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就要积极探索新网络舆论观引导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活动应当积极地把网络舆论资源引入课堂,以网络舆论热点问题组织学生讨论,通过交流,了解学生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及思想动态,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增强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从而自觉担当起在网络舆论中的责任。

关键词:新网络舆论观;教学模式创新;慕课思维;互动式教学

2016年4月19日,在网络安全与信息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确立了新网络舆论观,这是当下认识、做好网络舆论工作最重要的价值指向和方法论依托。在讲话中提出一个重要概念——“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他指出:“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群众在哪儿,我们的领导干部就要到哪儿去。”[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积极探索以新网络舆论观引导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不仅有利于增强高校思政课的时效性和生动性,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更有利于党和政府对社会舆论的引导,从而凝聚民心,向“五位一体、四个全面”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目标前进。

一、当前大学生运用参与网络舆论的现状

为进一步了解当前高校大学生参与网络舆论的现状及问题,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法,对湖北省三所高校650名全日制本科生为调查样本进行实证研究。此次所调查的高校大学生涉及一本、二本和三本三类不同批次的高校,专业涵盖文科、理科和工科,年级从大学一年级到三年级,男女比例大致相等。一共发放65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620份,有效回收率为95.3%。(一)当前在校大学生参与网络舆论的积极性不高。在关于“经常使用的新媒体的功能”调查中,只有18%的受访者选择了“参与网络舆论活动”,其余的选择分别为:36%选择“社交和通讯”,29%选择“休闲娱乐”,14%选择“获取信息,查询资料”,3%选择“其他”。由此可见,当前在校大学生运用新媒体参与网络舆论的积极性不高。(二)当前在校大学生参与网络舆论的程度不深。在对“热点事件持续发酵中是否持续跟进关注并发表意见”的调查中,只有9%选择“会持续关注并发表意见”,30%选择“看兴趣和心情参与”,39%选择“热点爆发会关注,但不一定持续关注并发表意见”,24%选择“从不发表意见”。由此可见,当前在校大学生的网络舆论参与还属于低水平阶段,多数是出于个人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参与网络舆论,但是很少有大学生进行个人调查、取证并持续关注舆论真相。(三)当前大学生参与网络舆论的领域呈多样化状态。在对“关注或参与的热点种类”的调查中,此项调查为多选,在“时事政治”“社会民生”“娱乐明星”“重大突发社会事件”四项选择中,每项的选择比例都超过了60%。由此可见,由于大学生好奇心广泛,参与的网络舆论领域呈现多样化状态,关注热点问题较多。

二、当前大学生参与网络舆论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在网络舆论上的偏激言论被放大。大学生群体思想活跃,爱展现自我,又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阶段。在这一阶段,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都在不断完善中。大学生思想单纯片面,富有感性且极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因此,在看待和解读热点问题、参与网络舆论的过程中,往往会出于个人兴趣爱好和心情,率性地表达个人的意见和想法,不能准确判断事件的是非曲直。在新媒体的网状传播结构中,每个信息传播者都以自己为中心向四周网状发散信息,形成了相互交错的传播网络,信息传播效应就被迅速放大。同样,当大学生一些偏激和片面的言论置入这个网络中后,会引发具有相似想法的信息接收者进行传播,以此往复,信息不断散发开来。例如,在讨论有关台湾问题和发表相关意见时,有人喊出了“要岛不要人,留下周杰伦”的口号,随后得到广泛传播,这种思想在以大学生为代表的年轻人中具有相当市场,也反映出部分在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缺失。(二)盲目跟风促使网络舆论恶化。改革开放已走过四十年的历程,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新常态。在新媒体环境下,各种社会问题的新闻报道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进行传播和扩散,也渲染并强化了大学生的不满情绪,推动其盲目加入批判社会现实的舆论大军中。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如食品安全、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房屋拆迁等各种民生问题一经新闻源负面报道,就迅速通过新媒体广泛传播开来,形成了社会负面信息的放大效应。与之相对应的,网络舆论迅速形成“一边倒”的形式,站在“道义”的立场上对事件对象进行谴责甚至谩骂。在这股“沸腾民意”中,大学生由于自身思想认识的单纯和理想主义色彩,往往满腔热血痛斥丑恶的现实,而忽略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完整性。这样一种舆论导向的形成,又吸引更多青年“先锋君”加入其中,“群体的轻信、极端与情绪化反应等弱点,显然既为领袖的品质划定了上限,也给他动员自己的信众提供了许多可乘之机。”[2](p18)从而使得网络舆论进一步恶化,最终需要很高的社会成本来辟谣和扭转人心。(三)舆论导向的传播产生“蝴蝶效应”。作为一个年龄相仿、求知欲强的特殊群体,大学生学习在一起,生活在一起,玩乐在一起,人际关系的融合非常快速,很容易形成相似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追求,这就造成了大学生舆论导向的趋同性。因而,热点话题能很快在大学校园内传播开来,进而形成同一种舆论导向。另一方面,“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原则不仅适用于现实生活,在虚拟的社交网络上同样适用。当下主流的微博和微信朋友圈,都是以“熟人”为圈子的一种社交媒体。一些意见和言论,在“朋友圈”内的传播障碍非常小。因而,当一种舆论导向在校园内传播的同时,大学生又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进行传播,极易形成“蝴蝶效应”,从而使这种舆论导向影响范围呈几何式扩大。

三、当前大学生网络舆论参与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新媒体降低了舆论参与的门槛。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告诉我们,过去传统媒体在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之间设下了一块坚实的壁垒。而随着新媒体的崛起和快速发展,这块壁垒已经被打破。今天,通过新媒体的“零准入”门槛,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大众传播过程中的“议程设置”与“把关程序”,从而使私人话语得以轻而易举地进入公共领域。美国学者詹金斯指出:“当人们把媒体掌握在自己手里时,结果可能极具创造性;当然对所有涉及的人来说也可能是坏消息。”[3](p42)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这种变化意味着新的挑战。大学生在新媒体上信息时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在新媒体传播中,大学生更多的是采用讨论交流、评价质疑等便捷及时的交互方式接收信息。传统媒体上的“把关”作用被这种交互方式弱化。只有拥有手机或电脑以及有线宽带或者无线通信网络,就可以在微博、微信上随时随地就热点新闻意见,或对自己认同的文章进行转发。没有严格的技术限制,也没有复杂的审批程序,“把关”这项行为在新媒体信息传播过程的作用就被弱化了。因为微博的信息者就是微博使用者本身,信息者自身就成为信息的“把关人”,由于这是第一道把关程序,那么把关标准就变得不那么严格了,信息的尺度也有所不同,这必然导致信息质量也有高有低、良莠不齐。从而更容易导致载有负面价值观的信息广泛传播,从而形成负能量的舆论导向。(二)新媒体的“碎片化”信息传播契合了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当今大学生成长于信息技术崛起并日益飞速发展的年代,因而其生活方式带有浓厚的信息时代特征。他们对于长篇累牍的东西已经没有耐心和兴趣进行关注,而是将更多的焦点集中于“碎片化”信息上。“碎片化”的信息随之带来的问题就是人们往往忽略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及缺乏对信息进行系统的思考。面对突发的社会事件和一些热点新闻,大学生可以通过新媒体第一时间就信息内容进行反馈,同过“转发”“点赞”“评论”的方式即兴表达个人见解,这种传播的时效性和真实感与大学生年轻、好动、张扬的性格不谋而合。与之对应的,也契合了大学生潮流的生活方式。在当今高校中,手机和个人电脑几乎是人人必备,3G、4G和WIFI网络全覆盖。随时随地拿出手机,刷刷微博和微信朋友圈,浏览下时事新闻,个人心情或留言评论,这些行为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中的常态。总而言之,新媒体的特点契合了大学生的性格特点和生活方式,为拥有参与网络舆论意愿的大学生提供了便捷的载体。(三)社会思潮多元化和西方意识形态渗入。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一方面,社会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另一方面,各种消极和错误的社会思潮也暗流涌动。这些错误的社会思潮很多都是通过新媒体的传播手段,借着新媒体自由性、高效性和隐蔽性的特点渗透进高校校园,使得一部分大学生对如何看待和处理社会主义发展中的理论和现实问题产生了质疑和迷惑。(四)高校思政课教学活动中的时效性和生动性不足。当前我国许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还需要进一步改进,教学活动以枯燥的理论灌输居多,授课形式以大班制和教师讲授为主。这样,从课程学习角度就造就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反感和抵触情绪。在课余,当前许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也严重缺乏。教师教学科研任务繁重,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有限;辅导员更多的时间主要用于处理行政事务和学生管理,对学生的精神世界缺乏足够的了解;学校关于讨论时政和社会热点的实践活动组织不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把大学生表达和讨论的实践推向了新媒体平台。

四、以新网络舆论观指导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的对策

(一)注重借鉴“慕课”思维,夯实学生理论基础。近年来,大学兴起“慕课”(mooc)的热潮,这是新近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慕课”源自过去的那种资源、学习管理系统以及将学习管理系统与更多的开放网络资源综合起来的新的课程开发模式。然而,对于“慕课”热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不能完全照搬自然科学领域“慕课”的方式,但是可以积极借鉴“慕课”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的手段,有效补充而非完全替代传统的课堂教学。例如可以录制“微课程”,通过结合老师自身的学术积累和科研方向,录制一段精彩的教学视频,这段视频应能集中反映针对教学活动中某个知识点、具体问题、网络社会热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过程。除了借鉴“慕课”思维,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构建网络教学模式之外,还要积极推进校内外实践教学,“线上线下”相互融合,推进教学模式创新。从而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够为学生真心喜爱,入脑入心,才能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提高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辨别以及认知能力。例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博大精深的内容,由于课时原因,教师无法讲深讲透,而学生感觉只依赖课堂教学环节无法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在严密的逻辑体系。再如,《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涉及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社会、外交等诸多领域,教师们的知识积累和科研方向术有专攻,很难有一名老师能把一本书的每一节内容讲的全面、生动而精彩。因此,借鉴“慕课”思维,积极运用新媒体技术,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提升大学生们的辨别和认知能力,是积极推动大学生正确参与网络舆论的内生力量。(二)关注网络热点问题,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要让思政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使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懂、真信、真用”,离不开精彩的教学内容设计。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在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设计更不能脱离大学生们所关注的网络热点问题。指出:“互联网是一个社会信息大平台,亿万网民在上面获得信息、交流信息,这会对他们的求知途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会对他们对国家、对社会、对工作、对人生的看法产生重要影响。”[1]选择网络热点问题,导入思政课课堂教学内容设计,也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现实要求。不仅能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关注度和吸引力,也能逐渐提高大学生正确参与网络舆论的能力和水平。(三)推动互动式教学模式创新,课堂与网络舆论热点有效契合。提出“让互联网成为我们同群众交流沟通的新平台,成为了解群众、贴近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新途径,成为发扬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监督的新渠道。”[1]新网络舆论观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创新也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互动教学模式就是把教学活动看作是师生之间进行的一种真诚、友爱的沟通和交流方式,把教学活动看作是动态发展的教与学双向交流的过程。高校思政课教学活动应当积极地把网络舆论资源引入课堂,以网络舆论热点问题组织学生讨论,通过交流,了解学生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及思想动态。“正确的东西是跟错误的东西作斗争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就是这样。世界上无论什么新的东西,无论什么有生命的东西,都是跟旧事物、旧的东西作斗争发展起来的。”[4](p81)新媒体时代的价值观多元化,使得部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质疑,其实正是我们引导教育、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时机。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主动出击,在尊重这些“异己者”和他们意见的基础上,要让学生们充分发表意见,即使是错误的意见,然后科学地运用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行正面教育。对错误的思想予以科学地分析和批判,以理服人,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增强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从而自觉担当起在网络舆论中的责任。

参考文献:

[1]主持召开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

[2][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冯克利,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3][美]亨利•詹金斯.融合文化:新媒体和旧媒体的冲突地带[M].杜永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4].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作者:王颖 单位:武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