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针灸医籍选课程教学设计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针灸医籍选》是针灸推拿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这门课程旨在使学生通过系统学习达到了解和掌握古代针灸理论、基础知识和学术思想,为继承和发扬针灸学术、奠定牢固的理论基础,该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结构中占有重要位置。《黄帝内经》《难经》的理论历史悠久、文字义理深奥、内容博大精深,因此古典医籍的教学一直是中医药院校专业课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近几年,中医药高等院校大力推动新的教学设计改革,这说明科学合理而又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课程设计及思路至关重要,本文即重点阐述了笔者对于《针灸医籍选》课程教学设计和理念的初步探索。
关键词:针灸医籍选;教学设计;思路
1基本信息分析
1.1课程知识结构体系分析
《针灸医籍选》是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学科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由张吉教授倡导并开设的课程。该课程在二十余年的教学实践中,已经充分发挥了深化基础理论知识、传承经典内涵,促进教育教学的积极作用。进入新世纪后,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业内越发认识到,加强经典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中医人才的基础,《针灸医籍选》恰恰就是这样一部以中医针灸经典著作为核心,兼及针灸各家流派思想的高等教材。对于提高针灸专业学生的针灸理论基本功,培养良好的临床思维具有重大的意义。《针灸医籍选》是针灸推拿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是系统学习中医特别是针灸专业知识的基础课程。这些著作中的针灸学理论奠定了后世针灸学的基础,是后世针灸学理论的滥觞。因此,学好本课程是学好针灸的重要基础。
1.2学习资源
应提供给学生各类学习资源,使学生尽可能多地涉取丰富的知识内容,加强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主要包括教材、参考阅读材料、网络学习资源等等。(1)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本科生《针灸医籍选》课程教学材料为:自编教材《针灸医籍选》。自针灸推拿学院1982年成立以来,《针灸医籍选》即为本院的主干课程,对本院学生中医、针灸理论的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建立之初就本着重视中医、针灸经典理论的原则,因此一直选用由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张吉教授主编的《针灸医经选》为教材,后以此为蓝本进行修订整理过两次,并作为自编教材一直使用至今;(2)参考书主要有:张介宾《类经》、马莳《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3)网络学习资源:
1.3学情分析
《针灸医籍选》的开设是基于《针灸学》的提高课程,专为针灸推拿学专业高年级学生开设,目前是针灸推拿专业三年级学生在大三第一学期的专业主干课,学生均为理科生,理论基础较好,已经在大一、大二完成了《中医基础理论》《针灸学导论》《经络腧穴学》《正常人体解剖学》等几门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掌握了中医及针灸的基本理论、学术思想、人体基本解剖和经络腧穴的基本知识,学习目标明确,大多数学生可以和老师形成良好的互动,参与课堂教学,教学氛围好。同时,现代大学生的学习风格带有显著的信息化时代风格。因此,客观地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和风格,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将对课程教学设计产生重要影响。我们应该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客观地、科学地凝练教学内容,选择最为合理和有效的教学方式与方法。
1.4教学目标
教学所要实现的绝不仅仅是知识传授,它应该包括三大核心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因此,分析和明确课程教学以及每堂课教学的知识目标,确定能力培养目标,确定引导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乃是课程教学设计的必备内容。(1)知识目标:《针灸医籍选》目的在于深化针灸经典理论,使学生掌握基本的针灸各家学术思想和理论内涵;(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背诵古籍的能力,提高针灸基础理论水平,并且正确运用理论指导临床针刺操作。通过学习所选古籍著作,不仅掌握针灸经典理论及学术思想,通过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讲解,同时可加强学生的针灸技能,使学生形成系统的针灸治疗疾病的思维模式;(3)情感价值目标:让学生领略古典汉语的美感,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素养,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能力,提高学习中医的悟性。
1.5教学重点与难点
明确分析并确定课程以及每堂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是十分必要的。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专业的主干课《针灸医籍选》选用的教材为自编教材,该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黄帝内经》选读,选辑有关针灸的主要内容;(2)《难经》选读,选自62至81难相关原文,重点介绍其中有关腧穴及刺法的内容;(3)歌赋选《标幽赋》全篇。从理、法、方、穴全面讲解针灸的有关知识。《针灸医籍选》教学内容包括绪论部分;上篇《医籍选》,包含有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腧穴、病因病机、针道、针刺补泻及注意事项、病证、诊法、治则治法、养生学说;《难经》部分包含有《难经》62至68难、《难经》69至81难;下篇歌赋选主要包含有《标幽赋》等内容,总共54学时的内容,其中《绪论》2学时,上篇《医籍选》46学时、《难经》4学时、下篇歌赋选2学时、通过各部分内容分布的学时,可以看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就是熟悉针灸各家流派的理论体系的学术特点及思维方法,并且用基础理论指导临床应用。
2教学策略和方法
2.1注重诵读突出特色
对于中医古籍而言,不能忽视传统的诵读方法,通过诵读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教学效果。古籍通过诵读,能够锻炼语感,增进内容理解,发现隐藏的问题,更可以培养学生对古医籍的阅读兴趣。《针灸医籍选》博大精深、义理深奥,有些重要内容只有在背诵牢记、潜心体会及反复思考的基础上才能真正理解其含义,从而在今后的临床中开启思维,触类旁通。可以说,这是在古医籍教学中的灵活应用与创新形式。《黄帝内经》多个篇章与后世针灸歌赋有韵律,读来琅琅上口,有音节顿挫之美[1]。在课堂上,通过独诵、领诵、合诵等方式,大声朗诵古医籍,领略古典汉语的美感,同学们兴趣盎然,学习效果事半功倍。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诵读,课后背诵,并在下一次课中抽查,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依据。通过背诵,可加深理解原文的深义,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诵读,还可以发现汉语古今发音的差异,借以拓展古汉语音韵学的知识。
2.2以身示范
引导为先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以自身研究为根基的学习示范,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学中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而不是死板地知识传授。这一理念非常适合《针灸医籍选》的课程特点[2]。《针灸医籍选》的主要内容是《黄帝内经》《难经》有关针灸的部分以及后世针灸医论、歌赋选等以古籍内容为主。该课程授课对象是针灸推拿专业大三的学生,是一门带有研究性质的专业提高课。多数学生对中医古籍的学习目的容易简单地理解为从古医籍中找到临床方法,固然古医籍的学习不无这一目的,但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经典理论及其学术思想作出分析的能力,学习研究中医文献与理论的方法,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示范作用不容忽视。
2.3提出问题解读篇章
在授课过程中应以问题为基础,围绕重点核心概念来进行篇章解读,以此来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以问题为基础是互动式教学的核心。对于《针灸医籍选》而言,占大部分课程内容的医经(《黄帝内经》《难经》)部分,本身即是问答形式,每一篇包括一个或数个问题的提出与解答,但是本课程的教学仅仅局限在课程内容的问题上还远远不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阅读古籍的能力,为学生在以后工作中自学《针灸医籍选》奠定了基础;同时,在完成论文写作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如何搜集文献资料,如何进行论文写作,部分学生的优秀论文已在刊物上发表。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提高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可谓“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
2.4分组讨论启发互动
用分组合作的探究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经典篇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学要求教学重心向学生偏移,教师作为指导者。虽然《针灸医籍选》的课程内容古奥,但是经过示范性的探究性学习过程,学生可以基本掌握古籍阅读与理解的路径,能够胜任一部分自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两个基本构成要素,从教育社会学来看,教学过程应是一种师生互动的过程,在《针灸医籍选》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常常通过提问、课堂讨论、总结发言等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能更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探索求知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3]。通过认真思考,拓宽了学生的思路,提高了他们理论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教学测量与形成性评价
为实现教学目标,可采用恰当的、多样化的考核方式来进行教学效果的反馈,建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形成性学习成绩评价体系。形成性评价体现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从有利教学角度出发,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知识的积累,能力和素质的提升。具体实施过程中注重学生学习过程考查和学生能力评价。笔者结合《针灸医籍选》课程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及评价考核设计,有计划的开展教学与评价工作。具体可包括多种形式、经常性的形成性考核以及正式的终结性考核。例如:《针灸医籍选》课程形成性评价方案如下:(1)平时成绩:10%。包括:考勤5%,平时作业(提问+纸质作业)5%;(2)期中考试:20%。形式:撰写论文;(3)期末考试:70%。评价实施过程如下:①平时成绩主要包括出勤、课堂提问及小测验。一般每次课都进行课堂小测验1~2次,可择时安排;②期中成绩主要在第9~10周安排,主要以文献检索及撰写论文为主,给两周时间,也可根据题目自行安排;③终结性考核为期末成绩,采取卷面考试的模式,按照教学大纲在题库中随机抽取,题型包括单选、填空、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等类型。通过形成性的考核与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与水平,建立健全公平、公正、客观、全面的考核与评价体系,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王耀帅.浅谈针灸医籍选课程的教学方略[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3(24):104-105.
[2]张树剑.《针灸医籍选》课程设计的思考与应用[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1):55-57.
[3]赵彩娇,范郁山.《针灸医籍选》课堂教学心得[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13(3):91-92.
作者:杨佳 侯中伟 马惠芳 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