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教学融合论文范文

教学融合论文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教学融合论文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教学融合论文

技术类期刊对行业发展促进作用分析

摘要:本文结合《中国人造板》杂志出版工作,从行业技术类期刊的受众群体和杂志栏目设置,分析归纳行业技术类期刊具有为行业服务、为科研与教学服务、为企业生产和创新服务的社会价值,展望期刊未来发展模式,以期探索中文行业技术类期刊独特的发展模式,为促进行业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技术类期刊;《中国人造板》;行业发展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国际化步伐的加速,中文期刊受英文期刊冲击较大。但是与英文期刊相比,中文期刊也具有中文语言可以深入阐述问题、表达更为精准到位、读者无障碍阅读理解、周期短的优点,这是中文期刊与英文期刊竞争的优势。《中国人造板》杂志多年来致力于人造板行业科学技术发展的报道,坚持“为行业服务、为科研与教学服务、为企业生产和创新服务”的办刊方向,对行业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为行业服务

(一)记录行业发展期刊的同一栏目中会有大量同类产品的相关资讯,在这一栏目里追溯回顾,基本一个产品从诞生到繁荣的过程都会有涉及。比较具有时代感的是,在不同时期,杂志刊发和关注的文章均为当时热点的技术问题或贸易情况,以时间轴记录产品从诞生或者从国外引进,到本土生产,突破相关技术难点,到创新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以及国内外贸易政策环境下相关的市场问题。这对于制定该产品发展政策,企业技术人员尝试突破创新开发可以替代的新产品,高校科研人员和学生学习了解与生产技术相关的内容,寻找科研热点,都会有很大帮助,发挥先导带动作用。以《中国人造板》“技术探讨”栏目中刊登的强化木地板产品为例。从引入我国至今,20多年来,其由新生产品发展到成熟产品,生产营销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人造板》刊发的论文全程记录了该产品的发展过程。20世纪90年代以营销进口产品为主,逐步发展到国内厂家开始生产,刊发的论文详细地记录了其生产设备、技术、质量控制和标准方法,再发展到介绍对其生产技术改进,提高产品性能指标,自主创新的专利,以及产品的国内营销和国际贸易,直至主流企业内外销数量。该产品的前世今生一览无余,在推广新产品和开发新产品方面发挥着先锋桥梁作用。

(二)关注行业热点为更好地服务行业,重点报道相关产品,编辑部会定期策划与产品相关的出版专题,如秸秆人造板、定向刨花板等。从专题论文构成来讲,一般会涉及行业状况的国内外回顾与展望,综合有关最新生产装备、工艺技术、质量标准、营销与贸易情况等方面的论述,是一段时期内该产品发展的缩影。自2012年起编辑部尝试制作专题期刊以来,每年会出版4~5期专题,涵盖了纤维板、刨花板、胶合板、定向刨花板(OSB)、单板层积材、重组材、人造板机械、木门、地板、胶黏剂和定制家居等多个专题。期刊可能多次策划同一产品专题,通过专题关注行业发展热点。以2015年第12期OSB专题为例,刊发了《国外定向刨花板制备工艺研究进展》等5篇文章,从技术到市场均有涉及。期刊还专门针对一些龙头企业出版专刊或增刊,报道了行业领军企业的先进技术产品和管理,推动行业产品水平和管理经验的提升。一些业内专家的综合论述文章会回顾展望相关产品几十年国内以及国外的前世今生,是很好的资料汇编。杂志定期对业内专家的采访、访谈已经成为业内人士判断行业前景的一个风向标[1]。此外,杂志编委会委员依据掌握的专业知识,也会在适当时机发声,引领行业发展方向。

点击查看全文

近十年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研究

摘要:产教融合是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有效路径。从研究概况、研究主要内容、存在的不足及展望等方面对近十年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文献资料进行梳理与分析,为进一步研究产教融合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研究综述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紧密对接,倡导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技术型、技能型、创新型的高技能人才。当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已然成为学者、企业家们关注的热点,如何调动企业参与学校教育的积极性,促进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是应深入思考的问题。对近十年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研究的内容进行全面、系统分析,为产教融合实践提供指导,对推动职业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一、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研究概况

为了更全面了解我国产教融合的研究状况,利用中国知网(CNKI)全文数据库平台,采用篇名检索法对“产教融合”进行检索,结果显示近十年(2007年至2017年)国内关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文献共计712篇.关于产教融合的论文记录最早始于2007年,当年学者仅1篇。2007年至2013年6年间公开发表产教融合论文共计10篇,其中2008、2010、2011年没有检索到以产教融合为主题论文。由此可见,我国关于产教融合的研究起步较晚,且前期不够重视。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中提出“产教融合,特色办学”,引发学者热议,国内产教融合研究出现了拐点,当年公开90篇。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与升级,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增加,倒逼政府、行业、企业、院校更加重视产教融合问题,学者们也开始深入研究这个问题。2015和2016年两年间,公开479篇,另有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8篇。截至2017年6月21日,已发表关于“产教融合”的论文123篇。上述数据表明,产教融合问题已受到高度关注,职业教育作为培养一线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的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基地,更应关注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深入探索校企合作模式,使学校教育与企业生产密切联系起来,将学校的“教”与企业的“产”真正融合起来,实现校企双赢,共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二、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研究内容及主要观点

(一)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政策研究

点击查看全文

中英动画专业教育差距及革新

摘要:中国的动画行业正在蓬勃兴起,虽然技术层次较低,尚不问鼎于动画行业技术前沿,但发展潜力巨大。我国的动画教学要力图改革,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走出一条教材创新、因材施教、监督评判相结合、校企合作,适合中国动画行业发展的路子。

关键词:动画教育;中英差距;课程改革

从2005年《喜羊羊与灰太狼》在杭州电视台热播并获得巨大成功,到2007年国家文化部对动漫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并确定动漫专业为国家紧缺人才培养专业,动画专业在短短3年内变成被国内各大高校、教育培训机构及数以万计的准大学生热捧的热门专业。但在2010年,教育部公布的中国大学“红黄绿牌”专业名单中,动画专业高居红牌专业之首(指失业量较大,就业率持续走低,且薪资较低的高失业风险型专业)。我国的动画行业正在异军突起,发展迅速,市场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但我国的动画教学,尚不完全成熟,正面临着严峻考验。经多方调查显示,一方面企业提供高薪却一将难求;另一方面毕业生经验技术不足,难以适应工作环境。正是由于这两方面原因,尽管我国每年有数以万计的动画专业毕业生,但动漫产业人才缺口依旧无法填补。暴露出我国在动画教学深层次的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去反思,去改进。

一、从东西方动画行业环境的对比分析,认识我国动画教学方向上的差异

作为处于世界先进技术前沿的领域之一,英国动画及视觉化专业所涉及到的行业大多为主流媒体行业,其中影视、游戏、广告三大行业占主导地位。世界著名的影视特效公司及广告公司如“DoubleNegative”“MPC”“Framestore”“TheMill”等都集中在伦敦的SOHO区,这里汇集了全球各地动画行业的精英,而所承接的项目均为好莱坞巨作。其中更重要的一点是:在不违反商业保密协议的前提下,各公司员工可以以租借的形式到其它公司进行短期工作。一线技术人员的流动性有助于提高技术技巧的交流和传播,拓宽行业视野,锻炼在不同工作环境下的合作能力。同时,这个平台内也为保持员工始终处于世界尖端技术的前沿提供了坚实保障。由此可见,英国动画专业在就业上的表现是专而精,而我国则是广而杂。我国动画行业起步晚但发展快;虽然行业内平均技术层次较低,主要以仿制技术完成外包任务,但另一方面仍以高效且廉价的劳动力占得国际市场份额;本国市场需求面广、需求量大,前景更为广阔。所以,我国动画专业在教学方向上应向“专而精”靠拢,对应本国市场,细分动画专业,使各个需求领域均可获得对口专业人才。

二、从东西方教学环境对比分析,认识我国动画教学体制上的缺陷

英国艺术高校的教学方式属于引导式教学。相对于专业技能的传授,他们更注重于教授学习方式方法,保证教学的售后质量,令学生毕业进入企业后依然能够跟上行业发展脚步。在教学项目中,主题、提交时间、提交格式是确定不变的,至于表现形式、表达内容均无限制。教师每星期以全体例会的形式听取各组的项目报告并加以指点引导,并对每组项目的完成度以及表达方式进行归纳总结从而引出此项目所涵盖的知识体系,加深学生的理解及印象。各小组间也可以互相交流学习项目心得,取长补短。英国大学对申请人的履历背景没有任何要求,招生仅仅取决于对面试表现及其个人作品集的综合考量。门槛相较我国的标准显然是低了很多,学生的个人素质以及对艺术的理解表达力有很大差别。一般来讲,这样的班级不管是在课程设置上或是在交流沟通中都是难以把控的,但西方教育的思维告诉我们:不同背景、不同兴趣、不同文化、不同宗教的人结合在一起肯定会产生多样性文化的融合,而文化的融合也就意味着创新。综上所述,我国动画教学体制仍需改进的是改变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更新教学内容以拓宽文化知识的来源途径、转换教育模式以培养技术与创新的双高人才。

点击查看全文

概述工程教育认定和专业建设

1专业认证对专业建设提出的挑战

假设专业过高定位培养目标(如培养领军人才),那么专业就必须要举证凡是获得文凭的毕业生都是领军人才。显然这是极其困难的。毕业要求定义了毕业生的毕业规格,即应该具备哪些素质、知识及能力。显然,不同的培养目标所要求毕业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及能力也应是不同的,而不应千篇一律。例如,如果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软件人才,则毕业要求虽然也应涉及必要的其他计算机专业知识(如体系结构)和能力,但更应在软件领域方面有所侧重。专业认证定义的课程体系涵盖了课程、实验、实习、毕业设计等内容,因此可以说课程体系规划与运行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部分。传统上,一个专业由于多种原因可能较为重视设置了哪些课程,但易忽略课程设置的合理性,特别是对于毕业要求是否有足够的支撑。这种支撑作用体现在如下方面:首先,一个毕业要求通常需要连续的教育与学习过程才能达成,因此对于一项毕业要求通常都需要有足够多的课程相对应。其次,对应的课程在教学与实践内容的广度与深度是否能够匹配该项毕业要求。例如,在毕业要求中如强调应具备很好的软件开发能力,那么在课程体系中不仅应规划足够的软件技术类课程,并且必须设置有足够规模的软件开发实践课程或环节,并且应分布在不同的学期内以便形成能力培养的有效衔接。总的来说,从专业认证角度出发,专业在界定培养目标后应合理分解毕业要求,并进而将所有的毕业要求进一步分解至严密的课程体系中。

1.1以持续改进为目标的制度与机制建设

质量保障体系是培养达标人才的另一关键所在。为了确保培养质量并能不断地改进培养质量,专业除了在主要教学环节均设置相应质量标准并能严格贯彻执行外,更重要的是,专业应该有能力持续不断地自我改进以适应技术、企业、社会及人才自我培养等的发展及需求。为此,专业除了需要在教学管理方面应具有完备有效的规章制度外,还必须建立完备的评估机制和有效的信息反馈渠道。对比2013年专业认证要求与2006年专业认证要求,专业认证已经将是否具备持续改进能力上升为评价一个专业质量保障体系的核心诉求。

1)评估机制带来的挑战

专业认证要求专业应具有完备有效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为每个培养环节均设置合理准确的评估机制,并在培养过程中严格贯彻执行相应的质量标准。针对这一要求,当前各专业普遍存在一定不足。首先,每个专业都会设置有相当数量的讲座类课程。因讲座类课程通常会避用考试而采用写报告这类评估方式,故产生了较为普遍存在的问题,即是否有教师按照预定要求评阅学生报告。应该说,这一问题大体可以通过在教学管理与组织上作必要调整即可解决。其次,期末考试这一终结性评估方式的普遍化和单一化。除了考试,很多专业在课程中逐步引入大作业环节,但通常大作业成绩就决定了整个实验环节成绩,因此虽然引入大作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评估方式。单一的终结性评估方式虽然能对学生学习带来一定的压力和动力,但其主要价值仍体现在对学生最终学习效果的评估上。这一方面产生了“一考定终身”的弊端,另一方面也难以在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督促。改变这一局面则需要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团队甚至教学工作量评定等多方面着手逐步实施变革,非一日之功可达。

2)持续改进内涵带来的挑战

点击查看全文

计算机工程CDIO教育理论

1背景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建立学校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国内培养和国际交流合作相衔接的开放式培养体系[1]。CDIO改革与教育部推进的国际工程专业认证、质量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等的目标上是一致的,只要坚持实施下去,结合中国国情不断总结、完善、提高,必将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工程人才[2]。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计算机基础已经成为我国高校的公共教学课程,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普遍提升,计算机专业教学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果继续沿用过去的教育模式,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工程综合应用能力不仅要下降,而且面临其他专业学生的挑战。因此,如何根据计算机发展状况和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对计算机专业教学进行改革,探索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使老师教得新颖,学生学有所获,成为一个新的课题[3]。本文通过对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研究,对计算机专业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利用CDIO课程大纲三级目标体系进一步规范计算机实践教学模式。坚持基础理论教学与实践能力训练相结合,让学生能够轻松掌握理论知识,将所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满足社会对计算机工程人才的需求。

2计算机专业CDIO工程教育模式

CDIO是“做中学”和“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Projectbasededucationandlearning)的集中概括和抽象表达。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教授顾学雍博士在数据结构和数据库技术两门课中创造性地采用CDIO方法教学,取得突出成果。在基于项目的学习中,学生主动学习、实践,大大增强了自学、解决问题、研发、团队工作和沟通能力。目前,国内的工程教育也可以采取“做中学”的教育模式,教育部也在一些以工程教育为主的大学进行CDIO教学模式的试点工作,以期取得经验后向全国推广。

2.1CDIO能力培养大纲

CDIO以工程项目(包括产品、生产流程和系统)为培养目标,以研发到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方式学习,并加强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完成一些工程项目。CDIO不仅继承和发展了欧美20多年来工程教育大改革的理念,还提出了系统的能力培养、全面的实施指导以及实施过程和结果检验的12条标准,具有可操作性。CDIO的课程设计建立在对人才培养目标综合分析的基础之上,主要包括技术知识与推理、个人与职业技能、人际交往技能、CDIO4个方面的内容。由于现代工程系统越来越依赖多学科背景知识的支撑,因此学生必须掌握适当的技术知识,并具备严谨的推理能力。个人与职业技能是成熟工程师必备的核心素质。为了能够在以团队合作为基础的环境中工作,学生还必须掌握人际交往技巧,并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最后,为了能够真正做到创建和运行产品/系统,学生还必须具备在企业和社会两个层面进行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CDIO)产品/系统的能力[4-5]。

2.2CDIO计算机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点击查看全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