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校大学英语教学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校大学英语教学设计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高校大学英语教学设计

【摘要】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类的全方位发展。作为必修课程的大学英语,其课程教学要求与全人教育理念相一致。全人教育理念和大学英语都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也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做人。所以,本文探讨的是如何在当前的教育形式下,将全人教育理念融入到大学英语教学中。

【关键词】全人教育;大学英语;人才培养

一、全人教育的含义与思想

上世纪六十年代,依托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教育思潮兴起,为全人教育思想奠定基础。全人教育思想整合了以人为本、以社会为本的理念,形成一种新的教育理念,重视人的价值和社会价值。马洛斯是全人教育的主要倡导者,认为人的发展包括智力、知识,也包括人际关系、创造力、价值观、态度等。实现人的整体发展,是教育的主要目的,教育要充分挖掘人的潜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上世纪70年代,美国的隆•米勒提出全人范式,就是精神性高于物质性。从现代看来,就是在教育中,要注重人的内心。全人范式理论认为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应该注重人的内在与价值观的培养。随之,全人教育思想迅速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开来。对于全人教育的研究和发展,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等国家发展迅速,研究理论相对成熟。日本教育家小原国芳认为,理想的人应该是全人,理想的教育要包括真、善、美、富、健等全面发展人的教育,要包括人类的全部文化。综合来说,全人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全面发掘人的社会性、艺术性、物质性、创造性、情感等。

二、全人教育理念融入到大学英语教学中

大学英语的学习并不是单纯的学习语言,而是要把学英语当做一种培养人能力的手段。学习理念的更新,要从老师理念更新入手,考虑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一)传统模式下的英语教学弊端

长期应试教育形成固有的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只重语言知识与技能的传授,高校英语教师千方百计地扩大学生们的词汇量,提高学生们的记忆能力,却忽略了如何教育学生们通过学英语让学生们全方位发展这个问题。课堂上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学生不会积极地思考问题,总是过度依赖老师,这样学生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就是被动的。在教学过程中,排斥学生的个性,忽略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不注重学生的思考,而是以老师为中心。学生为了应付各种考试,也能学到英语技能,但这样的学习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没有任何帮助。所以应试教育的结果并不令人满意,这也是我国的学生个个都是学霸却鲜有诺贝尔奖获得者的重要原因,因为应试教育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和独立思考能力。

(二)培养大学英语老师“全人教育”理论素养

培养具有正确的价值观、有社会责任感、会独立思考、有道德观念、有丰富的知识的人,是全人教育的核心。因此作为老师首先就要有全人教育的理念素养,要学生的全方面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教师要积极学习“全人教育”的理念,转变思想,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使自己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英语教师自己有“全人”的意识,是全面发展的人,才能在课堂上把展示自己的认知,使英语不仅是知识的范畴,也是人文的范畴,让学生们在学习英语的同时全方位发展,让他们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样,在未来他们就会懂得如何走正确的路。

(三)英语教学和教育相结合的模式

全人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全人”,因此教育不能仅仅是传递知识,而是要人从德、智、美、创造性、价值观等全方位入手。传统的应试教育注重的是传递知识,忽略了人的全方位成长。因此要基于全人教育理念,将英语教学和教育相结合:

1.良好的师生关系

大学英语老师在教学中要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传统的权威者,转变为协调者,引导学生的学习,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教学方法要灵活,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全方位发展。此外老师应当营造一种师生之间情感上的互动氛围,互动的过程,就是老师和学生之间价值观,道德观等的交流。

2.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教育的根本问题是人的问题,以人为本,注重人的智力和情感的全方位发展。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应该教学生如何学会自己学习。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西方的教育家提出了批评。他们认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是片面的。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培养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在学习中学会如何自己学习,自我思考。

总结

大学是学生们学习知识的地方,更应该是他们塑造人生观、价值观、德、智、美、体和思维方式的地方。大学英语作为一门必修课,自然应该把“全人教育”理论融入到教学中。以培养“全人”为首要目标。总之,全人教育应该是知识与“人”相结合,让每个学生得到全方位的发展。也就是说,不仅让学生学到课本上的知识,还要让他们学到怎么做人。让他们懂得将来怎么踏上正确的道路,怎么成为一个服务社会的人。

作者:张岩 单位:吉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