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教育教学实践改革模式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高新技术发展现状出发,根据自身培养目标及教学体系的特点,学生进入企业参与工程实际工作,以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为指导思想,学习相关的技术知识,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培养适应我国经济建设需要的工程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因此,“卓越工程师”教育教学实践与创新改革应重点从学生的培养目标和模式方面进行探索。
关键词:教育实践;卓越工程师;师资队伍
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以实施卓越计划为突破口,促进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全面提高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高等工程教育体系,促进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1]当今世界经济竞争主要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在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中,拥有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的多少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进步、经济实力、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和依据。我国正处在转型的重要历史时期,提高工程学校教育的运行效率,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加强“卓越工程师”教育实践改革和创新,均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一、现代化经济建设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
当今,高新技术产业化促进了企业的高新技术化,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具有高技术含量的职业岗位,这些职业岗位对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企业员工已不再仅仅是孤立的、局部的、机械的技术单元上的操作者,而需要成为工程现场的技术组织者和领导者。因此,“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必须适应上述变化和要求,把理论知识的培养与岗位技能的训练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这是现代化建设对高等工程教育外延及内涵扩展所提出的现实要求。[2]在制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要强化主动服务行业企业需求的意识,确立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观念,创新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在完成校内基础理论学习阶段后,学生进入企业参与工程实际工作,以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为指导思想,学习相关的技术知识,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备从事产品的设计、生产、管理等工作的基本能力,培养适应我国经济建设需要的工程应用型卓越工程师。
二、“卓越工程师”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现代高等工程教育首先是为适应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而形成的,当前高等工程教育的课程体系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来自于迅速发展的高新技术。面对高新技术在工程领域的应用与发展,“卓越工程师”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必须体现高新技术,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必须围绕高新技术进行改革。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围绕高新技术开发出新的课程,特别是技术应用性课程和实训课程。传统的专业教学模式除了强调学科的完整性与系统性外,在学习绩效的判定上更注重的是知识点的灌输和记忆,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应用和实践应加强重视。对于“卓越工程师”教育来讲,知识和技术的应用才是最重要的,只有通过知识和技术的应用,才能体现知识以外的价值。“卓越工程师”教育课程体系构建需要应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积极调整学科专业布局。在培养目标和专业设置上,一方面不过细划分专业,重视对学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教学;另一方面,则根据技术发展的需要,不断导入新的学科,使高等工程教育适应乃至超前于产业发展的需要。通过与企业的共同研究、委托研究、奖学金支付、技术支持、委托实验等方式与企业加强合作,构建起新型的校企协作式教育机制,增强了高等工程教育服务地方的能力,形成了高等工程教育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
三、“卓越工程师”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
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有计划地组织学生以获取感性知识、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增强实践能力、培养综合素质、提高工作能力和科研试验能力为目的的多种教学形式的统称。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共同完成大学完整的教学体系。[3]要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就需要不断创造条件加强学生的实践。高等工程教育实践主要有六个方面的内涵:普通劳动实践、教学实验实践、研究项目实践、工程训练实践、工业实训实践、社会教研实践。学生经历了以上六个方面的实践经历,就可以脱离书本,开始走向工程。我国工程类学生现阶段参与工程实践、工业实践的社会环境比较差。尽管国家明确提出实践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积极倡导大学生进入企业实习,但由于在国家层面没有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这就使学生进入企业完成工程实践、工业实践非常困难。即使部分学校克服重重困难,使学生进入企业,也很难有机会动手操作设备,很多情况下只能走马观花。[4]“卓越工程师”计划一方面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另一方面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学校和企业共同合作,让工程类的学生充分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的现状与需求;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安排,学生除了学习各种工艺知识,掌握各种工艺方法,还可以培养严谨的科学作风和增强综合素质。通过企业的工业训练实践,可以使学生在工程训练的基础上进一步深造,实现从学习知识到运用知识的转化过程,强化学生个人与群体、个人与企业、个人与社会的关联度,更加趋近工程师应有的标准。这样的学习和实践更加符合工程类学生的成长规律,同时也为年轻的工程技术人员在工程领域施展才华奠定深厚的实践基础、群众基础和管理基础。
四、构建高标准的师资聘任制度,将人才培养质量落到实处
“卓越工程师”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优秀的教师应是“双师型”的,即教师不仅要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同时还要具备相应的技能。在基础学科和专业理论学科教师的聘任上,注重对高职称和高学历获得者的优先录用;在实践教学科目教师的聘任上,强调实践技能和理论素养,即实践教学科目的教师要有在企业取得技术革新及管理业绩,并由具有教学研究能力的优秀工程师和管理人才来担任。师资队伍建设是要对教师的知识结构进行改造并加强他们的动手能力。从工程教育出发,讲师、教授型的教师要向工程师、高级工程师转型,特别是要向高级技师型转型。这样,就可以建设一支理论联系实际的,理论-工程-技能立体化的“三师型”师资队伍。在学校行政管理上,可实行教职人员在校企交叉或轮流任职的人事制度,以此推进内部的教育改革以及校企协作式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五、结束语
工程教育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具备良好基础,基本满足了社会对多种层次、多种类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大量需求。随着企业高新技术化的迅速发展,接受高等工程职业教育的劳动者将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青睐,我们一定要在总结我国工程教育历史成就和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以适应现代化建设对高等工程教育的要求。培养具有技术应用、技术技能、职业技能的应用技术型和高技能型的中高级人才,实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途径模式多样化。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2011年1月,教高[2011]1号
[2]程宜康,魏宣燕.高等工程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与教学体系探讨,职业技术教育[J]2000年第25期总第263期
[3]张忠福.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实践教学体系.实验技术与管理[J]2011年2月,第28卷第2期:11-14
[4]傅水根.我国高等工程实践教育的历史回顾与展望,实验技术与管理[J]2011年2月,第28卷第2期:1-4
[5]马义荣.对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4,(11):37-38
作者:1徐强 2刘小春 单位:1.四川师范大学 2.四川嘉阳集团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