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优化策略浅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优化策略浅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优化策略浅析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教学不断改革与发展,国家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核心素养的落实能够有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新意识、探究精神,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小学阶段正处于思维形成的黄金时期,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以数学运算、数学抽象、数学建模等为导向,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理念,以及多元化教学模式,有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坚持以学生为课堂主体,营造数学互动性课堂,能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现小学数学高效课堂,使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得到整体性提升。基于此,本文主要对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优化策略进行了探究,以期帮助学生实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优化策略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已全面推进,小学数学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在不断推陈出新,将核心素养真正落实在实处,为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思维品质、道德行为等,注重学生综合发展,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能有所提升,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核心素养具备开放性、稳定性、发展性等优势,能够在这日新月异的动态空间中伴随学生终生发展,为学生提供全面发展的有利保障。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采取现代化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身心发展、实际学情等各方面创设相关教学模式,符合学生实际需求,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和知识视野,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有效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一、核心素养的基本概况

核心素养包含的范围比较广泛,学生的核心素养通常包含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这三大方面,综合体现为人文底蕴、健康生活、科学精神、学会学习、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各个素养之间都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在不同情境中能够充分发挥关键作用。数学学科中影响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存在着多种因素,基本上可以从以下几大方面分析,第一,就是数学学科知识内容,知识是学生精神、德行、智力的发展基础;第二,教学形式在潜移默化下培养学生合作互助的品质,为课堂教学带来和谐、平等、公正的学习氛围,有助于提升学生创新意识;第三,教师自身的言行举止、处事规范、治学态度等,成为学生的榜样。要想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需要对学生加强引导,渗透学科基本知识,具备构建知识结构的能力,深刻领悟学科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需要转变以往传统教学模式,由被动学习的方式转变为主动学习,除了要传授学科基础知识以外,还要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思想意识、创新思维、情感态度、行为品格、道德责任等,有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课堂优化的重要意义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前提是让学生对核心素养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通过数学学科的学习,能够有效掌握多种数学技能,对数学知识有独特的见解,体会数学带来的魅力,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能够使用数学思想,从数学角度去看待问题、解决问题,使所学知识能够得到实际应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应用能力,有效促进小学生今后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由于小学阶段学生年龄尚小,缺少定力和耐力,在课堂上经常会有专注力不集中的现象出现,通常情况下对于小学生来说课堂专注力基本保持在二十分钟左右,如果教师在课堂上采用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容易使学生们感到枯燥乏味,很容易分心走神、注意力不集中。因此,为了能够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应当通过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新颖的教学模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课堂上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够保持学习的热情状态,投入课堂学习之中。另外,这种传统教学方式,还容易让学生形成固化思维,产生一定的局限性,对数学知识的认知、思维仅停留于表面,本身数学知识就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这种被动状态的学习态度,使学生更不愿主动思考、主动探究,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这就需要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积极引导,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一个有心人,学会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动手操作、积极思考、自主探究,在学习中不断摸索,发现数学规律和数学本质,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从多维度、多方面去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三、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优化策略

(一)优化教学,明确目标

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思想观念的影响,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填鸭式”教学模式更倾向于知识的传授,更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用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标准,从而忽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这种传统教育方式导致学生的思维受到局限,在学习过程中不懂得思维的灵活运用和变通,再加上被动性机械式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态度产生明显变化,对数学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越来越低。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目标关系着一堂课程教学质量的高低,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在教学中创设多样化教学方式,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优化和升级,引导学生寻求正确学习数学的方法和技巧。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思维形成的关键时期,以往注重于“教”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反而会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排斥感和厌烦感。因此,在新时期数学课堂中,教师应当转变老旧思想,将“教”转变为“学”,注重学生“学”的方式和方法,坚持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参与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开启多元化教学模式,不仅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可以说,多元化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多元化思维,为学生们呈现出焕然一新的数学课堂,获得真实体验感,从而提升学生数学素养。例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知识点时,为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我在教学中开设“小小建造师”的主题活动,让学生们结合自身想象力和创造力,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具、资料,自己设计一款建筑物,学生之间相互比一比、看一看、说一说谁的建筑物最有创意、最稳定。在设计活动中,通过教师的不断启发,“为什么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都能够平稳摆放,而球体却不可以?”学生们尝试搭建后,总结经验和方法,同时经过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能够认识到正方体与长方体之间的差异性。这样的教学方式,结合目标丰富教学内容,创设多元化教学模式,能够突出学生主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二)创新形式,提升思维

数学是一门具有抽象性、逻辑性、实践性的学科,对学生的思维有一定的要求,需要在学习数学知识过程中,具备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推理能力、举一反三能力等,一个数学知识点能够有多种解题的方式和多种形式的问题,而且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连贯性,知识间一环套着一环,衔接性、严谨性非常强,把握新旧知识间的衔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培养学生数学思维,锻炼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方式,培养学生程序意识,对某一个数学问题让学生能够深入探究,从中感受探究的过程,解开数学谜团。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需要让学生抓住数学的本质特征,帮助学生梳理数学思路和明确数学问题,培养学生挖掘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学习就是一个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个过程,从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递增,帮助学生建立数学知识体系,引导学生站在数学思维的角度去解决,在思考中推理、尝试,从而提高小学生思维能力。通常情况下,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喜欢模仿,课上所学的知识记忆在脑海中,书本上的知识点能够理解,学习是从了解、理解到掌握,一般情况下学生只停留在了解和理解的阶段,掌握也就是实际运用,解决问题,课本中的例题会做,当换一种问法的时候,有很多学生目瞪口呆,这就是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对知识没有完全掌握,即便有的学生学习成绩比较出色,但是难以用数学思维解决生活问题。因此,教师应当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学会转变应用、举一反三,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逻辑分析能力。例如,在学习《100以内数的认识》这一知识点时,这节课程需要让学生们联系生活实际,回顾一下生活中大数的存在,通过说一说、数一数、比一比等数学活动,让学生们切实感受到大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在课上,教师让学生将提前准备好的100根棉棒拿出来,让学生们来数数,当数到第10个数时,将棉棒排成一排,让学生们看看一共可以排成几排,答案当然是10排,那么由此得出10个10就是100。以此类推,一本书的厚度一共有100页,那么10本书有多少页呢?请各个小组的学生进行探讨和思考。在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实例,比如:学校有1000名学生,那么有10个这样的学校,大约有多少名学生呢?这样由浅入深地引导,让学生们不断钻研,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三)知识迁移,实践探究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创设不同的教学模式,引入一些生活化元素,能够让学生感到熟悉、亲切,增加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和灵活性,让学生们能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好数学能够解决生活中很多实际问题,这样让学生对数学学习有全新的认识,使数学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活泼,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可以开展实践教学,只有让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才能对数学知识有足够的认识,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带到课堂上解决问题,共同参与交流互动,在实践中验证。在常规化数学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不够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基本上总是经常参与的学生,大部分学生比较被动。在教学中,教师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能够让学生们共同参与进来,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全新的体会,增强学生的感悟力。教师要给足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们敢于表现、大胆猜想,能够把控学生的学习状态,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思考、交流沟通,学生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帮助,调动兴趣发现问题,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及课堂效率。数学学习的目的就是能够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培养学生数学思想,不断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善于分析、推理,构建数学知识体系,加强学生创新能力。例如,在学习《简易方程》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数学思想,通过数学符号、建模思想来对例题进行分析和解答,创设相应的情境模式,引导学生破解题目,感悟数学思想。又如,在学习《分数的乘法与除法》这一知识点时,教师为学生设计数学作业时,可以融入“整数的乘法和除法”和“小数的乘法和除法”相关的例题,让学生们能够意识到知识间内在的联系,巩固旧知识,掌握新知识,每一个知识点环环相扣,通过对比来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四、结语综上所述,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不断进行创新和升级加工,优化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将核心素养落到实处。在教学期间,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确定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创新形式,开展实践性课堂,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知识探究的能力,在知识迁移应用导向下探究数学思想,以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及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高蕾.优化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强化学科核心素养[J].小学生(下旬刊),2022(02):87-88.

[2]曾美英.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思想方法的课堂教学途径[J].新课程导学,2022(04):43-44.

[3]余开英.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J].天津教育,2022(04):183-185.

[4]杨知喜.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优化路径[J].小学生(下旬刊),2022(01):107-108.

[5]张文红.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优化策略[J].学周刊,2022(03):57-58.

作者:陈丽铭 单位:福建省漳州市长泰区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