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小学数学问题教学探究2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小学数学问题教学探究2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小学数学问题教学探究2篇

第一篇

一、注重动手实践,引领学生合作交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不能直接将结论“交”给学生,让他们生硬地记忆结论、套用公式,而要让学生经历动手实践的过程,让他们在看一看、做一做、画一画、议一议等活动中获得结论,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认识平行四边形”教学中,教者让学生手推长方形框架的边框,让他们感受到长方形框变成平行四边形框的过程,让学生观察平行四边形,说说它有哪些特征?接着教师让学生思考,有什么样的方法可以知道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有学生认为,推拉的过程中边的大小根据没有发生变化;也有学生认为,我通过刻度尺量的方法验证,对边是相等的。教师引领学生通过看一看、推一推、量一量等活动,手、脑、眼并用,让学生在操作中感悟到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发现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联系。

二、捕捉资源,善于追问,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课堂是动态的,也是生成的,教师不能限制于自己的预设,而要在学生的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捕捉教学资源,通过追问,引导学生发现更多的问题,教师要及时捕捉他们的智慧之光,将他们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从而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时、分、秒”教学中,教者引领学生观察,让他们认识钟面。师:说说在钟面上你看到了什么?生1:钟面上有12个数字。生3:钟面上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还有5个小格。师:(追问)读时针的按大格读还是小格读?生:大格。师:(拨到7时)你知道现在是几时?你是如何知道的?生:7时,时针指着7,分钟指向12。教师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通过追问,让学生的思维逐步走向明晰,实现思维向更高层次发展。

三、因材施教,倡导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化

教师不能为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要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观察问题、从多层次思考问题,敢于表达自己的不同见解,运用多样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尽相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提供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鼓励他们从不同的角度研究问题,针对同一问题采取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例如:一筐苹果连筐重21.8千克,卖掉一半后,连筐还有11.3千克,请问筐重多少千克?生1:先求出半筐苹果的重21.8-11.3=10.5千克,整筐苹果的重则为10.5×2=21千克,则筐重就是21.8-21=0.8千克。生2:将11.3×2=22.6千克,这就是一筐苹果(连筐)的重量加上一空筐的重,因而不难求出空筐的重:22.6-21.8=0.8千克。生3:我先将21.8÷2=10.9千克,这就是半筐苹果与半个空筐的重,用11.3减去10.9千克,就是半个空筐的重量,则筐重就是(11.3-10.9)×2=0.8千克。学生在交流不同解法的过程中,获得多样化的思维,使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获得发展。总之,传统的数学教学使学生困于书山题海之中,我们小学数学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学目标的需要,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顾寒 单位:江苏省滨海县实验小学

第二篇

一、问题答案的开放

问题答案的开放主要是指同一问题有不同的答案。例如:有一块长方形空地,长8米,宽6米,现要在这块空地上建造一个花圃,使种植花草部分的面积占整块空地的一半,要求设计美观。这个问题是在教学了平面图形的面积后进行,目的是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任意组合知识的能力。通过自行设计、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学生形成了一些设计方案。在这些图形的设计中,学生首先要对图形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要知道各种基本图形面积公式,要有基本图形构造成组合图形的能力、计算和验证的能力、空间直观能力、艺术感受能力。这些能力在以这一开放题为载体的研究中,得到了一定的提高。有一个学生介绍自己的设计方案时说:“我首先考虑的是小正方形(也是菱形)的面积,我曾考虑边长是3米,但周围四个小正方形的长和宽出现了小数,不便计算,后来设计为边长是2米。(24-2×2)÷4=5(平方米),每个小正方形面积是5平方米,可推测长是2.5米、宽是2米比较合适。”还有一个学生介绍自己的设计方案时说:“设计成两个大小一样的梯形花圃,也蛮好看的,每个梯形的面积为24÷2=12(平方米)设上底为a米,高为h米,得(a+8)×h÷2=12,假如h=2米,则a=4米;当然,如果h=3米,则a=0……。还有的学生想到了设计成圆形和椭圆形的,但不会计算,这里教师鼓励学生画出来,为学习今后的知识留下悬念。这是一个典型的开放性问题,从案例中可以看出:一个数学问题,如果它的条件是多余或不足的,解法是多样化的,答案是不唯一的,这也许将会是更多的学生体验到科学女皇赋予该学科的美感。

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的开放

在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思考的角度不同,就会形成不同的思路,找到不同的解题方法,殊途同归。例如,比较分子、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大小,有的学生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化成同分母相同比较大小;有的学生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化成分子相同的分数再比大小;也有学生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化成小数比较……对于这些比较方法,我们不能在学生面前肯定哪一种最好和哪一种最不好,因为不同的题目有不同的特点和不同的解题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同的个体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的体验,形成不同的想象。如“13亿粒米相当于多少?”这是个现实的问题,又是个开放的问题,因为问题的结果是不唯一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多样性的;同时对学生来说又是一个富有挑战的问题,因为要快速成功的解决,需要多种能力的支撑———运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实验操作能力,解决问题时策略的选择、评价、调控的能力,有效合作的能力。为了解决这个现实的、开放的、富有挑战的问题,教师充分开放教学过程,首先引导学生猜测13亿粒米相当于多少?有猜测是几车那么多,10吨左右,大约13亿立方毫米等,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作多角度的猜想。要解决这个问题不是很容易,为此,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进行小组操作、实验、统计、估算等活动,充分开放教学的时空,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再通过集体性的交流、评价,使学生明确有多种估算方式:有从重量角度,有从体积角度,这也体现了思维方式的开放。

作者:李圆圆 单位: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黄集镇金楼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