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应用型人才培养案例教学探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案例教学探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应用型人才培养案例教学探究

摘要:应用型人才是在一定理论规范指导下的从事非学术研究性工作的实际操作者,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以“实战”为依托。案例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与“实战”相近的实习氛围,是一种模拟式的教学实习,对于培养实践能力大有裨益。有效实施案例教学,关键是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地进行实践性知识拓展。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案例教学;高校

目前我国正处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全社会对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对高校的人才培养越来越关注,众多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也都将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作为主要任务,集中精力研究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和培养体系。然而,令很多高校感到头痛的是,人才培养环节中的实践教学基础太过薄弱,尤其是文科类专业,实践教学“走形式”、“摆花架子”的居多,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没有产生促进提高的作用,严重制约了所培养人才的社会适应力。那么,如何缓解这一矛盾?本文认为,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以“实战”为依托,在实践教学资源紧张的情况下,案例教学作为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拟式教学实习,不失为“实战”的重要补充路径。毫无疑问,有效实施案例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大有裨益。同时它对教师的教学能力也要求甚高,没有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恐怕难以驾驭案例教学,因此教师的知识拓展尤为重要。

一、应用型人才及其培养路径

现代社会,人才大体可以分为两大类别:一是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的学术型人才,二是应用客观规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应用型人才[1]。二者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人才类型。当高等教育处于精英化阶段时,培养学术型人才是高校的主要目标,但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社会需求发生变化,原来的目标定位已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于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成为诸多高校的共识。有学者认为,应用型人才主要是在一定的理论规范指导下从事非学术研究性工作[2]。也有人将其定义为从事利用科学原理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工作的人才[3],最常见的理解是将应用型人才视作实践一线从事具体生产建设活动或是直接服务于生活实践领域的人。尽管人们对应用型人才的认识并未达成一致,但都不否认应用型人才的主要任务是将知识用于实践。应用型人才的核心和立足点在于“应用”,而突出应用无非是要求应用型人才具备一些基本的能力,如实践操作能力、知识运用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这些能力不是理论灌输和机械记忆能够培养的,而是需要“实战”训练。目前高校强化应用的路径不外乎实验、实习、见习以及暑期社会实践等,这些的确是培养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但仅仅依靠这些却是不够的。模式化操作的实验课,学生能得到相应锻炼的机会并不多;暑期社会实践参与人数有限,实习、见习在高校大面积扩招后也面临困境。鉴于这种状况,高校及教师开始千方百计寻找弥补不足的途径,案例教学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下逐渐为众多教师所采用。案例教学,实际上是一种强化应用的教学尝试,即在教学中借助案例为学生提供一个与“实战”相近的情景,让学生置身其中,代入角色思考、分析、解决问题,其优点在于给了学生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和特定的接近真实社会的情景。

二、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案例教学实施条件及制约因素

案例教学是指教师使用案例,以角色扮演、讨论等方式来增进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启发学生思考,并给予学生真实状况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4]。这种教学方法从本质上讲属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虽然在实施过程中时常需要小组讨论或群体讨论,但它并不等同于课堂讨论,而是一种情景模拟式的教学实习,学生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思考、分析并解决问题。案例教学要想达到预期教学目的,教师必须给予学生充分的引导和启发。换言之,有效实施案例教学的前提条件是教师必须具备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教师必须拥有深厚的理论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很强的实践能力。然而,目前大多数教师实践性知识欠缺,在案例教学中往往有心无力,无法有效地对案例进行研判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实际操作上只是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了某些案例讨论,但也仅仅是作为理论讲解的补充和说明,无法达到应有的训练目的和培养效果。针对案例教学,笔者曾做过一个小范围的调查,学生们对案例教学做出这样的概括:案例教学先是学生讨论教师听,然后是教师讲学生听。六成以上的被调查者对案例教学不太满意,认为案例讨论当中教师缺乏启发引导,案例讨论结束后的总结评价过于笼统,没有进行全面深入的点评,不能引起深入思考,收获不大。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教师自身角度看,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因素制约了案例教学的实施效果。一是教师普遍缺乏社会实践的经验,本身也是“实战”的门外汉。很多教师都是从“校门”到“校门”,除了学习期间参与过有限的实习、实践外,没有更多的实践经验,对于实际工作中各环节的运作仅限于书本知识,在全社会“重学术,轻实践”的环境氛围下,教师忙于搞学术研究,发表科研论文,而学校又大多缺乏对教师实践能力的培训,使得广大教师基本上没有深入实际、增加社会实践经验的精力与机会。实践经验不足,对案例做不到深入细致的研判,教师就很难有效地驾驭案例教学,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也就在所难免。二是教师在主观上缺乏拓展实践性知识的动力,相关教学投入不足。通常,要想有效地组织案例教学,教师除了对理论知识要有深入的了解外,还需要经常深入社会进行调研,了解实际工作部门的运作方式,进而设计案例情景并研究编写案例。然而,目前高校教师的日常教学与科研任务十分繁重,各种绩效考核悬在教师头上,使得人人叫苦不迭,根本无暇顾及实践性知识的拓展。而且,即使是一些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教师也缺乏应用案例教学的动力,毕竟案例教学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研究编写案例,而案例不是科研成果,做得再好也抵不上发表一篇学术论文,对于评职称、绩效考核等没有任何帮助,上课质量好坏也与此无关。与其在案例教学上耗费大量的精力,还不如将这些时间用做学术研究和。于是,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少之又少,效果也难尽如人意。

三、有效实施案例教学的对策

案例教学更接近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条重要补充路径,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大有裨益。要想有效地组织案例教学,达到预期教学目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很强的动手能力。基础理论知识可以从书本中学习,这比较容易解决,但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却并非来自书本,必须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这是教师知识素养当中最为薄弱的部分。因此,实施案例教学,促进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拓展更为紧迫。为了促进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拓展,高校以及教师个人都应有所作为,双管齐下,使教师在实践中丰富知识,积累经验,提高驾驭案例教学的能力。从高校方面看,一是要建立教师实践性知识拓展的整体规划,形成长期的教师实践能力培训机制,有计划、有目标、有保障措施地将教师实践能力培养落在实处。二是要设立实践培训基金,用于支付教师实践能力培训、技能培训所需的费用以及实践期间的教师补贴等,形成对教师实践性知识拓展的长效激励机制。三是要建立教师实践能力培训考核奖励制度,对于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认真完成规定的实践培训项目,在产学研合作以及实践能力培训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四是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师实践能力的培训方式,既可以通过挂职锻炼、顶岗实习、协同合作交流等安排教师深入社会实践的第一线,从中获得并积累实践性知识;也可以让教师通过社会调查、学术调研、参与政府或有关部门的管理决策等来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此外,还可以借助指导学生实习或其他社会实践活动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从教师自身看,要实现实践性知识拓展,首先必须加强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彻底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尽管转变教育观念一直就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主基调,广大教师也在为全面树立素质教育的理念而努力,但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观念不可能一夕之间就得以彻底扭转,时至今日,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观念仍有强大的市场,仍左右着很多教师的教学行为,制约着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拓展。只有真正清除了思想上的障碍,拓展实践性知识才能成为每一个教师的自觉行为。其次,必须对社会实践做出系统的总结。要拓展实践性知识,仅是参加社会实践是不够的,还必须善于总结提高,这样才会产生实效。因此,社会实践活动结束后,教师应该做好两件事:一是撰写书面总结和调研报告,梳理参加社会实践的心得体会,总结经验,发现不足;二是提请学校有关部门召开教师座谈会,同事之间相互交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经验和不足,以便为后续的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参考文献:

[1]吴阿林.应用型人才的层次结构及其指标体系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1).

[2]潘懋元,石慧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历史探源[J].江苏高教,2009,(1).

[3]刘维俭,王传金.从人才类型的划分论应用型人才的内涵[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6,(3).

[4]于海云.我国MBA管理教育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

作者:赵丽 袁华 单位:韶关学院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