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中语文的教学设计浅探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中语文的教学设计浅探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作为一名新教师,如何通过打造合理的教学设计,构建高效课堂,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水平,是面临的重要问题。在教学反思中我逐渐体会到从“平实”到“巧妙”、从“借鉴多”到“自主多”、从“面面俱到”到“突出重点”这三点教学设计的变化。

关键词:教学设计;教学线索;教学效果

教学设计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作为一名新教师的我在课堂教学中摸索,在教学反思中成长,逐渐从纯粹的依靠教学参考到开始有自己的想法,体会到了什么是教学设计。

一、从“平实”到“巧妙”

在刚走上讲台时,面对每篇课文都想完完整整地讲完。例如《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篇课文,在导入、作者简介、理清文章脉络后,直接就鉴赏梁任公先生的形象。这篇文章集中写梁任公先生演讲的段落在第二段至第九段,结果学生找的句子有的在第二段,有的在第八段,非常分散,点评起来也很费劲,还出现了学生没有找全句子的情况,这一教学环节就显得非常忙乱。课后我也是万千思绪,不知该如何处理这一环节。这时福建省语文特级教师陈成龙老师一句话点醒了我,陈老师说“这是梁实秋眼中的梁任公先生,对于人物的描写都是从哪里展开的呢?有没有一句总写的呢?”我恍然大悟,“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是作者对梁任公先生的整体评价,所有对人物的描写都是依此而展开。所以我重新修改教学设计,以“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这句话为教学线索。用本句话为切入点,分层展开,逐步走进任公,勾勒出梁任公的形象,最终达到感受任公动人情怀的目的。在初识任公的学习中让学生分析梁任公的性格特点,就是写作手法中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渗透。在最后走进任公中体会任公的爱国情怀,认知作者为什么评价任公是“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又回到起点,整篇课文完整并且结构清楚明了。每一篇课文的特点都不同,找准切入点,让教学环节清晰明了并且逐步推进,而不是把课文打散,使其混乱不成整体。

二、从“借鉴多”到“自主多”

对于新教师离不开的就是教师教学用书了。书中对于每一篇课文解读十分详尽,这非常有助于教师的备课。但过度依赖教师教学用书也会造成弊端———没有自我思考。通过对教师参考用书的质疑,对课文的自我解读,渐渐在教学设计中有了“自主性”。在借鉴参考资料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思考,将教学设计打造得更具个性,富有特色。在备《动人的北平》这篇课文时,我发现教师教学用书中写到“作者采取一种全景式的描写角度,类似中国传统绘画的散点透视。”但细读文章就会发现第十一段是一个过渡段,而从十二到二十二段都是作者叙写北平之所以是一座理想的居住城市的原因,很明显这不同于第六段到第十段,是一个固定视域之内的三个亮点,属于定点叙写焦点透视的写法。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我为了体现课文把整个北平的现实和历史荟萃于笔下,整体地描绘北平的景象,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写作方法。采用通俗易懂的例子讲解完“散点透视”和“焦点透视“相结合的写作手后,再让学生具体分析北平的动人之处,这样将内容与形式相结合,会让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形成一个整体。这对学生的写作也是一个指导,文章的内容固然重要,但形式是支撑内容的骨架,两者不可分离。

三、从“面面俱到”到“突出重点”

新老师都曾面对这样一个问题,在讲授一篇课文时都想把整篇课文的知识点一字不漏地教给学生,这样就会导致整堂课“满堂灌”。教师如何讲得更清楚、学生如何才能听得更明白这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二者怎样平衡呢,这个问题曾经让我很苦恼。通过反思我的教学设计,发现“面面俱到”是不行的,一堂课要学会“留白”。在备《炮兽》这一课时,整篇课文近一百个自然段,课堂时间有限,如何才能让学生掌握是个关键问题。作者在课文中传递出来的内容有些是显性的、有些是理性的,教师要对教学文本语言进行转译。我发现作者写征服“炮兽”这一过程中,最为精彩的就是第一个场景,描写“炮兽”肆虐的过程。所以我将重点放在了第一个场景上,重中之重放在了第三段到第四段。首先分析这两段怎样描述“炮兽”的恐怖,这时候指导学生先整体感知文本叙述的姿态和腔调,以及用了什么手法。然后化整为零,拆解段落。最后分析句子特点和意图指向,特别要注意形容词和动词。学生发现了整段都是用客观叙述来表现主观感受。如“这枚‘重磅炸弹’活动轻盈自如,随着军舰在海浪中颠簸摇曳。左倾右覆,上下起伏。”作者的描写中动态多用短句描写,感慨抒发则用长句,这样叙述简洁明了,有一种力量地爆发之感。第三段第一层中作者用比喻修辞加上动词的描述“旋转,闪避,脱逃,停顿,冲撞,击破,杀害,歼灭”这样动词就具有了拟人化的情境中的特殊意义,无生命的大炮成为了有生命意识的活动主体,变成了真正的敌人。接下来第二层作者写到物质是被动的,却获得了自由,刻意夸大这枚大炮的破坏力量,这是哲学意味的抒情性议论。第三层用评说的方式再次凸显大炮的威力。整段充满着想象激情,学生体会到了什么是浪漫主义文学。进而让学生总结雨果描写场景的手法,包括议论、多种修辞手法描摹、长短句结合、侧面描写烘托、最典型的“对照”。通过对重点段落的解读学生不仅体会到了“炮兽”肆虐的恐怖,人力量的渺小,也知道了“美丑对照原则”,为第二个和第三个场景的学习打下了基础。整合课文,化繁为简,突出重点,这才是课堂教学所应该追求的目标。学生真正深入地思考,流畅地表达,既能听明白也能说明白,而教师是一个引导者的角色,这才是一堂有效的课。“面面俱到”不代表每一个问题都理解透彻,“突出重点”给予学生思考空间,分清主次,适当点拨,效果反而惊喜。都说“学无止境”,我想在“教无止境”这条路上我只迈出了一小步,有了一些思考,一些体会,而未来的路还会更漫长。心之所向,我愿上下求索,砥砺前行。

参考文献:

[1]张秋玲.语文教学设计:优化与重构[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12.

作者:张涵颐 单位:厦门实验中学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