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校古代文学教学探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中国古代文学有着浑厚的人文底蕴,同时古代文学既为华夏文明传承的侧重点,同时也是高校文科专业的一门重点课程呈现在教育领域。高校古代文学教学即为深化学生对古代文学感受及理解能力的一种途径,让学生对经典的古代文学作品予以正确的审美,进而达到树立学生正确审美观的目的。文章将以古代文学教学中学生审美素养培养的路径为切入点,在此基础上予以深入的探究,相关内容如下所述。
关键词:古代文学教学;学生审美素养;培养;路径
一引言
文学教学的目标需侧重于能力、知识的整合,而新课标明确指出,对古代文学教学的基本标准:“对鉴赏古代文学产生兴趣,同时要提高文学欣赏的能力,完善内心感情,培养正确的审美意趣”,所以在对学生实施古代文学审美教育前要明确古代文学审美教育的基本方向:首先,需要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学赏析的基本概念;其次,深化学生鉴赏古代文学的能力,要体会古代文学,感受作者的基本情感,进而深化学生的审美素养;最后,从美学层面赏析古代文学,并会意其中的魅力。
二明确古代文学审美素养培养方向
古代文学审美素养培养要匹配于高校古代文学教学的整体计划,要将古代文学审美素养培养渗透至日常教学中。课程结构即为常规教学,同时也可通过鉴赏课予以专题性的学习。与此同时,需要利用有指向性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即为构建课程的内质成因与相关的实施条件,课程资源即为课程和教学内容的来源。而课程的优劣性在一定程度上要依附于课程资源的利用程度。一些教师将教科书中的资源视作仅有的课程资源,这种观念造成教师与学生以本为本,侧重于死记硬背的教学原则,此类教学形式不但不利于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同时也遏制了学生的创造力。现阶段将教材视为教育的基点,但侧重于通过课外资源去拓展学生的知识,进而挖掘学生的想象力,长此以往可使课程更为趋于多元化,让学生可以在愉快学习氛围中学习知识,进而深化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古代文学审美素养培养,常规的教学要依附于学生的实际与古代文学的基本特性,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通过音乐、视频、图像等介质构建古代文学氛围,进而刺激学生的情感。在此基础上可通过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师经启发的方式调动课堂氛围,因此深化学生古代文学的鉴赏能力。教师可通过画面鉴赏、讨论以及对比鉴赏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古代文学中的审美倾向;同时在使用校本教材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加设古代文学鉴赏选修课;在实施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尽可能通过多元化的网络资源予以教学,在古代文学审美素养培养中教师要最大限度的丰富教学形式。同时在古代文学审美素养培养的教学过程,要运用合理的教学评价。只有实施合理的教学评价,才可以从根本上深化古代文学审美素养培养的有效性[1]。师生间的思想互融,将课堂交给学生时,学生才可以被完全释放,此状态下的学生思维是异常活跃的。所以,在古代文学审美素养培养过程中,教师要保持平等、开放的教学态度。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教师要找准时机有针对性的向学生“请教”问题,通过此方式增强学生的信心。作为老师不但要重视并全面分析学生所存在的各类问题,同时还要让学生主动的参与“释疑”,让学生了解其过程及“释疑”时的思维方式。
三古代文学审美素养培养途径实践
(一)导入情境生成审美体验,因此达到审美素养培养的目的
经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只有在对阅读材料有强烈的“亲切感”时,才能够规避外在无关因素的影响,因此专注的投入到“倾听”中去。举例说明,《雨霖铃》课堂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赏析著名曲目《梁祝》中楼台会节选(此过程依附于多媒体播放),通过一段话引出:哀怨的旋律,渲染了二人生离死别的一次约会,有情人却不能眷属,而爱人之间生离死别始终是文学作品中的主旋律。而《雨霖铃》亦为此类爱情故事。通过上述导语开始深入的引导学生,将他们领进意境:爱人间的离别会有撕心裂肺之感,而文中的离别正处于萧索的秋天。我国古代文学中描绘秋天的作品不胜枚举“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此句即为杜甫所描绘的秋天。“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此诗将“清秋节”与“伤离别”进行了有机的整合,让学生在其中可以真正的感受美的意蕴。[2]
(二)激发想象力,使其深入情境
在古代文学审美素养的培养过程中,教师要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在此基础上,为学生融入作者的情感奠定良好的基础,让学生去体会作者内心中最真实的情感,因此深化古代文学审美素养培养的目的。举例说明,在《天净沙•秋思》的教学过程,我的教学模式即为依附于兴趣而开展教学,同时对学生予以有效的引导,将相关的古代文学常识提供给学生,这样他们就会在无形中就掌握了教学大纲所规定的九类景物,在此过程中无需使用连词,同样可以将它们串联起来,进而组织一幅美妙和谐的画面,烘托出深秋凄凉的意蕴,同时从侧面体现了羁旅之人的愁思。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以作者的心理及意境构架为基础,其中浓墨重彩,只有夕阳余辉让人陶醉,其它景物的色彩可以想象为高级灰色调,因此衬托心里的哀婉,同时“昏鸦”的悲啼,让人惊惧,凄凉的画面溢于言表。通过上述分析,在此基础上深入的引导学生的想象:浪迹四海的旅人缘何在秋风瑟缩的深秋出现?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和常规的悲凉之景及凄凉的心境密不可分。由于此类景色才可以体现旅人内心的顾及,对故土及心中未亡人的思念。通过上述一系列引导,这时学生会调动自身的想象力,在内心书写出一幅悲凉的画卷,因此深化意境之中的审美。若自然景物存在于文学中,那么会弱化景物的客观性,处于文学的景物是作者依附于客观体会,通过语言文字所阐明的主观意念,其即为作者的实际情感,以主观为主。因此在教学环节,老师要尽量的激发学生的想象,通过诗人自身的主观情感同化学生的内心感受,进而升华成自己对事物的原发性认知,也就是主观的意念。[3]
(三)科学的使用多媒体让学生第一时间融入情境,深化古代文学审美素养培养
古代文学教学环节,老师有针对性的利用多媒体资源,较之常规教学模式更具生动性。同时有趣的多媒体资源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深化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依附于自身情感进行审美鉴赏。举例说明,在《琵琶行》教学过程中,学生依附于多媒体,先自己动手将“暮色中的江边”风景图制作成课件,在此基础上予以展示,在展示的过程中配合古筝乐曲,通过此举,学生在积极参与过程不但没有觉得无聊,同时对意会诗人的情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琵琶行》一课的教学,音乐需侧重于文章重点的体现,若想让学生从根本融进情境,那么就要予以下述尝试:(1)找到字词了解音乐旋律的意蕴,舒缓一州氏咽—停顿—激越—完结(2)播放已完成录制的音乐,悲凉,就像轻声低诉。同时配上深沉的诉说:“我本来是京城里的女儿,家住在虾蟆陵附近……深夜里忽然梦见少年的乐事,纵横的涕泪漂落了脸上的脂粉。”这时学生会感受到琵琶女的真实内心独白(3)老师在此过程中适时的进行朗读,进而唤醒学生内心情感:“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此时播放的乐曲要以欢快愉悦的曲调为主。这是歌女处于盛事之中,车马奔流,笑语欢声的情境,体现了歌女红极一时的一幕画卷。“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怨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人生巅峰已逝,音乐转换为低泣,逐渐由快至缓。其深陷对人生悲剧性转折的回忆,在漫长艰苦的道路上举步维艰的前行,“银瓶巨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面,四弦一声如裂帛”,这逐层递进迸发的高音,即为歌女内心的挣扎,亦为对炎凉事态的宣泄。通过上述引导,让学生被乐曲中的情感所吸引,同时也找到了和作者情感的互融点,进而再深入的理解诗歌就显得尤为简单。[4]
(四)予以必要的引导将学生领入情境,促进古代文学审美素养培养
古代文学审美素养培养的侧重点即为构建美的灵魂,培养高尚的情操,进而树立明确的审美观。上述亦为古代文学审美素养培养的核心内容,因此教师要通过理论去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去体会、去感悟,进而理解古代文学的深刻意蕴。很多古代文学的中心思想都具有显著的特制,有的作者在古代文学中体现出其放荡不羁的一面、有的则会彰显正直贤达。因此我们需要引导学生辨别其中的优劣,进而树立正确的价值。同时古代文学作者和古代文学离我们甚远,作者所生活的背景也各有千秋,同时作者的阅历及主体意识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要结合实际抒发自身的感悟。众所周知,《浣溪沙》中“谁道人生无再少,休将白发唱黄鸡”体现了苏轼豁达的胸襟;“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则彰显过去所受到的遭遇,已然铭记于作者的心底,不过现实生活还要前行,有一些美好的事物在前方召唤其灵魂,而《和子由渑池怀旧》则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无限眷恋。在古代文学审美素养的培养环节中,以美怡情、完善教学情境即为最重要的一个内容,在教学过程怎样深化这一过程,会从根本影响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物、心境以及客观现实在古代文学教学中并非简单的设置,因为其中存在内质的关联,相辅相成。[5]
参考文献:
[1]董运庭.论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建设的逻辑起点及若干问题(发言提纲)[A].第一届全国高校中国古代文学科研与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5:38-47.
[2]孙以昭.以科研促教学,加强基本训练,授予治学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生教学的几点做法[A].第一届全国高校中国古代文学科研与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4:15-16.
[3]陈冠明.中国古代文学试题库微机管理项目的建设与探讨[A].第一届全国高校中国古代文学科研与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6:23-28.
[4]赵丽.中国古代文学三段七步教学模式研究[A].高等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交流论文集[C].2014:30-32.
[5]孙慧玲.诗“情”+画“意”=诗意——浅论中学情景交融类古诗词教学[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神州教育卷2)[C].2015:12-17
作者:张军强 单位:阜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