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木兰诗的教学设计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木兰诗的教学设计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木兰诗的教学设计分析

摘要:《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民歌,教学时要抓住本诗的民歌特色,理解《木兰诗》千百年来广为传颂的原因。本课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课文,要求学生能够“把握诗中人物形象的特点,并能体会诗歌刚健明朗、质朴生动的民歌情味。”因此,教学时不仅应让学生分析木兰的形象,还应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语言的方式体会诗歌的民歌情味。初一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望,所以教师要采取各种朗读方式,评价方式,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探究热情。把握诗歌中人物形象的特点,是个难点,要设计一个好的模式,使学生能够立足文本分析人物形象。初一是学生形成审美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但他们的鉴赏能力还较有限,品析语言、分析修辞的能力还有待加强,因此要多加强这方面指导,进行有效的训练。

关键词:预习提示;四个短语;课文赏读;民歌特色

一、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1)《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民歌,教学时要抓住本诗的民歌特色,理解《木兰诗》千百年来广为传颂的原因,其一是诗歌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契合百姓的心愿,其二则因本诗的语言通俗易懂、便于传播。(2)本课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课文,要求学生能够“把握诗中人物形象的特点,并能体会诗歌刚健明朗、质朴生动的民歌情味。”因此,教学时不仅应让学生分析木兰的形象,还应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语言的方式体会诗歌的民歌情味。(3)《木兰诗》选自部编本教材第二单元,本单元的主题是家国情怀,《木兰诗》将家国情怀进行了完美的统一,是进行审美教育的好蓝本。(二)学情分析(1)初一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望,所以教师要采取各种朗读方式,评价方式,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探究热情。(2)把握诗歌中人物形象的特点,是个难点,要设计一个好的模式,使学生能够立足文本分析人物形象。(3)初一是学生形成审美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但他们的鉴赏能力还较有限,品析语言、分析修辞的能力还有待加强,因此要多加强这方面指导,进行有效的训练。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把握诗歌情感并能有感情地朗诵,识记文中的文言词语。(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诗歌、品析语言,把握诗中人物形象的特点,体会诗歌刚健明朗、质朴生动的民歌情味。(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木兰的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家、爱国情感。

三、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歌刚健明朗、质朴生动的民歌情味。

四、教学难点

把握诗歌中人物形象的特点,感受人物的魅力。

五、教学用具PPT

六、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朗读课文,了解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背景,查找乐府民歌的有关资料。教师准备:制作PPT,准备相关音频材料、图片素材等。

七、教学用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1)导入:学生齐读课文前的预习提示,读后圈出这两段预习提示里的四字短语。引导学生发现所圈的四个四字短语之奥秘:广为传颂、北朝民歌正好概括第一段预习提示的内容,英雄气概、女儿情怀正好概括第二段预习提示的内容,四个短语合起来就是学习本文的关键,即《木兰诗》是一首广为传颂的北朝民歌,诗歌塑造了一个既有英雄气概又有女儿情怀的人物形象。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木兰诗》,看看是不是这样的吧?(板书这四个四字短语)(2)解题:老师提问:刚刚我们提到《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北朝民歌的含义是什么?结合注释看看能找到答案吗?反馈指导:北朝的意思是南北朝时期的北方,民歌的意思是民间创作产生的诗歌,被后人收入了《乐府诗集》里。民歌一般产生在民间,反映民风民情,契合老百姓的心理。(讲解时引导学生在课文注释一旁做批注)(3)初读课文,读准字音。①学生逐段讲解生字词,注音、解释,其他同学批注,全班齐读。②齐读后若有问题再纠正。(4)划分层次,再读诗歌。学生合作梳理诗歌故事情节,划分层次,并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每一层的内容。反馈指导:1-3段:代父从军4段:十年征战5-6段:辞官团聚7段:风趣结尾(5)确定情感,三读诗歌。①师: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知道要读好每一篇文章首先要确定它的感情基调,再用相应的技巧去表现这种情感,从而有感情地朗读好课文。那么本文有没有统一的感情基调呢?生会发现本文的情感是不断起伏变化的,师此时顺势引导学生们依据刚刚划分的层次去确定每一部分的基本情感。反馈指导:第一部分代父从军悲伤(语调低、语速慢)第二部分十年征战悲壮(语调低、语气重)第三部分辞官团聚欢快喜悦(语调轻且稍高、语速稍快)第四部分风趣结尾调皮(语调婉转、语速稍快)②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朗读诗歌,可先自由读,再起来展示读,赛读等,在这个过程中师注意引导学生把握一些句子细微的情感差异,并不是每一个部分都是一种情感到底,这个过程可适当以读带赏,以赏促读。第二课时(一)分析木兰形象品读、理解人物:师引导学生以“从一句,我读到了一个的木兰,因为”的句式作答。示例:我从“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一句读出一个孝顺,有责任感的木兰。因为一边是年迈的父亲,一边是紧急的军情,几番思索之后,木兰还是决定代父从军。他意识到这个职责不但是家庭的,而且是国家的,这样一个孝顺、有责任心的木兰就伫立于我们眼前。总结:英雄气概、女儿情怀(二)分析详略(1)师:上节课我们划分的层次中(收尾不计),哪些部分是详写,哪些部分是略写?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总结:一、三部分详写,第二部分略写,即出征前的准备和还乡团聚部分详写,十年征战部分略写。(2)师:十年征战多艰苦啊,打仗的场面多精彩啊,作者为什么略写了,却花大量笔墨写“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这些家长里短的场面呢?同学们好好想想,讨论之后作答。总结:这是一首民歌,诗歌反映的是老百姓的心理。老百姓厌恶战争,因而战争场面惜墨如金、极其精炼,寥寥数笔却写尽了战争生活的艰苦与残酷;老百姓喜欢大团圆,因而团聚场面泼墨似水,反复描写一家人团聚的情景、着力刻画木兰的女儿情态。(三)分析《木兰诗》广为传颂的原因师:同学们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勾画的四个短语吗?(广为传颂、北朝民歌、英雄气概、女儿情怀)那么《木兰诗》千百年来广为传颂的原因是什么呢,跟其它三个短语有关系吗?同学们好好想想,四人一组讨论后作答。总结:《木兰诗》广为传颂的原因(1)英雄气概、女儿情怀:塑造了一个英雄气概与女儿情态兼具的木兰形象,且详略的安排符合百姓心理。(2)北朝民歌:北方民歌特色,风格刚健质朴(语言通俗易懂、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口语化的问答刻画人物心理、铺陈排比描述行为情态、风趣的比喻收束全诗)。(四)分析多种修辞手法师:刚刚我们分析《木兰诗》的民歌特色,发现本诗运用了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同学们找一找说出来,说不出来的,老师再补充。总结:对偶、排比、互文、顶针、复沓。(五)总结、布置作业师:同学们,学习这首诗歌我们以四个短语为切入朗读、品析了诗歌内容,最后也以这四个短语为结点概括了《木兰诗》广为传颂的原因。请同学们将我们学习的思路整理一下,画成思维导图。

八、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代父从军悲伤(语调低、语速慢)木兰诗第二部分十年征战悲壮(语调低、语气重)(内容、情感)第三部分辞官团聚欢快喜悦(语调轻且稍高、语速稍快)第四部分风趣结尾调皮(语调婉转、语速稍快)《木兰诗》广为传颂的原因:(1)英雄气概、女儿情怀:塑造了一个英雄气概与女儿情态兼具的木兰形象且详略的安排符合百姓心理。(2)北朝民歌:北方民歌特色,风格刚健质朴(语言通俗易懂、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口语化的问答刻画人物心理、铺陈排比描述行为情态、风趣的比喻收束全诗)。九、本设计的亮点思路清晰、连贯,引导学生从预习提示里抓住四个关键词(广为传颂、北朝民歌、英雄气概、女儿情怀)切入,并以此贯穿起整个教学流程,在最后的教学环节中通过分析《木兰诗》广为传颂的原因,也将这四个短语贯穿在一起使其产生内在的联系。在此过程中通过朗读赏析、小组合作等活动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

作者:宋鹆 单位:贵州省清镇市第二中学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