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谈危重症医学本科生教学模式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探讨LPC教学模式在危重症医学本科教学中的可行性及其在危重症医学本科教学中改善教学效率,提高学生课堂转化度的作用。选取中南大学麻醉系本科生采取群体理论教学+小组临床见习的LPC教学模式即LBL+PBL+CBL教学模式,课后利用闭卷考试、满意度调查,开展座谈会等方式评估教学效果。LPC教学模式在危重症医学本科教学中贴合实际,可行性高,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这种教学模式提供了扎实的理论教学,同时提高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了医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医学生理论知识同临床实践有机结合。LPC教学模式在危重症医学本科教学中贴合实际,可行性高,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危重症医学、本科教育、LBL教学模式、PBL教学模式、CBL教学模式
目前我国的危重症医学教育相较于其他传统临床学科教学起步较晚,教学改革的学员主体多数为临床实习生[1]、规培生、研究生甚至更高学历人群。目前关于医学本科生在危重症医学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却无此先例。因此,我们拟在中南大学麻醉系本科生中开展LPC教学模式的危重症医学新教学模式。
1LPC教学模式具体方案
1.1教研组成员
所有教学教师均为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重症医学科在岗副教授级别以上资深ICU医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及丰富的ICU临床经验。
1.2学生组成
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麻醉专业本科生。
1.3教学方式
本教学方式设置总课时数为50课时,其中25课时为多媒体临床基础知识教学,25课时为病房见习。
1.3.1理论课。在前25节理论课时中,我们将以幻灯片模式为学生系统讲述危重症医学绪论、创伤后机体反应、危重病人营养、氧疗及急性呼吸衰竭、输血、急性左心衰、急性肺水肿、休克、危重病人感染与急性肾损伤、MODS等理论知识。
1.3.2临床见习。在见习过程中,首先向学员分配教学任务,根据教学计划选取典型临床病例,并提出相关问题,将病例与问题提前1周左右告知学生去自行查阅教材和资料。以休克为例,我们设计了如下病例。患者王某,男,72岁,有既往“高血压”病史,因“结肠癌术后3天,腹胀腹痛1天,低血压6小时”转入ICU,入ICU时查体:T:39℃,P:120次/分,R:30次/分,BP:85/56mmHg,患者神志淡漠,双侧瞳孔直径分别为3mm,对光反射灵敏,双肺呼吸音粗。心率:120次/分,律齐,心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双下肢无水肿,病理征阴性。针对此病例,我们设计提出如下问题:1)患者为择期手术的病人,目前是否存在危及生命的情况?如何评估?我们希望学生能够学习到危重病人的识别、休克的诊断以及休克的分类、休克的阶段等相关基础理论,并能够结合病例提出病人最可能的休克类型诊断以及鉴别诊断;2)患者的休克怎样治疗?如果液体复苏治疗效果欠佳需要怎样进一步监测?这个问题的目的在于需要学生了解血流动力学监测与管理,休克是需要紧急处理的临床综合征,需要一边治疗一边检查评估,治疗过程中可以通过CVC、GAP值、补液实验等了解容量状态和容量反应性,使用PICCO评估心输出量以及外周循环阻力,应用床旁超声评估心脏功能和容量情况[2]。让学生了解不同的监测方法和参数能够怎样指导我们的治疗;3)病人发生病情变化的可能的病因是什么?如何鉴别诊断。ICU在对症支持治疗的同时病因的查找十分重要,在维持生命体征的同时积极地查找病因。这个问题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诊断思维习惯,学生可以结合病人的病史,通过休克的分类,再进一步提出各种辅助的检查来查找病人休克是源于出血?感染?过敏?心衰?还是其它少见的病因。临床见习时,带教老师会首先收集学生们对于课前病例问题的回答,然后会提出在目前诊疗常规以及指南指导下的常用的诊断治疗策略,针对学生遗漏、不理解的知识点再次进行简要的理论回顾,巩固加深教学效果。同时,在简要的复习回顾理论基础之后,将学生分为四组,每组大约15~20名学员,每组学员进入临床至病房床旁了解ICU现有监护设备,了解其使用方法及参数解读。
2教学评估
利用闭卷考试、满意度调查,开展座谈会等方式评估教学效果。
3讨论
危重症医学是一门以病理生理学为基础的综合性学科。自上世纪80年代北京协和医院最先开始在我国创立重症医学科[3],2008年国家正式批准重症医学科为临床医学下属二级学科(学科代码320.58)[4]。我国人口基数大,医患比例差距大,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危重症医学专业的医生短缺。相当多的重症医学科成员都是非专业出生,由其他专业拼凑。许多刚步入临床的小生们进入重症医学时没有基础的重症医学教育,学科内高年资带教对重症医学也是一知半解。缺乏规范的危重症医学教学。此外,目前我国危重症医学教学改革始终着重于硕士、博士层次,大部分重症医学教学研究停留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5]。本文旨在提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来填补目前我国重症在在校本科生教学领域的空白。重症医学科起源于麻醉科术后监护病房,绝大部分重症领域人才出自麻醉科,现代麻醉的发展与危重症医学息息相关[6]。因此,在此次教学探索中,我们以中南大学麻醉系本科生为施教主体。目前我国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材为中心、教辅为参考的“LBL”教学为主。学生习惯了教师划重点及题海式教学,缺乏主动发现问题、翻阅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危重症患者集复杂化与多样化及异质性、差异性于一身,单纯的LBL教学无法解决临床问题。许多专业率先开展“PBL”教学[7-9]以及CBL教学[10-12]。PBL教学及CBL教学的优势在于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学习的乐趣,享受征服在知识海洋的快乐。从而更有兴趣及信心开始下一步的学习,形成良性循环。然而,危重症医学是一门以病理生理学为基础的临床医学。学生的病理生理学及危重症医学理论知识相对较薄弱。盲目的问题引导与毫无基础的病例讨论可能会加重学生的学习压力及挫败感。所以单纯的PBL及CBL教学,对本科生尤其是学习危重症医学的临床本科生来说,不符合实际。我们所倡导的LPC模式教学,是在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理论教学基础上,增加临床实践教学,多样化重复教学内容展示强化理论知识,并激发学习兴趣。实战分析操作中调动积极性加深理解。本科生理论薄弱、临床经验欠缺,LPC模式教学贴合实际,推广可行性高。有利于提高临床在校本科生危重症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
4结论
在校本科生重症医学LPC教学模式的应用,营造了积极活泼主动创新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改善了传统教学脱离临床的方式,使教学更为落地。更有助于临床本科生危重症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的提高。
作者:黄立 艾宇航 张丽娜 刘志勇 刘薇 单位: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重症医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