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设计心理学微观教学设计必要性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内容摘要】文章从三个方面论证设计心理学课程微观教学设计的必要性。首先,对北京地区艺术设计类院校理论课程教学设计进行宏观综述,分析部分高校的教学情况。其次,论述微观教学设计概念在高校专业课程中的应用,分析应用现状和现存问题。最后,论述设计心理学课程微观教学设计的必要性,从课程内容和学生素养及特点等方面出发,对微观课堂的必要性进行多角度分析。
【关键词】设计心理学;微观课堂;教学设计
艺术设计学科尽管研究的是衣、食、住、行的基础生存问题,但在中国现代教育的开设时间晚于心理学。“设计”一词的对译与普及时间,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工业设计、产品设计、工艺美术等词汇在一段时间内存在概念外延与内涵的模糊。因此,与其相关的很多理论课程的开展,因各艺术设计院校的教学背景不同也有相应变化。设计心理学课程在北京各艺术设计院校开设之前,已经有部分艺术设计院校开设了与心理学有关的专业课程。例如,中国传媒大学的广告心理学、北京大学的艺术心理学、北京服装学院的色彩心理学等。这些课程大多重视用户心理研究,内容与设计创作课题的关系较为密切。近20年来,无论是设计学科还是设计教育,因本土地域的需求,逐渐显现出不同于工业常规体系的要求。笔者在对德国卡尔斯鲁厄艺术设计学院、东京艺术大学、京都艺术大学的考察与课程跟踪过程中发现,工业设计与工业设计心理学已经在学科发展中淡出教育语汇,取而代之的产品设计更注重对人的个别化设计,尤其注重对材料学和心理学的知识应用。
一、艺术设计专业理论课程教学设计综述
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Design,简称ID)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发展至今,新的理论与方法层出不穷,但在艺术设计学科,教学设计的很多效能尺度还在探索中。很多新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课程内容的遴选、教学组织、教学模式、教学媒体等方面存在问题,尤其缺乏各个跨学科整合的课程在系统和教学细节中的配合。中国是教育大国,也是世界级制造大国,但是自主品牌的国际影响力较低,这与高等设计教育的质量有一定关系。在产品设计教育中,很多课程存在宏观内容前后衔接不紧密的问题,重视艺术和创意类造型训练,忽视设计方法和设计前沿的案例教学。陈旧的观念和教学体系,使很多理性的方法论课程不能进入教学体系。尤其是像设计心理学这门课程,在内容上涵盖数理结论及方法,而大部分艺术设计院校的教师来自文科教育体系,心理学的教师又很少关注艺术设计的方式方法。设计心理学作为跨学科课程,在北京地区的艺术设计类高校中开设难度较大,课程效果也不好。从宏观上看,艺术设计类课程教学有如下特点。首先,在内容设计上没有明确的结构层次,与行业的对接程度不高。在北京地区的艺术设计教育学科中,服装专业的行业对接程度最高,但多数集中在时装和自主品牌。基础工业服装设计、功能类服装设计和职业装设计没有很好的课程对接(以北京服装学院课程为例)。工业设计的教学与产业对接程度最低,工业设计教育的学术带头人柳冠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有非常深刻的评述:“与设计教育的‘不良性过渡’所形成对照的是设计产业的幼小或畸形。设计教育与设计产业处于严重失衡状态,造成我国设计业的两端大、中间小的模式,即设计教育与设计需求增大,专业化的设计队伍与合格的设计人才却相当缺乏。这是一个奇怪的现象,一方面设计人才被大批量、快速地生产;另一方面,巨大的设计需求却不能得到满足,类似经济学的术语:滞胀。”其次,课程的微观教学设计在艺术设计教育中不被重视。微观教学设计是教学的基础,但艺术设计类院校的教学课程大多偏向原来的艺术教育体系,如造型能力培养的大部分课程没有微观设计体系。尤其在指导具体的教学实践方面,微观教学设计尚未发挥应有的作用。分析其根源,自身理论存在重大缺陷是主要方面。鉴于艺术设计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作为专业课程的任课教师,在能力与经验范围之内,对自己所教授的课程进行深刻的认识和改进是促进设计教学质量提高的办法之一。因此,笔者从设计心理学的教学设计出发,探索教学方法和教学细节。教学理论对艺术设计类教学的指导作用,必须与课程实际开设对象的基础情况结合起来,通过微观课程设计,使教学理论转化为教学技术。
二、微观教学设计概念在高校专业课程中的应用
如果说20世纪以前的教学论研究重心主要是宏观的教学哲学层面问题,那么当教学论在20世纪进入科学化时期以后,其研究重心不再只是宏观的哲学层面问题,还包括微观的教学设计问题。教育学认为,教学设计对象有三个:学习活动、学习环境和媒体传递。这是根据对象特征进行表述的。实际上,教学设计的对象可以是一个知识点或一个知识单元的教学,也可以是一个课程的教学,或一个专业的教学。因此,从结构层次上说,教学设计可以分为宏观教学设计和微观教学设计,若要更明确一些,还有介观教学设计层次。教学微观设计是相对教学宏观设计而言的,具体到课堂上,是以单元化的课程规划为主的教学行为。这种设计是在教学中针对一个课题或单元内容进行分割和细节链接。艺术设计类教学微观设计主要包括6个步骤,分别是:确定艺术设计教学目标,即确定教学活动结束时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了解学生的前后课程联系状态,即了解学生原有课程水平,尤其是艺术设计理论的储备水平;制定细节教学程序计划,包括安排课程教学过程及内容(组织形式、教学的方式方法及多媒体选择);执行教学活动的时间表,即执行教学程序计划和课程互动计划;确定教学成效考核的内容及方式,以及教学实际效果的预判和结果之间的等档关系;评价体系的细则设计和成绩等态分布的预判。这些步骤在艺术设计理论教学中是必备的程序,相互之间是制约和协同的关系。艺术设计类课程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课程,其具有学科的独特性。因此,在6个步骤的实施中,要根据专业情况和学生状态进行整体和重点的调整。总的来说,要重视课堂互动环节的微观设计,调动艺术设计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设计心理学微观教学设计的必要性
设计心理学作为艺术设计学科多个专业的理论课程,在不同院校有不同的讲授要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该课程授课体系,以李砚祖教授的设计心理研究为核心,课程体系以设计与科学的关系为根本教学目的展开。中央美术学院的设计心理学课程以许平教授的设计美学体系为核心内容展开。对于艺术设计教学的前沿研究来说,两所院校是国内此类院校课程开设的典范。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些早期课程开设起点高、理论性强,课程体系带有一定的研究性质,不适合普通高校艺术设计类本科学生的学习。江南大学的李彬彬教授近几年也在开展设计心理学的研究,同时有专著教材出版,但课程体系不是特别完善。近10年来,设计领域与设计教育的重要变化,恰恰与现代科学,尤其是心理学有密切关系。因此,有必要对本科阶段的设计心理学教学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与研究。在设计领域,较早对设计心理做出系统阐述的是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唐纳德•A•诺曼,他阐明了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认为设计应该让用户一目了然地知道如何操作,应该让消费者享受乐趣而不是饱受挫折。诺曼指出,优秀的设计可以通过影响消费者的行为,在市场竞争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其理论在中国设计学科的影响很大,后来的李彬彬、柳沙所著《设计心理学》都受到这一体系的影响。在机能主义心理学派、行为主义心理学派、格式塔心理学派、人本主义心理学派,以及认知心理学派等现代心理学派研究成果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不断发展的设计心理学教学体系。其教学目标直接受到心理学研究体系和研究方法的影响,而心理学在设计中的应用也主要集中在产品造型视觉、设计认知心理和人机关系三个方面。目前,设计心理学的重点研究对象几乎全部受到心理学学科研究的影响,包括设计现象背后的各种心理现象、设计对象的知觉原理、设计过程中的创造心理、设计作品与受众的心理、设计中的人机工程应用、设计中的文化心理现象、空间与环境设计中的心理学现象、平面设计中的心理学现象、人格与设计风格的关系。由此可见,在不同设计专业开设的设计心理学课程所依据的心理学结论不同。工业设计专业更注重人机关系,其理论依据偏向机能主义心理学派和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研究成果;广告设计专业的教学偏重格式塔心理学派和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结论。因此,对设计心理学教学目标的设定,应以心理学的研究为导向,根据各院校不同学科的教学特点进行设定。
结语
意大利设计师米歇尔•德•米奇在2001年国际设计年鉴中说了这样一段话:“我们已经进入了‘流动性思维’时代。在这里,任何事情都可以不受限制地流动,从一个文化到另一个文化,从一个科学到另一个科学,从一个角色到另一个角色,从一个技巧到另一个技巧。我们正处在全世界第一个信息和技术的纪元之中,我们也是第一批享受这期待已久的狂喜的人”。在这样的时代,在多种思维方式和多种受众需求的影响下,设计心理学也要求思维的多样性。因此,设计心理学的教学重点应放在设计系统中前端设计思维的开发上,课程中对产品的个性化需求和人性化表现,以及各种复杂的人文因素的探讨,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乌美娜.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潘懋元.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研究,1999(3).
[3]盖尔哈特•马蒂亚斯.1990-2005年的中国设计教育[J].中国设计在线,2005(8).
[4]童慧明.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国工业设计20年反思[J].装饰,1999(1).
[5]杨开城,李文光.现代教学设计的理论体系初探[J].中国电化教育,2002(2).
[6]孟滨.中国现代设计教育刍议——我国设计教育现状问题分析[J].艺术教育,2006(10).
作者:马小申 单位:北京城市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