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教学理念论文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摘要:在法制全球化,国家推行法制社会的背景下,为应对国家高速发展下出现的众多行政法治问题,法学人才稀缺成为了我国法制需要重点攻克的难题。而法学教育作为国家培育优秀法学人才的炼钢炉。其传统行政法学教学存在部分思想陈旧,案例与时代脱节的问题,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对法律人才的需求,应对社会发展层出不穷的法学问题。因此,要满足新时代的人才需求,必须改革教学。本文从教育高度上确立人才培养理念、巩固教学机制、完善案例教学、理论界和实践、培养法制观念等方面简要阐述一些思考,提供建议,以供参考。时代在不停的发展,只有针对时代变化设计教学内容,迎合事物法治社会改革的变化,才可能实现不断输出卓越法律人才的目标。
关键词:卓越法律人才;行政法学;教学理念;模式设计
一、传统教学的弊端
(一)行政法自身局限
相较其它立法过程,行政法起步较晚,属于新生法学体系,缺乏能够作为基准的参考、学习法典。在执行过程中,法律规范存在不同程度的界限问题,加上我国实际国情,民族和习俗分布,使得法章行使不具备通用性。因此在教学选材中,往往只能根据大众立法,实施教学。法理依据缺乏,论证支点不足,中央和地方的同一性缺失等问题严重。尽管在后期的改革中孕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但是后续各个环节的补充法律都不够完善,没有形成完整的行政法学链和自身体系。在这种背景下,针对爆发式的行政需求,地方和个体根据自身情况拟定数量繁多的规章,且其中部分存在界定模糊、上下位法冲突、脱离实际等问题[1]。因此,在进行实际教学时,缺乏可以依附的教学材料,在学习和教学过程中带来很大的影响。
(二)教材与缺乏实践验证
由于行政法自身的立法的局限性,注定其在法学实践中会存在偏离社会要求,无法全貌体现行政法的公用。行政法本身涉及范围广泛,内容跨度大,现行的高等法学教材不能全面涉及覆盖的各方各面,基本都是围绕理论的教学展开政法关系的关联,没有得到实际案例的分析和实践经验指导,加之与其它体系法学的交错融合,主体立法部门与地方立法部门的立法基准脱节,在理论教学中无法全面覆盖到。如今,一些交错的地方部门所立规章已经大行其道,但是作为法学传授部门,却无法提供实践意义的例子,充分的教材支点,完善行政法教学的系统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同样适用于行政教学理论。没有得到实践验证的教材,等同于将未经验证的知识传输给未来可能立法、用法、执法者,而他们也会将这种不成熟的法治理论传导给下一代,恶性循环。这种情况无论是对人才培养还是对法治社会的进步都是不可取的。教材应该取材于法学案例,成型于社会实践,才能普法育才。
一、广告教学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广告学教育的快速发展,广告学教育出现了很多问题,引起了学界和业界的高度关注。问题主要包括:
1.轻视实践教育
众所周知,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的教学理念均是以理论教学为主。该理念认为学生只需掌握理论,而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及实践动手能力可以在学生走向职场后获得。高等院校长期关门办学,很少涉足广告市场,与社会、广告企业的必要交流和沟通亦是极度缺乏;学校亦不采取模拟企业策划、模拟广告设计等活动,这就导致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心理素质较差,毕业后无法满足社会和企业发展的要求。
2.单线交流模式
目前,我国大部分院校的教学过程仍旧以教师传授为主。在教学规划过程中,主要由教师决定教学目标、教学大纲的确定,学生意见很少能够真正被老师重视和采用。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也是单向地完成知识的传授,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传达的信息能否真正为学生理解,就不得而知了。而单线交流模式并不能促使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
3.教学理念封闭
1 创新教学理念的概念
创新教育是适应时展的需要而提出的, 是以培养人的创新思维、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价值取向的全面发展的教育。 要创新, 必须有好奇心, 有敢于怀疑的精神, 有一种不安于现状的精益求精意识。 创新意识是人们自觉地进行创新活动的动力。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就是要帮助学生养成推崇创新、 追求创新、 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强化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 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注重学生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的培养。
2 常规的教学方法及存在的问题
2.1 传统教学
传统教学中,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课堂上教什么、 怎么教由老师决定, 教师有着类似家长的地位。 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教师认为重要和应该传授的知识。 并且教学内容偏重理论分析, 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 考核方式是 ‘纸上谈兵” 的卷面考试。 处在这种教学模式之中, 学生普遍感到学习内容枯燥, 被动接受知识。
2.2 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中, 实验设备多为集成的试验箱, 实验项目多为演验证性实验, 学生做实验敷衍了事, 不能很好的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 在这样的情况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创新意识、 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达不到学科教学目的, 远远偏离了社会需求。基于以上原因, 必须对电子技术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以创新教学理念为指导, 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摘要:“内容依托式外语教学”(CBI)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从译介之初就受到了国内众多专家学者的推崇,时至今日,相关研究热情丝毫不减。各类研究论文云屯雾集,车载斗量。该文通过对论文研究角度、方法、观点等方面的系统分析,就其中存在的导向性功能进行了集中梳理,并提出相应观点。同时评价了CBI理论研究在国内外语教学中应用的意义,以期助推国内相关理论研究,提高CBI教学整体水平。
关键词:内容依托式外语教学(CBI);教学导向性功能;研究现状;理论综述
1总览
乘着信息爆炸时代的东风,伴着全球化浪潮的汹涌澎湃,为数众多的国外成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译介推广正日益丰富并活跃着国内学术界的相关研究活动。“内容依托式教学法(Content-basedInstruction,简称CBI)”,正是在此背景之下于20世纪90年代传入我国的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其核心要义在于语言和专业的结合。是一种将语言学习黏着在专业课题上的学习方法。这种方法试图用学生感兴趣的专业知识来引领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语言学习过程变得生动而又水到渠成。现阶段,外语教学的终极目标不再应该只是培养学生的外语综合应用能力。培养知识结构全面且语言能力高超的复合型外语人才,这才是当前人所共知的教学转型思路。而这正是CBI教育理念箭头所指的方向。正是因为二者之间的这种高度契合和完美呼应使得CBI教学法受到了教育学者及从业者的持续高度关注。CBI一般认为源于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蒙特利尔St.Lambert的浸润式项目班(immersionprogram),是将语言学习与专业教学结合在一起的教学方法(常俊跃,刘晓蕖,2009)。最先由中国学者王士先(1994)在其《CBI—专业英语阅读教学的方向》一文中引入我国,并结合国内教学研究现状认为这一理念在国内课堂的实施推广前景广阔。虽然外语专业在近年来通过多方探索使教学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无论是外语教育从业者还是语言专家都无一例外地感受到当今英语专业学生在知识结构、个人素养方面都无法满足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需求。因此众多学者在斟酌传统外语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之余,纷纷将CBI教学法视作披荆斩棘,开拓创新的不二之选。这也是内容依托式教学法研究在近些年持续升温的根本原因。
2国内研究现状
本次研究通过分析现有CBI相关研究成果,尤其是通过对中国知网上优秀硕博士论文和核心期刊论文的梳理,系统评述当前CBI教学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厘清CBI的基本概念,明确CBI理论在外语教学中作为方法论的存在意义。本次研究的文献主要来自中国知网,本次检索为2010年至2019年的期刊文献和优秀硕博士论文文献,检索时间截至2019年12月31日。目前,本研究检索与CBI相关的文献575篇,其中期刊论文494篇,优秀硕博士论文38篇。分析发现,目前国内对CBI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基于CBI模式的外语教学策略研究(赵秀艳,常俊跃,2013);结合CBI教学中不同的教学模式,如主题模式、附加模式、沉浸模式等针对学生的外语教学研究(陈丽,2015;刘洋,2015);基于CBI教学要求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等的研究(张弋,2016;何佩蓉,2014);CBI教学模式与教学改革创新方面的研究(赵春红,2015);CBI对学生学习策略、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等影响的研究(李晓旭,2019;曹利,2016)等。
这些研究论文从不同院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领域对该教学法的内涵、实施操作、效能以及发展潜力等方面进行了试验和探讨,总结了CBI在中高职、综合性本科大学、语言类本科学校、独立院校等高校的商务英语、物流英语、旅游英语、英语、日语、电子商务、医学、护理、计算机等各专业的英语专业课堂教学中的积极经验和效用。就目前的研究看,CBI在外语教学方面的研究已经普遍涉及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译各方面能力,全方位涵盖语音,语法,语意的一种全能型教学模式。偏重对学生学习效果产生的积极影响,但也有少数研究者对CBI研究的相关理论,方法或思路提出异议。此外,对CBI理念的宏观认识和理论研究相对较多,具体深入课堂课程教学实际的微观研究亦为数不少,对于教师进行CBI教学实践的指导性研究相对较少,而针对不同学生背景和不同学习需求开展的CBI英语教学的相关研究则略显不足。这些都反映出CBI理念应用于大学英语的研究方式和视角的多元化发展趋势,但毋庸讳言,许多论文急功近利,强行说理,拼凑痕迹明显,这无疑为CBI理论的健康发展带来隐忧。
在当前我国整体推进教育教学新课程改革的时代语境下,优化外语学科教学形式、提高学科教育教学水平是具有一定紧迫性的宏观命题,直接关系着全新教育教学理念在英语学科教学中的落实和践行,具有重要的意义,需要各相关主体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探索。一定意义上而言,英语学科作为我国整体国民教育教学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学科教学优化改革直接关系着学生个体“核心素养”的培育和综合能力的锻炼,如何在当前教育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全力推进英语学科教学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命题,需要相关主体从多元化的视角上进行系统探究。英语学科教学研究在过去的若干年时间中得到了学界的高度重视,不同的研究主体从各自差异化的研究视角出发,对特定主题进行了“百花齐放”式的研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这为当前英语学科教学的持续深入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姜毓锋老师的《基于多模态话语理论的外语教学模式构建》一书在一定意义上属于后者。以下行文将重点从作品结构、研究方法等层面对姜毓锋老师的《基于多模态话语理论的外语教学模式构建》一书进行评述。
姜毓锋老师编著的《基于多模态话语理论的外语教学模式构建》一书是2015年由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在出版发行的,全书从多模态话语理论的独特视角出发,对当前社会语境下的外语教学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和探究,最终为学界提供了独具特色的外语教育教学模式,作品自出版发行以来受到了学界的一致好评,作者独特的研究视角在一定意义上开拓了以多模态话语理论视角研究现代外语教学的新路径,具有特定的意义和价值。《基于多模态话语理论的外语教学模式构建》一书的作者姜毓锋老师目前是哈尔滨理工大学外语学院的院长,作为学院专业学科的硕士生导师、学科后备带头人,姜毓锋老师长期以来致力于英语学科的教育教学和相关主题研究工作,一线学科教学经验十分丰富,同时姜毓锋老师具有突出的教学科研能力,在英美语言文化、跨文化交流及英语学科教育教学等诸多领域有独到而深入的研究成果,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了多篇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专题论文,从姜毓锋老师早期的专题论文可以看到其对英美文化的主题研究很有兴趣,如《美国饮食文化综述》[《大学英语》(学术版),2006年01期]一文明确指出饮食是特定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美式食材、美式餐馆、美式烹饪及餐桌礼仪、习俗等几个方面对美国饮食文化进行了介绍,而《〈红楼梦〉人物非真实性话语语用分析》(姜毓锋、丁林梅:《中国外语》,2007年06期)一文以“非真实性话语”的理论框架对我国古典经典长篇小说《红楼梦》中的话语进行了剖析,很有意义,而后姜毓锋老师的研究视角更多意义上聚焦于英语学科教育教学,在这一领域内发表了一系列的专题论文,如《网络自主学习模式下的大学英语石化现象分析》(《外语学刊》,2011年01期)一文将石化现象理论和英语学科自主学习紧密结合起来,通过一线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等形式,最终为高校英语自主学习提供了有益的建议和意见,受到了学界的重视;而《多模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牡丹江大学学报》,2015年02期)和《多模态话语映射下的语言意义主观性》(彭兵转、姜毓锋:《外语学刊》,2013年04期)两篇文章都涉及了多模态话语这一理论,可见作者对这一重要语言学理论的青睐和重视,这些专题文章的发表一定意义上为《基于多模态话语理论的外语教学模式构建》一书的撰写和出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宏观层面上而言,《基于多模态话语理论的外语教学模式构建》一书是姜毓锋老师近年来继《大学英语听说写教程》等著作之后出版的又一重要学术著作,该著作将英语学科的研究置于多模态话语理论的框架下,视角新颖,方法独特,它较为理想地运用语言学的独特理论、相关视角研究和审视外语教学实践这一特定命题,取得了卓越的研究成绩。从理论层面上说,所谓的多模态话语实际上近年来在国内学术界得到了特别的关注,这一理论将多种符号模态并用,一定意义上极大地丰富了信息输入法的途径和形式,实际上无形中凸显了学习主体对特定教学内容的记忆,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而我们仔细梳理多模态教学理念的话会发现,它突出和强调了诸如语言、音乐、图像、网络等多种符号模态在外语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学科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着重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在教育教学方法层面强调多种教学形式的并用,如常见的小组合作探究、学生自主探究、网络辅助学习以及生活角色扮演甚至联想等都可以应用到具体的学科教学实践中,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得到了切实的尊重和保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是学科教师教学组织过程中的重要因素,无论是课堂上还是课余,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日常趣味联系、主题对话无形中会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语言听说能力。因此,整体上而言多模态教学始终处于轻松愉悦、开放自主的学习氛围中。通过以上简单剖析可以看到,较之于传统意义上较为单一的语言语法讲解形式,多模态教学理念下的外语教学的实际教学效果更为理想,或者说其与当前的教育教学基本理念更为吻合,这样的学科教育教学理念有助于强化学生主体的语言记忆,从而提高和优化实际的记忆效果。多模态教学理念在高校外语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价值是较为明显的,这是当前已经取得的普遍共识,而实际上如何将多模态教学理念具体落实到高校外语学科教学的实践中是最为核心的命题,同样也是姜毓锋老师《基于多模态话语理论的外语教学模式构建》一书重点阐述的核心命题,需要各相关主体的系统研究。《基于多模态话语理论的外语教学模式构建》一书紧密围绕多模态话语理论下的外语教学这一特定内容,对外语教学的优化改革提供了独特的实现路径,全书一共分为六个章节的内容,每一章都有相对固定的叙述主题。如第一章为“大学英语教育教学理念”,重点阐述了“语言习得和外语学习”“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影响因素”以及“大学英语教学理论和方法创新实践”等主题内容,其中的第三节内容即“大学英语教学理论和方法创新实践”是其中的核心板块,这部分内容对20世纪以来较为常见的外语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进行了集中的系统梳理,从中可以看到外语教学在理念和实践层面上始终处于优化改革的历史过程中,差异化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形式不断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而作者通过系统梳理近年来国内大学英语教学理论和方法创新实践成果发现,逐渐专业化、科学化是外语教学发展的基本趋势之一。
另外,在这一章中作者也重点剖析了直接影响高校外语教学的几个因素,包括教师、学生以及教育政策等,明确指出各个因素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协调配合的重要性,特别强调了调动学生参与学科学习的重要性,学生作为学科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主体之一,引导学生深度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中值得学科教师重视的内容。第二章为“大学英语教学及改革状况”,实际上从内容编排层面上而言属于导言性质的设计,为后续多模态话语理论语境下外语教学这一核心命题的探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这一部分中作者从外语教育教学大纲、教学课程以及课程要求、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改革成果等多元化的角度阐述了我国近年来大学英语学科教学改革的发展成果和发展历程,特别指出了既有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为多模态话语理论语境下外语教学这一核心命题的出现进行了相应的“预热”。第三章为“基于多模态话语理论的外语教学模式的提出”,至此本著作的核心命题才“千呼万唤始出来”,其中的第一节为“多模态话语各模态之间的协同关系”,其整体叙述和阐述聚焦于多模态话语内部结构中的各个模态,它们之间的协同关系和协同原则是作者重点关注的内容。除此以外,这一章内容也系统阐述了外语教学的多模态课件开发、多模态话语的认知过程分析以及认知理论与多模态外语教学的整合与同构等系列问题,在著作本身的整体内容体系中具有重要价值。第四章为“基于多模态话语理论的外语教学模式的影响和意义”,着重从影响和意义两个层面上系统阐述了基于多模态话语理论下外语教育教学模式在当前高等教育外语教学中的应用价值。这部分内容建立在实际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数据和资料基础上,很有说服力,从学生们的问卷和访谈资料可以明显地看出传统外语教学机制的弊端,学生在整体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学科教育教学模式中依然残留着诸多层面上传统应试教育的元素,这在当前教育教学改革语境下是必须要坚决摒弃的,而围绕多模态话语理论构建外语教育教学理论是推进学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基于多模态话语理论的外语教学模式构建》一书的第五章和第六章分别为“多模态话语外语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多模态话语外语教学评估体系”,从内容设计上而言这两章是最有技术含量的内容,其中作者系统阐述了多模态话语理论语境下外语教育教学模式的基本理念和操作流程,特别是对其中的教育教学考核评价机制进行了系统的阐述,而国内学术界的研究实际上很少涉及这一命题。整体上而言,姜毓锋老师的《基于多模态话语理论的外语教学模式构建》一书视角独特、结构宏大,从理论层面上实现了有益突破,构建了基于多模态话语理论语境下的外语教学模式,这对一线的教育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值得相关主体的高度重视和认真参阅。
作者:韦晓娜 单位:菲律宾法蒂玛大学教育院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