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学校武术功法缺失原因及教学探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学校武术功法缺失原因及教学探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学校武术功法缺失原因及教学探究

摘要:功法是武术运动表现形式之一。运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对学校武术教学中功法缺失原因教学原则和对策进行研究。认为:功法有其内在规定性,传统武术游离于武术教育之外,学校武术教学“竞技化”,是学校武术教学功法缺失重要原因。当代武术教学功法要遵循安全性、趣味性、易接受性、健身性原则。为使功法有效传承与发展,在教学中应凸显武术功法价值,武术教学增加功法内容;发扬教师钻研精神,功法融入武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与课余练习结合,提升功法练习效果;突出功法重要地位,纳入武术课程考试。

关键词:武术教学;功法;教学原则;对策

功法是武术运动表现形式之一。武术功法是指“提高击打和抗击打能力的专门方法。”[1]武术本质属性是技击,而功法练习目的是提升人体击打能力、抗击打能力和实战能力,其应贯穿于武术学习和练习过程中,在武术习练中具有重要地位。然而,学校作为武术传承与传播重要的前沿阵地,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功法却游离于学校武术教学内容体系之外,只重视武术套路和基本功的教学,对功法重视不够,甚至武术“功法内容在当前的武术训练中却常常被压缩”[2],导致武术课堂教学内容单一,缺少趣味性,教学效果不理想。近些年来,随着全国武术功法大赛在全国开展,学校武术教学重视“打练结合”的理念,功法在武术教学中逐渐得到重视。

1学校武术教学中功法缺失原因

1.1传统武术游离于武术教育之外

传统武术传承是当代武术发展不可回避的议题。它是“以中华传统文化为理论依据,以拳种为存在形态,以套路、功法、散手为主要活动内容,以单势、拆招、喂手、功法、格斗对抗等为有机训练方式,以提高技击水平为宗旨,以技近乎道为最高价值追求的武技、武道修炼体系。”[3]可见,传统武术包含着丰富的技术,以“程式化”套路来承载武术技法,突出攻防和功法,有专门的、系统的训练方法和实战对练形式,崇尚礼仪,重视武德修炼。在传统武术技法演练中,需展现技术动作气韵生动的艺术美,体现中国传统阴阳化育观念,彰显“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理念,表达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习武者的生命精神、超越精神、天地精神、无我精神融入技术当中。传统武术是武术技术传承、发展、创新的基础。在中国社会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化社会变迁中,改变了传统武术生存的文化生态,传统武术中许多优秀技法、功法被过滤,导致传统武术中“很多技术、功法及其理论,无法得以完整的继承。”[4]周伟良[5]和李龙[6]都认为传统武术诞生于中国农耕文明社会。在“保护自己,消灭敌人”的环境中,以“技击”为归旨,以“打练结合”为修炼方式,以“功法”练习提升人体“核心力量”[7],使功法价值才能充分体现。如“桩功训练为武术家练出整劲、松肩活胯、稳固下盘、气灌丹田以充实内气等都打下了牢固的基础。”[8]在形意拳中,三体式是形意拳的核心桩法,有“万法不离三体式”之说。形意拳大师王富先生曾说:“欲求技击之奥妙,需从站桩换劲之根始”,这说明桩功是形意拳的基础,是形意拳劲力之来源。“它能使人由弱变强,由拙变巧,化僵力为灵劲。”[9]在形意拳中还强调“死站桩,但不能站死桩”。在传统武术中,功法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有拳法必有功法,功法内涵于传统武术当中,它是传统武术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当代传统武术传承遭遇了“千年未有之变局”,学校作为传统武术传承前沿阵地和重要空间,在传统武术传承中具有不可替代性。但是,回顾我国学校武术教学发展历程,传统武术一直被边缘化,而重视竞技武术传承和教学。随着武术在体育课程中地位不断提升,武术开展形式多样化,包括武术套路、武术器械、武术操等。尽管学校武术教学在空间和形式上有改变,但学校武术教学“在内容上多以套路为主体。”[10]并且,学校武术套路教学重视武术技术的共性,基本手型是拳、掌、勾,基本步型即为弓步、马步、仆步、虚步、歇步,忽视了武术的拳种文化,其中包括武术功法。另外,从学校武术发展来看,重武术动作形式的推广和武术技术学习,忽视武术技术运用,尽管有学者提出学校武术教育应“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适用”[11],但在武术教学中却很难实施,因为强调应用就注重技击,可能导致校园安全事件的发生。可见,传统武术游离于学校武术教学之外,是学校武术教学中功法缺失原因之一。

1.2学校武术教学“竞技化”

在冷兵器时代,武术不分“竞技武术”和“传统武术”,至多在武术门派传承中有“真宗”之争。竞技武术是为适应进军奥运会大家庭的需要而作出适应性变革,在遵循“更快、更高、更强”的西方体育竞赛精神,以“高、难、美、新、真”为方向,以各种跳跃、空翻、转体来衡量武术动作的难度,以此评价武术竞技水平的高低。竞技武术产生是武术发展体现,也是武术前辈为更好地传承中华武术文化而所做出的努力。但反观竞技武术发展历史,尽管其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种种问题,但是竞技武术对武术整体发展,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当然,也有很多学者从文化学视角对竞技武术大批特批,呼吁要保存武术中的传统文化,岂不知这反映研究视角的狭隘,正所谓“一叶障目”。今天武术发展式微,不仅是武术文化没有继承,还包括武术生存空间、社会变革、功能易位、传承主体等方面问题。“竞技武术”是一项体育运动。既然是体育就必须要遵循体育竞赛规则,否则无法进行,也就无法和别人同台竞技。在各类竞赛场上,竞技武术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代言,是武术体育属性彰显与表达。竞技武术本身不存在对与错的问题。它也是武术之树上结出的果实,是中国身体文化在西方体育语境中的产物。因此,如果我们今天还用传统眼光看待竞技武术,它必然是一个“怪胎”。在当代,竞技体育已然成为众矢之的。因为,武术中的阴阳太极理论、经络学说等传统文化在竞技武术中消失殆尽;它的技击本质弱化,一招制敌难寻。竞技武术成为“舞术”,或可称为“东方体操”。无论从武术竞赛形式上,还是其表达内涵,竞技武术已然不能算是武术了,与我们心目中的武术大径相庭。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比赛需要。竞技武术进入竞技赛场,它就是一项体育运动。在武术竞技中必须要遵循竞赛规定和评判标准,比如“高、难、新、美、真”。竞技武术在竞赛中要比谁跳的高,谁转的圈多,谁的动作创新,谁的动作更美,谁的动作更逼真。可以说,竞技武术纯粹是中国身体文化在遵循西方体育规则下的“变体”。我们不能以传统武术所构建体系、评价标准来衡量其优劣。另一方面是功法缺失。众所周知,武术本质是技击。一切武术技术方法和训练体系的构建都必须以技击为核心。其中,武术功法是提升技击重要训练方法,其归旨是要达到一招制敌。另外,传统武术的训练体系与竞技武术训练体系大不相同。传统武术重功法内练,竞技武术重技术外练。内练为用,外练为看。内练为效用,外练为金牌。竞技武术中不是没有功法练习,如踢腿就是功法的一种。但这种武术功法练习不是为了提升技击效果,而是为了武术演练中技术的美观。因此说,在竞技武术中武术功法弱化了,必将改变了武术原始面貌。在学校武术教学中,竞技武术无疑对学校武术教学产生重要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是学校教学内容竞技化。在学校武术教学中,普遍以竞技武术技术标准和要求,来进行武术技术传承,教师传授竞技武术套路,如亚运会套路,或某拳种竞技比赛套路。这些套路创编都是按照奥运会标准,体现“高、难、新、美、真”,而学生成绩评定则按照此标准来衡量。那么,功法在学校竞技武术中,就无用武之地,被闲置一边,很难融入到武术教学体系中去。从长远来看,随着学校武术传承的“竞技化”,学校武术教学就会“去功法”倾向,功法在学校武术教学中失去其生存价值。可见,当代学校武术教学“竞技化”取向,则是学校武术教学功法缺失又一原因。

1.3功法内在规定性

在武术中,功法是一系列以提高人体击打能力和抗击打能力的专门方法总称。那么,“功”可解释为“功夫”“功力”,那么“功法”也就是提升功力或功夫的方法,其目的提高人体击打能力和抗击打能力,而提升人体击打能力和抗击打能力,则体现出功法内在规定性,其主要包括过程性、目的性、耗时性、枯燥性。首先,俗语“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同样,武术功力提升需要持久练习,“一日练一日功,一日不练十日空”就说明这个道理,功法练习体现出过程性,并且这个过程必须持续不断。其次,功法练习目的明确。功法练习目的不是为了演练好看,而是提升人体击打能力和抗击打能力,这一点非常明确。尤其在传统武术中,功力深厚与否,是直接评定武术水平高低的标准,一切实践练习都围绕着“功力”来进行。再其次,功法练习耗时性。一个功法练习是持久的,其伴随武术修炼始终。在武术练习过程中,首先就是各种单式功法练习,然后才是进行套路练习、对练等。最后,功法练习枯燥性。功法是由一些单式构成,这些单式功法是发展人体某一部位击打能力或抗击打能力,因此功法练习必须持之以恒才会出效果,如站桩就是练习下肢力量。所以,在功法练习中往往会枯燥乏味,这也是很多人不愿意练习功法的原因之所在。在学校武术教学中,武术传承有严格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和课时,以及明确的考试内容和考核标准,这些是学校武术教学的内在规定性。然而,功法内在规定性与学校武术教学内在规定性却处在矛盾中。在学校武术教学中,武术教学在学校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其目的性不仅是促进学生强身健体,还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途径,在以“健康第一”“快乐体育”教育理念下,功法就难以开展,因为枯燥的功法练习单调乏味,无任何趣味性可言,甚至长时间站桩练习会影响青少学生身体发育,还有一些功法练习会伤害到学生的身体。另外,学校武术教学有规定教学课时,有明确考试内容,功法耗时性可能会影响武术教学进度,如果在规定教学课时内不能完成规定教学内容,就是教学事故。由此可见,在当代学校武术教学中,功法内在规定性与学校武术教学内在规定性处在矛盾当中,这也是长久以来,功法不能融入武术教学中,使得学校武术教学功法缺失。

2学校武术功法教学原则

2.1安全性原则

安全性原则是学校体育教学重要原则之一,学校武术功法教学必须遵循安全性原则。在学校武术功法教学中,由于许多武术功法运用极端的训练方式,提升人体抗击打能力和击打能力,如铁砂掌、硬气功等。一般情况下,学生自我保护意识较弱,如果练习这些功法,会对学生身体造成一定伤害,长期练习可能会导致学生肢体畸形。因而,学校武术功法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武术学习内容,可以适当降低一些功法的难度,或者将一些功法进行创新,为学生掌握武术技术服务。所以,学校武术功法教学必须要遵循安全性原则。

2.2趣味性原则

当前,学校武术教学内容主要是套路。而套路教学动作繁多、路线复杂,学生不易掌握。并且,套路学习缺乏攻防练习,只是被动掌握武术技术动作,学生实际生活中运用少,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武术的积极性。“学生喜欢武术,但不喜欢武术课”是武术教学现状真实写照。将攻法融入武术教学中,可以使武术课堂教学内容多样化,功法动作少,效果明显,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加武术教学趣味性。如各类桩功练习,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教学小组,通过桩功练习一段时间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桩功比赛,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还能提升学生竞争意识和拼搏精神。因此,学校武术教学应该适当改造一些功法,增加武术教学趣味性。

2.3易接受性原则

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体育,其内容博大精深,训练方法多样,特色鲜明。武术拳种众多,每种拳种功法训练多样。有些功法简单易学,如马步、太极桩等,但也有些桩功较难,如劈挂拳中单劈手。那么,在日常教学中,对功法要予以合理取舍,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将一些学生容易接受的功法,融入教学中,学生一学就会,可以减轻学生对武术学习畏难心理,而且学生还有很强的获得感,便于武术教学开展。因此,在学校武术功法教学中,功法选择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将一些难度较小,容易接受的功法,融入武术课堂教学中,实现武术教学目标,产生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2.4健身性原则

学校武术教学安全性是实施课堂教学前提,而强身健体则是学校武术教学最终目的。武术教学就是要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合格的社会公民。目前,在学校武术教学中,经常出现有学生因为各种拉伤,影响到学生身体健康,甚至造成学生不喜欢武术课的结果。在功法学习与练习中,运动损伤情况也时有发生。有些学生对功法技术掌握不当,或者功法太难,学生擅自练习等。根据这些情况,在武术功法练习中,教师在课堂上首先要强调“安全第一”指导思想,在实际教学中,重点将具有健身强身的功法合理融入武术教学内容中,切实避免功法练习中安全事故的发生,要树立功法健身的最终目标。

3学校武术教育功法传承对策

3.1凸显武术功法价值,武术教学增加功法内容

功法在武术教学中具有重要价值,其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运动能力,促进学生对武术技术掌握,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武术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同时,功法还是武术运动重要形式之一,在2009年,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明确提出,武术运动形式有套路、格斗和功法三种。可见,功法不仅具有多重价值,而且在武术教学体系中,其具有重要地位。那么,学校作为武术传承与传播前沿阵地,功法学习与练习,是构成学校武术教学重要内容。在当代学校武术教学中,武术教材中应增加功法内容,包括功法练习方法、作用、价值等。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将功法融入课堂教学中,使功法真正为武术教学服务,同时也促进功法传承与发展。

3.2发扬教师钻研精神,将功法融入武术课堂教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学生是教学主体。这意味着,课堂教学内容选取,教学进度安排,教学大纲编写,教师都是主要参与者、制订者和执行者。在学校武术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挥课堂教学主导作用,根据武术教学内容和教材内容,选择有利于提升学生武术技能的内容进行教授。同样,功法练习也要予以重视。但由于我国拳种众多,不同拳种功法练习形式多样,甚至教师本人接触功法练习方法并不多。因而,教师一定要善于学习,积极发扬钻研精神,对功法练习的方法要充分掌握,并在实际的武术教学中,将功法教学融入到武术教学中。所以,功法在武术教学重要价值实现,还要依靠教师发扬不断学习精神和钻研精神。

3.3课堂教学与课余练习结合,提升功法练习效果

在武术谚语中有“拳不离手”之说,其强调武术练习贯穿在人的生活过程始终,只有这样才会真正掌握武术技术。同样,在学校武术教学中,课堂教学只能掌握武术基本技术方法,而要真正掌握武术技术,仅利用课堂教学时间,远远不够,还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加以练习,做到课堂教学与课余练习相结合,才能有效掌握武术技术。对于功法训练同样如此,甚至说,课余练习对功法练习更为重要,因为功法是提升功力的重要方式,而功力增长是长期坚持不懈练习的结果。所以,武术教学中,课堂上重视功法练习方法,而课余练习才是提升功法效果有效途径,功法课堂教学与课余练习相结合,才是功法修成的重要法宝。

3.4突出功法重要地位,纳入武术课程考试

功法多重价值决定其在武术教学中重要地位。要突出功法重要地位,仅依靠课堂教学远远不够,还必须要将功法纳入武术课程考试中。一方面,将功法纳入武术课程考核中,将成为学生学习功法的推动力。另一方面,将功法纳入武术课程考核中,肯定了功法在武术教学中合法地位。也就是说,如果不能凸显功法合法地位,将可能会导致教师不够重视,学生产生怠学现象,这样就不利于功法在武术教学中传承与发展。功法纳入武术课程考试中,是功法在武术教学中有效传承的重要途径。

4结语

武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在当代社会发展其意义重大。学校武术教学作为武术传承与发展的前沿阵地,对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功法作为学校武术教学重要内容,由于其具有内在规定,传统武术游离于武术教育之外,学校武术教学“竞技化”,导致功法在武术教学中缺失。因此,在当代学校武术功法传承中,在遵循安全性、趣味性、易接受性、健身性原则基础上,还需要在教学中应凸显武术功法价值,武术教学增加功法内容;发扬教师钻研精神,功法融入武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与课余练习结合,提升功法练习效果;突出功法的重要地位,纳入武术课程考试,凸显功法在武术教学中的地位,实现其重要的时代价值。

参考文献:

[1]曾于久.武术本质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11):5-12.

[2]洪浩,王俊峰.全国武术功力大赛项目设置探析[J].搏击•武术科学,2008(11):1-3.

[3]张长思,张长念,王占坤.冲突与规避: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关系之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7):34-35.

[4]李吉远,谢业雷.“文化生态”视阈下传统武术的传承与保护[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9(2):191-192.

[5]周伟良.传统武术,你何去何从[J].武林,2000(3):1.

[6]李龙.当代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关系之解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4(10):137-140.

[7]魏巍,王卫星,韩春远.“核心力量”在传统武术中的解读与辨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10):114-115.

[8]王晓倩,张许平.中国武术套路起源考略[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11):49-50.

[9]李湘山.中国形意拳三体势桩功[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4:26-27.

[10]赵光圣,戴国斌.我国学校武术教育现实困境与改革路径选择——写在“全国学校体育武术项目联盟”成立之际[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4(1):85-86.

[11]蔡仲林,汤立许.“四个支柱”视角下武术当展的教育使命[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1(02):82-85.

作者:朱永飞 单位:池州学院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