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微课程的应用写作教学设计探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微课程的应用写作教学设计探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微课程的应用写作教学设计探讨

摘要:提及“微课”,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微课程形式大多是以视频资源为主。在国内,随着对微课程研究的逐渐深入,人们对微课程的认识也越来越全面。微课作为新的教学辅助手段,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进行补充,可以以教材解读的方式呈现,亦可以知识讲解形式展现。“应用写作”课程则是中国语言文学类、部分理工科专业等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实用性较强,适用面广泛。本文旨在结合对微课程教学设计的有关认识,针对“应用写作”课程教学设计进行探讨,根据微课程应用模式来设计应用写作课程的教学设计。

关键词:微课程;应用写作;教学设计

伴随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以及互联网的广泛普及,全国各地各级教育部门逐渐认识到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资源在我国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近年来,微课、慕课等形式的教育教学资源逐渐在全国各大教育平台涌现,部分学校也积极响应国家教育方面的相关政策,将“翻转课堂”从理论推进到实践。“微”教学模式的逐渐兴起,受到了教育研究人员以及全国广大教师的关注,如何在传统的“应用写作”课程教学设计上结合新型的微课程设计特点,这将是本文探讨的关键。

一、微课程教学设计的认识

(一)微课的概念

我国著名专家教育胡铁生认为:微课程是以微小的视频形式,将某一学科的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等知识点作为核心,从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学生以多种学习方式进行学习的在线的视频课程资源。[1]综合各类关于微课的定义,本人认为“微课”是指根据我国教育部对新课标的要求,围绕学科知识点以及教学过程而开展的教师与学生教学互动的全过程。微课程作为新的教学辅助手段,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及教育教学方式的深度融合带来了新的冲击。[2]

(二)微课教学设计的特点

微课以视频为载体,围绕某个学科知识点,以主题精练、内容短小、表现力强而著称。[3](1)微课以更简洁、创新的方式将知识点进行完美呈现。微课作为新的教学辅助形式,以动态的教学资源,借助新型的多媒体平台,给学生新的视觉冲击,一改以往纸质教材资源的枯燥,便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讲。微课作为一种视频资源,导出格式多样,在手机、iPad等设备上都可以打开,更便捷。同时,微课视频资源和传统教学相比,学生可以自由调整学习步调,可以重复学习视频内容。(2)内容短小。微课视频资源一般在5-15分钟之内。时间过短,内容不能完整呈现,时间过长,一方面资源文件过大不便于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另一方面,从心理学角度讲,由于人注意力有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是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因此视频时间在5-15分钟之内,较为合适。(3)表现力强。微课视频资源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如某些实验操作课程,教师讲解的微课视频资源可以作为其强有力的补充。又如在课堂演示过程受到干扰时,这样的补充也显得尤为重要。另外,微课视频资源和纯粹的虚拟实验相比,其更加真实,这将会大大增强教师的教学效果。

二、基于微课程的“应用写作”教学设计的内涵建设

当代大学“应用写作”课程教学模式以传统的教师讲、学生练为主导,重视理论、轻视实践,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不能举一反三,停留在被灌输状态,缺乏人文精神。而“应用写作”课程的实践性强,理论性弱,从表象看较简单易学,然而却容易出现高分低能现象。现代教育模式倡导的是将学生从被动受教育者转变为主动学习者,这将需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及教学思维,同时借助新的教学手段、教学资源来充分引导学生,从而转变学生的受教育者思维,由被动被灌输转变为主动去学习。微课程作为新的教学辅助资源,这就要求教师以大胆的尝试和创新,根据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社会各界对人才知识结构需求的实际情况,将教学内容进行整理归类,对教学重点、难点、疑点等进行分析,针对不同类型、不同文体的应用写作课程,有效调整教学思路,改变教学思维,将应用写作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推上新高度。在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时代背景下,与移动学习、翻转课堂等融合互联网精神的学习理念思潮相结合,为微课广泛传播,提供了教育的土壤。[4]

三、基于微课程应用模式来设计应用写作课程的教学设计

应用写作课程中行政文体包含各类公文(如命令、决议、通知等)、会议纪要、事务文书等;财经文体包含经济新闻、产品说明书、广告等;法律事务文书包含刑法、民法等各类法律事务文书;科研文体如学术论文等。大量研究表明,从应用写作课程教学方面来看,教材倾向于理论性、学术性,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知识掌握层面上,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大大影响了学生能力的提升以及自身素质的提升。鉴于此,本人认为不管应用课程中的内容、文体、名称、形式等如何发生变化,在以微课程应用模式来设计应用写作课程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明确教学内容

微课选题是微课程设计的第一步,首先要对文体类型进行初选,研究加工价值。如文体的概念以及理论性的陈述,可以放到PPT中,然后进行阅读。这些约定俗成的概念,如果不加以辨析,与其做成微课,不如交由学生来自学,或者查阅相关文献,以此来获得更多的专业性、学术性的知识。微课以学科某一特定主题为主,以课程的重点、难点、易错点等相关知识点为核心,这就促使老师在教学设计上明确教学目标、课程主旨,有效分析本课的知识点,尽量使教学内容更加有条理,逻辑清晰,因此,在选题方面,教师要具备将知识点高度浓缩、概括的能力,在教学设计方面,要将本课的核心主旨,更好地呈现给学生。[5]面对着新课程的改革,现在我们的教师应当从“如何教”发展为“教什么”,将教学内容精细化,应当主旨明确,目标清晰,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着力解决这些问题。比如行政文体,重点在于掌握各类公文的特点、分类、构成要素以及用途;事务文书以处理日常事务为核心,它有明确的宣传教育作用,便于上下级之间沟通解决问题。

(二)个性化命名选题

微课选题之后,一个新颖有创意的命名往往比一个概念性的标题更能吸引学生。一个有创意的名字,往往瞬间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学生更愿意去主动探索,学习。美国普林策奖获得者曾经说过:“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同样如何给设计好的微课命名,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好的微课命名通常具备以下几点:信息全面、通俗易懂、别出心裁。因此教师在给微课命名时,首先要把自己放在学生的角度去对课程内容进行分析,是否命名简洁易懂,是否包含了重要的信息,是否能够立即吸引学生的眼球。如:原标题:2017年度行政文体写作要点———行政文体写作重点掌握的十类文体。这个标题共27个字符,其中前缀就占了12个字符,这么长的前缀就为了表示,该课程主要讲述行政文体写作要点,这与后面的行政文体写作重点掌握的十类文体发生了重复,显得啰唆,显然这是极不必要的。因此我们修改成行政十类文体写作要点,意思就更直观,更明显了。

(三)应用多种表现形式

教师在制作微课的过程中,当存在有部分理论性的教学内容时,这些内容本身是较为枯燥的,这时,如果配以相关的图片、视频、动画等形式来辅助教学,来加深学习者对其的理解,将有利于提升学习者观看微课视频的兴趣,从而提升教师的教学效果。如法律事务文书类,我们可配以相关的图片、动画,而合同类则配以相应的情境、人物动画,这样不仅有助于增强课堂趣味性,更使学生可以在短片中学习,在情境中获得收获。

(四)知识点展现全面

微课选题虽然小,但必须逻辑性强,同时必须涵盖完整的教学过程,避免教学步骤过于跳跃。比如在行政文体类课程设计中,如果将广告类文体介绍穿插进去,就容易使学习者产生思维的跳跃,影响学生对知识点整体的理解。又如在讲解的过程中,对于主讲的内容没有明确的呈现,在讲一种文体写作要点时,没有说明本知识点的名称,或者配以相应的语言、语调等进行强化,或者在进行案例分析时,没有加入过渡性的话语,或者简介时,学生的思维也极易发生跳跃。如果将学生置于“问题解决”中,增加学生学习的好奇心,从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十分重要。

(五)做好教学评价与分析

客观的教学评价与分析,不仅有助于教师对今后的教学工作提出指导,更是学校进行强化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方式和手段。教师可以根据对教学的评价与分析,总结经验,查缺补漏,寻找不足,继而制订出下一步的教学计划,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保证教学的有效性,激发学生的主动求职欲。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完成情况进行自我评价,对本结论课程的教学任务完成情况及学生对本课内容的掌握情况进行深刻反思。

四、结语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速度也越来越快,它以实现教学优化为主要目标,将先进的技术和课程教学紧密结合,以此来提高教学水平。而微课教学在现代教学中颇受各类院校老师的欢迎,为了满足国家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需要将微课程教学技术运用在“应用写作”教学课程中,这表明传统的教学方式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打开了信息化教学的新视野,告别了以教师为中心的资源观,开启了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全新资源观[6]。所以合理使用多媒体手段来辅助教学,将微课资源的制作应用在教学中,不仅是“应用写作”课程老师的必备素质,更是现在每一位教师必备的一种素质。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周晓清.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4(2):5-13.

[2]谢复玉.基于微课程的“应用写作”教学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14(6):116-120.

[3]郑炜冬.微课情感化设计:理念、内涵、模型与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14(6):101-106.

[4]苏小兵,管珏琪,钱冬明等.微课概念辨析及其教学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7):94-99.

[5]孟祥增,刘瑞梅,王广新等.微课设计与制作的理论与实践[J].远程教育杂志,2014(6):24-32.

[6]张进宝,黄荣怀,吴砥等.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报告:内容与结论[J].开放教育研究,2014(4):76-83.

作者:孙艳雪 单位:吉林省工业技师学院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