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最优化教学理论下技能训练提升路径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最优化教学理论下技能训练提升路径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最优化教学理论下技能训练提升路径

[摘要]在最优化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应保证应用型院校技能训练内容与企业岗位生产任务的对接、技能训练目标与企业岗位需求的对接、技能训练实施空间与企业生产空间的对接、技能训练教师工作室与企业研发室的对接,弥补校企合作的不足;应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技能竞赛、营造职业氛围浓厚的教学环境、创设与生产实际相符的问题情境,弥补学生学习兴趣的不足;应重视完善技能训练教学过程,适当增加训练过程反思环节,保证技能训练实施时间分配的合理性,弥补技能训练实施方面的不足;应实现技能训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实现技能训练评价方式的多样化、保证技能训练评价的合理性,弥补技能训练评价方面的不足。

[关键词]最优化教学理论;应用型院校;技能训练;有效性

一、最优化教学理论

最优化教学理论由前苏联教育学家巴班斯基及罗斯托夫所提出,他们通过总结自己多年教学经验及实验工作,提出教育过程最优化的一般理论[1]。在他们看来,最优化的教学以全面考虑教学规律、教学规则、教学形式及方法等为基础,根据既定标准,使得教学过程发挥最有效的作用,实现教学效率的最大化。根据最优化教学理论,教师和学生是教学过程的关键要素,优化教学过程,离不开对教师与学生的优化。首先,对于教师而言,需要重视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要积极对教师进行全面评价,并组织教师积极进行自我评价,引导教师探寻教育过程最优化的方法。其次,应加强对学生个性特点的研究,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学习条件等。最优化教学理论为技能训练有效性的提升提供了重要指导。不同于综合型高校,应用型院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目的在于培养企业岗位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同时,应用型院校的学生来源,决定了学生的素质普遍较低,知识水平、学习态度等也大都弱于综合型高校。因此,应用型院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分析学生的基本情况,避免出现“一刀切”的问题。在教学时应考虑学生的基本情况,避免教授一些逻辑思维过强的理论知识[2]。为切实提高技能训练的有效性,教师应坚持以岗位需求为导向,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切实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根据最优化教学理论,为提升应用型院校技能训练的有效性,应重视优化与教学相关的各个要素,尤其应关注校企合作教学、学生学习兴趣、技能训练实施以及技能训练评价等要素。

二、应用型院校技能训练有效性存在不足

(一)校企合作教学方面不足

深化校企合作,是提高技能训练有效性的重要途径。但目前来看,应用型院校与企业尚未形成有效对接,如技能训练内容无法满足企业岗位任务需求,技能训练无法满足企业岗位需求等[3]。同时,由于无法在短期内获得显性经济收益,大部分企业缺乏参与校企合作的热情,应用型院校也忽视了对企业需求的满足,这都不利于应用型院校技能训练有效性的提升。

(二)学生学习兴趣方面不足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效果的关键。但目前来看,部分应用型院校学生学习兴趣明显不高。这与学生自身有关,也与学校学习氛围有着密切的关系。调查发现,大部分院校都未能重视营造利于技能训练的学习环境,学生参与技能竞赛的机会不多、热情不高,对企业的了解也不深入[4]。这些问题使得学生缺乏参与技能训练的热情,这势必降低了技能训练的教学效果。

(三)技能训练实施方面不足

调查发现,大部分应用型院校既未能关注技能训练的阶段性特征,也未能根据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合理调整技能训练的教学环节。一方面,忽视了对技能训练过程的回顾与反思,使得技能训练中存在的问题无法得到及时解决[5]。另一方面,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不合理,教师未能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学任务合理安排教学时间,这不利于技能训练的实施。

(四)技能训练评价方面不足

首先,评价主体单一,学校领导、教师等掌握着技能训练的评价权,而作为训练主体的学生评价地位被忽视。部分院校虽实现了学生评价,但学生评价大都流于形式,评价实效性不强[6]。其次,评价方式单一。大都采用闭卷考试、实践报告等形式,忽视了对学生技能的评价,也忽视了对学生不同阶段学习变化的评价。最后,评价标准、评价指标等尚不完善,影响着评价的合理性。

三、最优化教学理论视角下应用型院校技能训练有效性提升路径

技能训练有效性的提升是一个复杂、长期的过程,而最优化教学理论为技能训练有效性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因此,应用型院校应积极借鉴最优化学习理论,从校企合作、学习兴趣、技能训练实施与评价等方面不断优化技能训练。

(一)校企合作教学方面的提升路径

技能训练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这一特点决定了只有引导企业参与到技能训练中,才能更好地提高训练效果[7]。因此,校企双方应加强合作,更好地实现各方面的对接。第一,应保证应用型院校技能训练内容与企业岗位生产任务的对接。应用型院校实施技能训练的主要目的是为企业服务,满足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因此,实现教学内容与岗位生产任务的对接至关重要。具体而言,应用型院校教师应坚持深入企业,实地了解企业生产过程及任务,了解企业生产设备操作技能。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及时将了解到的企业信息落实到实践技能教学中,完善实践教学教材内容、教学方法等。第二,应保证应用型院校技能训练目标与企业岗位需求的对接。以满足企业技能需求为目的,应用型院校应重视完善技能训练目标,使学生能够将学校学习与企业就业相联系。应用型院校可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将企业工作任务转化为技能训练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人才的合作培养。企业为院校学生提供技能训练场所,并委派专门的技术人员为学生提供指导,保障实习实训的效果。第三,应保证应用型院校技能训练实施空间与企业生产空间的对接。为提高教学训练的有效性,应用型院校应重视完善技能训练实施空间,一方面,应重视构建规范的、实操性强的教学平台,如建立标准化校内实习基地等;另一方面,应积极总结技能训练教学标准,构建个性化、标准化的技能训练教室。为提高技能训练教室的使用效率,应委派企业高级技术人员担任教师,切实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第四,应保证应用型院校技能训练教师工作室与企业研发室的对接。院校可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构建标准化的实训校区,为教师进行科技研发提供工作室,保障产教深度融合。

(二)学生学习兴趣方面的提升路径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促进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重要推动力,在应用型院校技能训练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着技能训练的有效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提升技能训练效果的关键[8]。第一,应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技能竞赛。技能竞赛有利于推动应用型高等教育的发展,提高技能训练的有效性。应用型院校应积极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技能竞赛的机会,对于在各项技能竞赛中表现优异的教师及学生及时给予奖励,保障技能训练的有效性。第二,应积极营造职业氛围浓厚的教学环境。应用型院校教师应立足于院校技能训练的现状及需求,营造利于技能训练实施的职业氛围,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在教学环境的营造中,应重视教学环境中职业氛围的营造,使教学环境与企业工作岗位环境相似。其次,应重视实现教学环境的简洁明了,可以是具体的车间、公司等,且与教学方法相适应。在具体仿真的教学环境中,院校应构建完善的商务实训中心,在实训中心中建立专门的管理中心、接待部、会议室等,如同在公司上班一样,提前适应职业氛围,从而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第三,应积极创设与生产实际相符的问题情境。首先,专业教师应深入了解本专业发展历程,并以前瞻性的眼光预测专业发展的未来前景,深入分析本专业对应岗位的人才要求,保障问题的专业性。其次,应密切结合技能训练教学过程,针对教学过程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将自身知识结构与实际问题相结合,通过解决问题,重塑学生自身知识结构。再次,问题应贯穿于教学始终,且与企业生产应用实际相结合,使学生感知问题的意义。最后,应深入分析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之间的矛盾,并以此为基础提出针对性的问题,保障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及探究欲,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技能训练实施方面的提升路径

第一,应重视完善技能训练教学过程,适当增加训练过程反思环节。一般而言,应用型院校技能训练包括五个主要环节:明确技能训练任务、制定技能训练实施计划、开展技能训练、展示技能训练成果、评价反馈技能训练效果,这些环节基本能够保障技能训练的开展。同时,为提高技能训练的有效性,应用型院校应在坚持完善现有教学环节的基础上,增设训练过程反思环节。具体而言,在评价反馈技能训练效果后,技能训练并未结束,而是进入回顾阶段,院校教师应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全面回顾技能训练整个过程,总结技能训练过程中的重难点、问题点,并以文字的形式总结技能训练的整个过程。通过训练过程的回顾,引导学生反思训练中存在的问题,从而避免问题重复再犯,切实提高教学训练的有效性。第二,应保证技能训练实施时间分配的合理性。合理分配技能训练时间,保障教学时间与学生的收获成正比,才能使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获取更大的收获。首先,明确技能训练任务。该阶段是技能训练的第一环节,根据研究,在45分钟课堂时间内,该环节教学时间应在5—10分钟,并占据总体技能训练时间的10%以内。其次,制定技能训练实施计划。该阶段时间应占总技能训练时间的10%左右。再次,开展技能训练。该阶段是技能训练的主要环节,时间占比应不低于60%。此外,还要展示及评价技能训练成果,该阶段时间占比大约在15%,教师主要负责引导学生进行成果交流与分享,并对训练成果进行评价。最后,进行教学过程反思。该阶段主要由学生归纳、总结、陈述训练过程,时间大概在5%左右。但值得注意的是,各阶段教学时间的分配不是固定的,教师应根据专业的不同、每节课教学任务的不同,灵活分配教学时间,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效互动训练,提高训练效果。

(四)技能训练评价方面的提升路径

第一,应实现技能训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应用型院校教师、学生都是技能训练的重要参与者,也应该成为技能训练评价的重要主体。首先,应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自我评价,学生是技能训练的主体,教师应引导学生及时评价个人学习过程,使学生端正个人学习态度,更好地了解自身学习情况。其次,应重视实现学习小组互相评价,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客观评价对方的学习行为。最后,应完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教师应坚持以鼓励为主,客观、全面、多样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第二,应实现技能训练评价方式的多样化。首先,可积极实施展示性评价。即学生在仿真的学习情境中,选择恰当的方式,展示个人技能。其次,可积极实施成长记录评价。利用档案袋记录学生各阶段学习行为,并根据评价袋记录结果,实现对学生的“比较评价”,发现并鼓励学生的进步。第三,应保证技能训练评价的合理性。首先,应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在全面了解技能训练现状及企业人才需求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保障评价的科学性。其次,应重视评价标准与任务,使学生在全面了解评价标准的基础上,完成技能训练任务。再次,应重视实施适时、适当的分段评价。及时评价每一阶段的学习情况,并根据评价结果,引导学生及时调整学习行为。最后,应坚持及时反馈。在对技能训练进行评价后,评价者应当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相关教师或学生,使教师及时改进个人教学行为,使学生及时发现个人训练中存在的问题,确保技能训练过程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张兵等.应用型本科院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测绘通报,2016,(04).

[2]李惠丽.民办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6,(23).

[3]李小娟.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绩效影响因素研究———基于1415名师生的实证[J].江西社会科学,2016,(07).

[4]王龙,李坤.高等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模式探析———以河北农业大学学生“顶岗实习”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6,(05).

作者:杨丰合 单位:,云南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