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兴奋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的教学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兴奋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的教学设计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兴奋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的教学设计

摘要:基于整体备课,对“兴奋神经元间的传递”一节进行设计;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围绕学科思想和核心概念,通过科学史料和大量生物学事实,调动学生思考分析构建核心概念。

关键词:学科思想;核心概念;整体备课;兴奋传递;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与设计思路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人教版必修3“稳态与环境”模块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中的内容。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对该模块的核心概念表述为:所有的生命系统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在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下,依靠自我调节机制维持其稳态。该模块突出体现了“稳态与平衡观”的学科思想。第2章从个体水平上讨论了稳态维持机制,是“生命系统维持稳态”的重要组成。其中神经调节因其快速、精细、复杂的特点,成为动物体应对环境变化、维持稳态的重要方式。本节课承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突触传递兴奋不仅是反射弧上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学生理解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够精细、准确的知识基础,有助于学生构建模块核心概念。在整体备课思路的指导下,教师依据必修3模块及第2章的核心概念设计本节课的重要概念,并以此设计核心问题;并为学生理解核心问题提供丰富的素材,以说明化学突触在反射弧中传递兴奋的过程、特点及对神经调节维持稳态的意义。本节课的重要概念:突触传递是兴奋沿反射弧传递的重要环节。神经元之间有复杂的突触联系,进而构成复杂的反射弧,这是神经系统对生命活动进行精细、准确调控的结构基础。本节课的核心问题:反射弧中的突触传递如何实现神经系统精细、复杂的调节?基于重要概念,教学重点是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教学难点是突触传递对实现神经调节精细、复杂的作用。围绕学科思想和核心概念进行教学设计,通过科学史料分析建立突触概念,通过提供大量生物学事实,调动学生思考来获得概念,并传递知识背后体现出的学科思想及教育价值。

2教学目标

2.1知识目标

描述突触的结构,概述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阐明突触对实现精细、复杂的神经调节的作用。

2.2能力目标

联系化学药品对突触传递过程的影响,解释生活中与健康相关的问题。

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成瘾的机理,运用突触与学习记忆的关系,指导健康生活。

3教学过程

3.1分析经典实验,建立突触和神经递质的概念

直接导入本课主题,要完成一次反射,就需要反射弧上神经元之间的相互交流。教师组织学生了解科学史上的相关研究。经典实验:突触的发现和概念的提出1897年,英国神经生理学家谢灵顿通过研究狗的屈腿反射,发现兴奋沿神经纤维传导的速度与其在反射弧上的传导速度不同[1]:前者约为40m/s,而在反射弧上的传导速度平均低于15m/s。通过对实验过程的观察和结果的思考,学生猜测反射弧传导的延迟发生在两个神经元的结点处,理解了谢灵顿提出“突触”这一术语的背景和意义。教师引导学生继续猜想:突触具体以什么方式在神经元之间传递兴奋?通过分析德国生理学家勒维(Loewi)的蛙心灌流实验,得出结论:突触通过释放化学物质来传递信息。设计意图:通过经典实验,让学生了解突触和神经递质的提出过程,通过分析实验训练学生的理性思维;也让学生认识到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多是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的。

3.2阐明突触传递过程,了解突触传递对健康和行为的影响

了解了突触和神经递质发现的科学史后,神经递质作用的机制是什么?教师先展示电镜下的突触,说明突触和神经递质的结构关系,再播放动画演示突触传递兴奋的过程。引导学生思考问题:①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为什么能够引发后一个神经元兴奋?其结构基础?②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的去向?该过程异常可能引发的结果?在问题②的基础上,补充神经毒气和有机磷农药可以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使乙酰胆碱积累,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使肌肉痉挛、强直或产生痉挛性麻痹,如果呼吸肌被麻痹则引起死亡。该实例说明神经元和肌肉之间的突触传递异常,对人类健康甚至生命的威胁。让学生分析吸毒为什么会成瘾?其本质是可卡因与多巴胺的转运蛋白结合,使多巴胺在突触中的停留时间延长,最终改变突触后膜上多巴胺受体的数量。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层层递进,引导学生思考过程背后的科学本质,建立“结构与功能一致”的生命观念,并指导学生健康生活,珍爱生命,远离。

3.3设置认知矛盾,比较化学突触和电突触的特点

教师提出问题:“快速”是神经调节的突出特点,为什么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不通过电传导?化学突触“慢”的价值在哪?提供以下素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化学突触的其他特点:①神经递质的类型:通过对膝跳反射路径的分析,引导学生发现一组肌肉收缩时另一组肌肉不收缩,才能完成反射活动,进一步分析出神经递质的不同类型(兴奋型递质、抑制型递质)。②化学突触的可塑性:图片展示人幼年(0~2岁)大脑皮层的成熟过程,说明脑发育过程中神经元的数量变化不大,但是神经元之间的轴突和树突联系更加复杂、精细;展示成年小鼠的两个神经元一个月的树突变化,说明成年个体化学突触的后天可塑性。研究发现,学习和记忆都与新的化学突触形成有关。③突触整合:展示多个突触之间形成复杂的突触联系,每个突触后神经元上既有兴奋型突触,又有抑制型突触[2]。教师提问:为什么神经元之间形成如此复杂的突触联系?其生物学意义?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认识到单个突触传递的信号弱,多个突触叠加在一起才产生动作电位;多个突触同时作用于下一个神经元,就像民主投票,有人支持(兴奋型突触),有人反对(抑制型突触)。神经元之间通过错综复杂的联系避免传递错误的信息,最终使反射弧传递正确的信息,个体做出正确的行为。反观电突触,虽然可以通过细胞间的通道快速传递电信号,但却失去了化学突触的可调、可变等特点,这就是化学突触“慢”的价值。设计意图:围绕核心问题,通过大量的生物学事实,比较电突触和化学突触的结构特点和作用特点,凸显化学突触是实现神经调节精细、复杂的结构基础,提升学生对生命现象本质的认识。化学突触可塑性对学习、记忆的影响,为学生正常作息、劳逸结合提供科学依据。

3.4回顾核心问题,评价教学效果

教师再次提出本节课的核心问题:为什么神经系统能够对环境变化作出精细、复杂的调节?综合之前对突触的结构及传递过程的学习,对化学突触和电突触特点的比较,学生认识到化学突触传递是反射弧的重要环节。化学突触中的神经递质类型不同、作用结果不同、突触单向传递、突触后天可变、多个突触之间还会形成复杂的突触联系,这些特点是实现复杂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在此基础上,人和动物的神经系统通过反射活动,对外界刺激作出快速、精确的反应,有利于动物适应环境变化,保证其生存、繁衍。

4教学反思

在备课时,教师心中有观点(学科思想)、有主线(核心概念),就能够灵活、得当地将大量的素材应用于教学,将知识作为载体,传递给学生相应的生命观念和态度,这些观念和态度将来会影响学生的决策。在教学的最后再次提出核心问题,回顾教学主线,回扣单元和章节的核心概念,评价教学效果;学生有了大量事实的铺垫,自身对化学突触在反射弧中的作用体会增多,就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其生物学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詹姆斯•卡拉特.2015.生物心理学(第10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54~58,61~62,139~140

[2]RAVENPH,JOHNSONGB.2008.生物学(第6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044~1050.

作者:马小娟 安军 单位:北京市第101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