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技术变革下的教学模式改革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面对人工智能、教育信息化等技术,传统的教学模式正在发生改变。本文从建设在线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人工智能助力教学模式的创新、创新管理模式推动教学模式的创新三方面研究了教学模式创新的路径。
关键词:教学模式;创新;在线课程
在大学数学教学中,主要以幻灯片展示与板书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教学。然而,面对人工智能、教育信息化等技术浪潮,教学模式也急需创新。教学模式的创新,就是为了给学生们构建智能化、网络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教学模式的创新,使得学习者能够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地点、内容和方式。教学模式的创新,拓展了学习者受教育的时间与空间。教学模式的创新,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授式的“重教”的教育理念,使学生的学习个性化,最终达到教师与学生共融的目标。那么,教学模式如何创新呢,我们介绍以下创新路径。
1加强在线课程平台建设,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
“开放、共享”理念逐渐被教师和学者们认可,使得开放的教育资源逐渐走向更加科学、系统。在线课程平台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使学生在碎片化时间中促进生成性学习和智慧性学习的发生。在线课程平台采取“化整为零”、“自上而下”的民主化和平民化建设理念,汇集了大量的优秀教育资源,拓展了知识传播路径,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共享的学习空间。同时,在线课程也以它的非结构化和易于重用的特点和优势,促进了教师应用在线课程。高校的翻转课堂和微课建设实现了理念转向,以适用性和实用性为着力点和突破口为在线课程平台建设出力,建设了一批国家精品课程,使得教育资源更加开放和共享。在线课程平台的建设,使得学生可以在课余的时间自主学习。课前预习,预习结束后有客观题供学生检测预习效果,客观题在题库中随机选取,每个学生的客观题不尽相同,但是整套题的难易程度是相同的,便于教师在查看学生的预习效果时,可以更好地区分学生预习效果的差异性。课后复习,与课前预习的题库的设置理念相同。然而,远程教育师生时空分离的环境中,学习效率与教学质量难以保证。那么,我们必须要有相适应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而取得学业的良好保证是学习分析技术,运用多类分析方法和数据模型解释与预测学生的学习表现,从而准确把握学科教学目标,调整教学策略,优化教学过程。
2人工智能助力教学模式的创新
人工智能技术中的智能辅助系统和教育机器人可以监控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通过学习分析技术和用户画像技术,搜集学习者学习数据,平台为学生提供适切的学习资源和路径。结合知识图谱,建立领域知识库,辅助教师针对学生的不同能力生成不同试题并进行作业批改。通过提供沉浸式的虚拟学习环境,学生可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参与到学习中。除此之外,任何事物均有两面性。反思性实践者的教师和学生,需要教师批判地分析和判断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教学体验。
3教学相长、创新管理模式推动教学模式的创新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在线课程倡导“以学习者为中心”。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影响下,在线课程体现的教学模式受到制约。传统的教学模式“重教”,在线课程“重学”。“重教”与“重学“不能截然对立,应在“重教”基础上“重学”,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在线课程,让教师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主动适应新技术引发的教育教学改革。教师在平时应注重加强线上课程和线下教学环节的整体设计,线上注重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结果的反馈,节省了批改作业的时间。线下注重教学的教,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要营造良好的在线教育建设环境,切实有效地调动教师建设在线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需要有配套的制度加以支持在线课程的建设。建立高效的课程教学团队,帮助老师摆脱琐碎的事务性工作。在信息推送、学习互动环节减轻教师的工作量,使教师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关注学生的学习进程中,开展深层次的交互和共享。在制度设计上,给予教师更多支持,比如在工作量计算、职称评定等方面进行一定比例的倾斜,给予奖励在在线课程研究方面有建树的教师。
4结语
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必须通过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加以解决,达到教师与学生共融的目的。教师在强调课程资源丰富性的基础上,需注重课程辅助资源的开发设计,以更好地辅助学生自主学习。关注课程的交互设计,保证学生与学习平台及媒介的交互,与学习资源、教师、学习同伴之间的交互,以实现学生知识构建的自我交互。模式的创新改革、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主导、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教师个性化服务的方向转变。
参考文献:
[1]薛天祥.高等教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张厚.研究生教学中的专题教学法.高等教育改革与实践[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3]张厚,等.大学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创新教育研究,2015,3(4):43-47.
作者:张雪飞 范格华 王素云 单位:陆军装甲兵学院基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