为切入点,“项目化”教学为引领,“数字化”平台为基础,深入开展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和岗位教学,实现教学的可视化、规范化、现代化,构建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新模式。
一、构建教学体系“五对接”,实现教学生产“零距离”
一是着眼就业,专业结构与职业分类相对接。专业结构与职业分类的有效对接是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模式构建的首要前提。在专业设置上,坚持与职业分类相对接原则,充分把握当地用工需求,立足社会实际需要。以化学工艺专业设置为例,通过系统调研,在切实了解山东地区石油化工类产业发展的具体现状的基础上设置化学工艺专业。充分考虑区域内主要行业企业的规模、类型、产品等具体指标,经多方渠道沟通,以问卷、访谈等形式深入调研企业。充分了解了企业在用工规格、用工发展趋势、产品生产工艺等多种信息,使后续教改工作有依有据、有的放矢。二是立足岗位,课程体系与岗位任务相对接。在建构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模式时,充分考虑到课程体系与岗位任务之间的逻辑关系、对应关联,课程设置与岗位任务有效对接。以化学工艺课程体系构建为例,为使“项目化”教学改革的开展能达到企业用工需求,项目组对课程体系设计开展项目攻关,系统设计专业课程。设计工作不仅整体规划教学项目递进和实施,并且细化到每一个教学单元中教学任务的展开和执行,每个教学环节评价考核工作的开展。修订后的课程体系突出了工艺、技术、技能的体系融通,更适用于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工作。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学院专业教师会同企业技术人员修订课程标准、完善课程体系。为保证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学院先后利用两届在校生进行了试点,几经修改,最终形成了一套科学完备的课程总体设计方案。三是校企联合,教学内容与职业能力相对接。通过校企合作,引企入校,把企业生产标准、职业标准融入课程内容,构建“项目化、双课堂”与生产项目内容相对接的教学内容。根据企业项目和教学项目在校内外基地灵活组织教学,每门专业核心课程都设有一个以上的企业课堂(厂中校),同时聘请一名以上的企业兼职教师为企业导师(校中厂),学生在校内校外两个课堂交替学习,实现“校厂”模式互换,真正做到“学中做,做中学”。四是角色互换,教学情境与工作情境相对接。在“项目化”教学实施过程中,充分考虑教学内容与职业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而为教学内容与职业能力间的有效对接创设情境。以实际项目为载体,企业的技术人员与校内的专任教师共同授课,满足学生校企“双课堂”学习、校企“双课堂”育人。通过顶岗实习,学生以准员工身份到不同企业进行实践学习,体验不同企业的项目组织方式和企业岗位要求,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五是多元体系,评价方式与行业标准相对接。对接校企文化,建立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信息技术支持化的多元教学评价体系。学生评价样例依据企业运作中对员工的考核评价,在学生职业素质评价方面,建立企业、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三方评价机制,对专业技能课程推行“以赛代考、以赛促学”。通过教师进企业锻炼和实践,向企业学习管理与评价模式,逐渐形成一套脱胎于企业管理的,注重于过程、态度、团队和结果并借助网络支持的多元评价体系。
二、“项目化”与“数字化”结合,教学过程“实景式”
一是数字化平台突破传统“四不再”。基于我院“数字化校园”平台的完善、校园网多媒体教学平台的支撑,为“项目化”网上教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交互、开放、易用的全新环境,为开发应用网上教学资源提供了丰富高效的技术手段。改变了学生学习“时间不再一成不变、地点不再局限于教室、内容不再局限于教材、媒介不再局限于幻灯和录像”的“四不再”现象。二是信息化平台引领职教“新模式”。借助我院信息化平台,微课、慕课、“翻转式课堂”教学模式变得可行和现实。学生通过互联网使用优质的教育资源,不再单纯地依赖授课老师去教授知识。通过建立数字化互动体验中心、现场教学示范区实现企业产品设计制造模拟过程,教室、实训车间引入6S规范化管理和视频监控体系实现教学的可视化、规范化、现代化。
三、加大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保障条件
一是软件资源开发。依托学院校园数字化基础和校园“数字化工厂”特色项目,建成PLM(产品生命体验周期管理)中心、现代化车间、资源管理平台、一体化演播系统和千兆网升级改造等为提高教学信息化、实现教学网络化、实现教学模式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已建成的精品课程网站、教学资源库,集办公OA、网络教学和学生管理等为一体的核心平台,实现了资源数字化,为教学信息化、网络化、实训仿真化提供支撑。二是硬件设施建设。借助世界银行重点支持项目和国家示范校建设,学院加大硬件设施投入和建设,现有教学仪器设备总量4451台套,总价值5670余万元,建成数控、焊接、机电、化工、信息等校内实训基地16个,实训室74个,校外实训基地62个。通过引企入校,企校联合建设了校内实训中心,如电梯实训中心,药品检测中心、永佳动力“数控加工实验室”等,为开展“项目化”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和岗位教学等教学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支持。三是制度保障。学院一直把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作为学院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学院坚定的改革理念、任课教师积极投身教学改革的意识是我院教学模式改革的思想保障。学院先后出台了“项目化”教学改革实施意见、方案、表彰奖励制度等规范性文件,为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奠定制度基础。职业教育教学新模式的创新,真正实现现代职业教育,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必须将推进教学改革作为关键的一环。“项目化”教学改革是职业学校提升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经过3年多的探索与实践,“项目化”教学的重要意义和积极效应已充分显现。在“项目化”教学实施过程中,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还需结合现代职业的发展方向和要求,找寻先进的教育理论,借助先进技术的支持。明确一种教学方式在不同的专业,或在同一专业,不同的教学对象中使用其教学意义及教学设计也是不同的。需要把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应用结合起来,把研究付之实践。
作者:王文侠 柳俊林 单位:山东省临沂市鲁南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