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谈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谈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谈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摘要]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背景下,根据音乐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如何深度挖掘提炼《曲式作品分析》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达到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的效果,进而增强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文章以《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结合《曲式与作品分析》的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从课程的属性与学情、课程思政教学理念、课程思政授课要点、思政映射与融入点、教学案例选择等方面进行教学设计探究,将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以此来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关键词]曲式;作品分析;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2020年05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教高〔2020〕3号)指出:“艺术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教育引导学生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要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积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引导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1]。

一、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概述

(一)课程属性《曲式与作品分析》是音乐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程。该课程的研究对象主要是“调性时期”范围的经典器乐与声乐作品,课程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曲式的基本理论、结构范型、作品分析的基本方法。通过对经典音乐作品的分析,其一,使学生掌握音乐作品的曲式结构规律与各种范型;其二,使学生了解与掌握作品分析的技巧与手法,学会可供借鉴的作曲技术手段;其三,使学生实现对作品的全面把握,更好地理解、演奏和演唱音乐作品,进而获得音乐风格等方面的体验。

(二)学情分析《曲式与作品分析》一般开设在本科第三个学年秋季学期,共两个学期,72课时,4个学分。本文所指的教学对象主要针对音乐教育、音乐表演各方向大学本科学生。专业音乐院校作曲系作曲专业本科生的《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一般开设三个学期。“作曲专业学生的重点,是要通过学习而获得曲式的类型知识和在创作中谋篇布局的经验,通过作品分析而丰富自己的作曲技术手段并掌握可资借鉴的范式范例”[2]。通过《乐理》《视唱练耳》《和声学》《复调》等前置课程的学习,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音乐理论知识,通过平时对《曲式与作品分析》的教学观察,可以发现学生具备较好的演奏与演唱技能,在演绎作品的过程中能较好地融入情感体验,对作品的“二度创作”也有较好地理解。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启发式教学,教师首先创设情境、导入问题,请学生进行实例分析,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式问答,进而提炼要点、突出主题;同时,问答的内容不局限于分析的作品,可以围绕相关作品进行展开,进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最后,教师明确教育意义与审美效应,并鼓励学生创新。

二、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一)课程思政教学理念在实施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专业教师不能将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混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任务作为一项专业性意识形态工作,已经划归相关院系和部门进行操作,如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科学部等,而其他专业院系则承担了各自的专业课教学任务”[3]。专业教师要在立足《曲式与作品分析》的教学过程中基础性、规范性与专业性问题的基础上,以“隐蔽性”“随机性”与“渗透性”[4]的方式将挖掘的思政内容以不易察觉的方式融入到专业教学之中,使“音乐”知识与“思政”内容得到自然融合,使学生的审美情感和人文素养得到提高。

(二)课程思政授课要点主要包含有课程的专业知识内容与其中蕴含的思政育人素材。《曲式与作品分析》通过讲授“一部曲式—奏鸣曲式”范围内的相关的曲式范型,使学生能够对音乐作品的材料发展、曲式、和声、节奏、音色、织体、形象表现、审美及教育意义等进行较为全面地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延伸,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简称“四史”)学习教育与经典音乐作品研究相结合,从中选取那些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经典音乐作品作为《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中的分析对象。

(三)思政映射与融入点在专业课程教学中选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专业知识技能教育内容有机融合的领域,将《曲式与作品分析》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相结合进行探索。专业教师可在《曲式与作品分析》“音乐的主题”“形象分析”“二段曲式”“二部曲式”“变奏曲式”“奏鸣曲式”及“调性分析”“和声分析”“音乐材料发展手法”等相关章节及知识点中,将《国际歌》《义勇军进行曲》《保卫黄河》《长征交响曲》《红旗颂》《忆秦娥娄山关》等经典音乐作品作为分析对象。第一,通过对经典音乐作品乐谱文本的分析,使学生掌握作品规范化的创作技法,引导学生树立高远志向与文化自信;第二,通过对经典音乐作品创作背景的解读,实现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有效汲取与内化,以达到培根铸魂的效果;第三,通过对经典音乐作品表演版本的演奏(唱)与研究,增强沉浸式教学体验,使学生能够融真情实感于演奏(唱)之中,进而厚植学生的爱国情怀;第四,通过对经典音乐作品的研讨互动,使学生的情感与思想得到升华。

三、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思政教学案例选择

“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历史中,《国际歌》更是意义非凡,发挥过巨大鼓舞作用”,因此在旋律的音调分析、形象分析、和声分析及二部曲式等知识点与章节中,可以《国际歌》为例进行分析讲解。首先,《国际歌》是典型的二部曲式,歌曲在句法上都是方正的;其次,包含有“近关系转调”“离调”等手法,在和声配置方面也基本涵盖了传统和声学的知识点;第三,《国际歌》为了表现出“悲壮”的情绪,在旋律音调及词曲结合的处理上也进行了精心的设计,雄壮的情绪是由歌曲旋律音调首部上行四度的跳进并配合歌词“起来”的语义所产生的,紧接上行四度音调之后的是连续的下行级进旋律,在音乐“语义性”的表达方式上,下行级进的旋律往往被称之为“叹息”音调,这也是能够让听众感觉到“悲”的原因所在。见谱例1:在《曲式与作品分析》第三章“单位与句法”中,在讲授方整性对称结构的同时,可将《义勇军进行曲》作为数列结构划分的实例进行讲解,因为《义勇军进行曲》“是运用数列结构的光辉典范”[5],全曲37个小节,有六个长短不一的乐句,再加上一个前奏与补充性的尾声,歌曲中的每个乐句、乐节及乐汇的划分都符合黄金分割法的要求。教师可先从《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背景开始讲解;再讲授《义勇军进行曲》是如何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接着带领学生分析《义勇军进行曲》的数列结构;最后,对2017年9月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还有明确规定七类应当奏唱国歌的场合进行讲述。《黄河大合唱》是1939年诞生于延安革命根据地,是中国近代音乐创作中的一个里程碑,歌曲所歌颂的黄河精神也就是我们的民族精神。既可以《黄河大合唱》整套作品八个乐章作为《曲式与作品分析》最后一章“声乐套曲与大合唱”[6]进行讲授,也可选取其中相关乐章进行专题讲授。《黄河颂》是《黄河大合唱》的第三乐章,作品使用的是复二部曲式结构,长达33行的歌词在“一唱三叹”的旋律中一气呵成。其中,第一部分是“一唱”———唱黄河雄姿;第二部分是“三叹”———一叹古国文化、二叹亚洲巨人、三叹民族精神。旋律音调的风格、音高特性既是高度统一的,但是又没有哪个句逗在结构上是完全相同的。特别是结合的“依字行腔”与“依意行腔”的运用成为当代艺术歌曲写作的典范。这里仅举一例,歌曲第一句歌词是“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作曲家使用了“一波三折”的旋律外型,同时为了配合“高”这个字,在此处位置使用了旋律的最高音(小字二组的#f),以此来达到“依字行腔”与“依意行腔”的目的。见谱例2:《忆秦娥•娄山关》是作曲家田丰以诗词为歌词,谱写的大型交响合唱作品,完成于1970年。娄山关位于贵州省遵义城北娄山的最高峰上,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闻名中外的娄山关战役而著称。《忆秦娥•娄山关》词作于1935年2月,歌词既写景又抒情,表现了激越、豪迈的感情与对革命必胜的信心,是长征期间红军突破敌人重重堵截抢夺娄山关的真实写照。作品由大型器乐前奏与合唱主体两个部分构成,前奏的调性是流动多变的,作曲家通过连续四五度转调把音乐推向高潮;合唱主体把歌词的上下两阙在曲式结构上处理成为三个部分,上阙表现了工农红军当时所处的险恶环境与在黎明前翻越娄山关的情景,下阙描写了红军胜利越过了娄山关之后的景象与革命必胜的信心。为了创作《长征交响曲》,1958年10月丁善德赴江西深入生活与采风,从江西瑞金长征出发地到井冈山与赣州;从江西再赴广西、贵州遵义与娄山关,通过实地考察与访谈对长征这一题材有了更为直观感性知识。在《长征交响曲》的创作中,“通过音乐形象概括地反映这一伟大历史事件的重大意义;表达红军艰苦顽强的革命意志,以达到鼓舞今天人民革命斗志的作用”[7]。在《曲式与作品分析》第二章“主题的形象分析”中,可引用《长征交响曲》作为分析的实例,同时兼及多声部写作技法分析。作品在音乐素材的运用及其音乐形象的塑造上,作曲家在作品的开始,运用进行曲的体裁设计了一个固定节奏型用以表现红军在长征中坚定的步伐,以此节奏型为背景,奏出来自《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曲调,表现了红军英雄豪迈的气概与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见谱例3:《长征交响曲》第二乐章《红军,各族人民的亲人》开始的段落,运用歌舞音乐的体裁表现了各族人民载歌载舞欢迎红军的场景。音乐由两条对比关系的旋律线条构成,低音声部由大管奏出一条取材于一首苗族的民歌,运用了固定低音的手法,表现了少数民族人民在反动派统治下的压抑、低沉与苦难的情绪。在固定低音旋律作为背景的基础上,高声部由单簧管和英国管交替演奏出辽阔、悠扬、优美的旋律曲调,用以表现少数民族山区风光。作曲家使用对比复调的手法,“构成了压抑低沉与明朗辽阔两种表情特性对比的复调结构,揭示了交响曲所要表达的内涵”[8]。见谱例4: 进行了简要的教学设计阐述,专业教师可将音乐创作中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相关时间节点的重要且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作为《曲式与作品分析》的分析对象,教师需要选取其中与《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知识点相关的作品,置于相关课程章节进行讲授,既在讲授作品曲式范型的同时,融入相关背景知识,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与专业知识进行吸收与内化,进而实现课程内容的扩展与更新。

结语

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专业课程教学设计中时,专业教师要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将思政贯穿于教学大纲、教案、课件、教材、音乐曲目、课堂教学、作业论文等各个环节。同时,专业教师也必须具备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与过硬的政治素质,专业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可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以“微言”的方式“镶嵌”在相关专业知识点之中,借助专业课的教学手段进行“渗透”。课程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同时,学生合作查找相关背景资料,教师点评辅导,结合视、听、弹、唱与翻转课堂师生共同学习等,在实施过程中坚持问题导向,激活学生思维,从而实现思政与音乐作品分析的有机融合与无缝对接,进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升课程的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

作者:唐荣 单位:苏州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