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小提琴集体课教学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小提琴集体课教学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小提琴集体课教学研究

摘要:小提琴集体教学课是艺术教育的一部分,它是一种活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具有一套比较完善的教育理论指导。高师小提琴集体课教学模式的构建,拟从小提琴集体课教学模式形成、小提琴集体课教学的分析、小提琴集体课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发展构建几个方面对小提琴集体教学课进行探究,以期达到对其模式的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关键词:高师;小提琴;集体课;教学模式;利弊分析;可行性发展

一、小提琴集体课教学模式的形成

21世纪,我国高师院校音乐教育发展趋势可以归纳为大众化、多元化、综合化3个趋势。音乐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趋势可以使音乐教育成为一种普及教育,为国家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起到不可忽略的助推作用。音乐教育多元化是在反对社会进化论、种族隔离政策以及打破“欧洲中心论”的社会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其目的是通过音乐教育使学生认识并认可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从而能在多元文化的社会中懂得音乐、欣赏音乐。综合音乐素质教育是指学科综合性的音乐教育,是通过构成音乐的共同性因素进行音乐教育的一种总体的、综合性的教学方法,用以弥补单一割裂式的学科内容教授形式带来的跳跃的、不连贯的、甚至破散的知识结构。随着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器乐集体课教学模式在众多高师院校得到了推广与研究,这其中便有占众多人数的小提琴集体课。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管弦乐队的建立,由于社会对于面向本科生就业水平的提高,小提琴作为弦乐家族的重要成员,成为高等师范院校专业学生越来越需要普及和掌握的一门乐器。由于教学老师数量远不及学生群体数量,因此,一对一的教学模式也就越来越难以实现,而集体课教学的模式正好弥补了个别教学的不足之处,所以小提琴集体课教学的模式也就应运而生了。

二、小提琴集体课教学的分析

(一)教学现状

在开展集体课教学之前必须明确教学理念,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对于管弦乐器的掌握是整个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是提高学生整体水平以适应当代高水平教学人才的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音乐理论和钢琴基础,但是对于弦乐器的了解基本为空白。在教学理念上以普及和了解、培养兴趣、培养一定的管弦乐音乐鉴赏能力为主,同时,专业化、多元化为发展目标。很多教师对教学理念也是非常模糊,没有与个别课区分开,使得很多学生对小提琴的学习失去了兴趣,对于交响乐的鉴赏能力方面并没有明显的变化,甚至越来越厌倦音乐。尽管小提琴集体课也是专业课,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小提琴本身基本功训练及技术难度和进度,而忽略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过分强调姿势要领,使得很多学生在学习小提琴的前期过程中,只看到了学习的枯燥,并没有感受到其中的乐趣以及对音乐美感的欣赏,长期下去,很多学生便对小提琴音乐失去了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会以个别课的要求来要求学生,认为必须对学生严格要求才能让学生更快的去学会,但效果往往适得其反,虽然都是大学生,但在初学时的心态其实和儿童别无两样,以合适的教育方法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才是最为正确的[1,2]。

(二)教学导向

根据高等师范院校教学大纲的规定,以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发挥重要作用。1.审美与实践性。大纲对于课程的设置进行了指向性的要求,高师音乐专业课程也是包含在其中,小提琴集体课程的教育教学是审美与实践性相结合的一个过程,符合了教学大纲目标的内在要求。2.人文性。作为音乐课程教学性质中的第一个,并且强调音乐课程的价值在于:为学生提供审美体验,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开发创造性发展潜能,提升创造力;在集体课教学过程中学生能接触到中外名曲,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也增进对世界音乐文化丰富性和多样性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学生在合作中产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也促进了人际交往、情感沟通及和谐社会的建构,整个音乐教学过程即艺术实践过程。集体课本身既是艺术实践的一种表现方式,同时集体课教学也是高师音乐专业课程教学的创新,其优点不言而喻,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综合了学生的专业,提高了相互的协作能力,弥补了各专业学生在学习音乐时表现力的欠缺,弘扬发展了素质教育,给与学生更多创造音乐的空间,促进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小提琴集体课教学发展研究是符合新时期高等音乐教育的要求,将会给高师音乐教育教学的发展与创新带来更多的可能性,是高师音乐教育教学拓展提高的关键途径。

(三)授课方式

在高师小提琴集体教学实践中,主要有3种小提琴集体授课方式:1.日本铃木镇一所创的“铃木教学法”被公认为世界著名的音乐教学法。铃木教学法(Suzukimethod),又称铃木运动,是由日本小提琴家铃木镇一在20世纪中开发与推广的音乐教学法及教育哲学。这种教学法主要针对初学小提琴的同学,极大地培养了学习小提琴的兴趣。教材共分为8册,在初级水平的教材中,明确了标注的弓法和指法,特别是指法,对于小提琴零基础的同学是有极大帮助的,但是,这样弊端也显而易见,即是对于所标注的指法具有依赖性,如果继续深入的学习下去可能只看指法,而忽略了每个音符,一旦脱离了指法以后,将不能正常演奏每个音符。所以,在使用铃木教学法进行教学的时候,不能一味的按照教材编订的顺序来进行,而是根据教学进度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因材施教,对于教材册数的使用选择以及对于弓指法的重新编排,需要花一些功夫来调整。2.中国台湾小提琴教育家、作曲家黄辅棠教授编写的《黄钟教学法》。以乐弘道、以乐启智、以乐游戏和以乐结缘为教学理念,专用教材一共12册,从程度上来看涵盖了初级、中级以及中高级,这12本教材也囊括了小提琴的基本技术。对于初学者或是高等师范院校的学生来说,如果练习传统的枯燥的练习曲,会让学生感到非常枯燥以失去兴趣。黄钟小提琴教学法教材的编排上考虑到这些问题,以便于更快更容易让学生的兴趣及注意力专注到演奏学习上来。如若在高师小提琴集体课使用这套教材,因为教材册数较多,考虑到学时的关系,所以在选用的时候需要根据学生的真实水平及所面临的问题来教授。3.上海音乐学院徐多沁教授所创立的“渗透教学法”。2002年黄辅棠教授将其著作《小提琴团体课教学研究与实践》中徐多沁教授的教学法部分重新出版。所谓的渗透教学法即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多的通过身体律动,集体所占的列对形,通过肢体动作将音乐渗入到每个学生的身体中,并产生共鸣,最终感受和理解音乐。如果铃木教学法和黄钟教学法是教学演奏的话,徐多沁教授的渗透教学法即是理论支撑了。这本教学法充分地体现了徐多沁教授的教学思想,认为在整个小提琴集体课教学中人作为行为主体,应该是“活”的,通过个体与个体的互动,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提高了教学效率,使教学成为了一个良性循环。以上3种主要小提琴集体教学授课方法,并不是孤立选取的,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兼并吸收,以培养学生对于小提琴的兴趣及掌握基本技能为重。

(四)利弊分析

1.普及教育的优势。集体课教学在老师与学生之间起到了平衡作用。小提琴的集体教学,可以让老师在一节课当中给更多的学生上课,一方面是授课人数的增加,另一方面合理的利用了教师资源,节约了时间。采取个别课教学,限制了学生和老师的双向选择机会,这样就导致了更多热爱小提琴的学生因为失去学习机会而放弃这个乐器的学习,也影响了小提琴艺术的普及,而集体课则可以为更多爱好小提琴的学生提供学习平台[3]。2.教学效率的优势。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具有一定的音乐理论和钢琴基础,但是对于弦乐器的了解基本为空白。在这样的前提下,让同样水平的学生在一起学习比较省时省力。对于课程的讲解,原理有如上文化课一般,让学生在一起去学习、讨论和实践。同时,由于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在经过一段时间后,水平也会有所不同,教师可以把这些问题及优缺点进行集中解决讨论,此种上课形式更易培养学生的兴趣并形成一种相互竞争的良性循环。通过相互学习,讨论,帮助,使得学生学会自我判断和要求,也会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进度[4]。3.精细化的缺失。小提琴演奏是一门非常复杂的学科,每个学生的每一个动作都是不同的,所以需要教师对于每一个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指导和训练。尽管集体课教学也可以因材施教,但在很大程度上也限制了它的灵活性。在集体课教学过程中,由于人数多,通常又是同时演奏,教师往往不能及时发现每个学生的演奏问题,总课时虽然是较为正常,但分配到每个学生的个别时间比较短,教师对于各个同学所出现的问题很难达到精细化的纠正和调整。4.教学程度的局限性。由于集体课教学在精细化方面是比较难做到的,因此学生要想通过集体课教学来达到一定的程度是有些困难的。小提琴集体课教学的初期目标是让学生达到普及的水平,但不代表仅仅是停留在基础水平,如何从普及教育往专业化纵深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

三、小提琴集体课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发展构建

从目前教学的情况来看,小提琴集体课教学的模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一种放松、平和的氛围,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开发了智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不甘落后、良性竞争的特点,增强了学生在演奏过程中互相协作的能力[5]。但是小提琴集体课教学还有许多环节是需要各方共同努力的。较为可行性的发展途径为:

(一)第一层划分———根据学生的专业来划分

每个学生在经过艺考入学时大致可以划分为声乐、器乐和键盘三大类的专业主项。正常情况下,器乐与键盘专业的学生上手能力明显好于声乐专业的学生,所以在教材以及进度的把握上,要划分开。

(二)第二层划分———根据学生在学习中的程度划分

经过约10个课时的教学,学生的程度差距相对明显,对于专业培养的方向进行再划分。经过约10个课时之后,每个学生的进度基本已经拉开,其培养方向也可以进一步地明确。

(三)第三层划分———演奏型和鉴赏型的划分

在约10个课时之后,学生的小提琴专业培养方向可以暂时确定下来,上手能力较强的一部分学生可以进行专业的纵深教学,以期在小提琴演奏上达到一定的水平,以弥补小提琴集体课在精细化上的缺失;而另一部分学生演奏及上手能力较弱,在进行小提琴演奏教学的同时,可以辅以小提琴以及管弦乐鉴赏的教学,使其在音乐理论的教学上更胜一筹。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高师小提琴集体课教学是高师小提琴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不同高师院校的情况,提升小提琴集体课教学质量,明确教学目标之后,面对不同的学生群体,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更能符合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王文君.高师小提琴选修课程教学研究[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9,(01):190-192.

〔2〕陈俊生.高等师范院校小提琴教学的形式和方法[J].艺术教育,2004,(04):42-43.

〔3〕梁瑾.小提琴集体课教学的可行性探讨[J].榆林学院学报,2009,(03):111-112.

〔4〕李楠.小提琴集体课教学之我见[J].安徽文学,2009,(01):288.

〔5〕沈彦.关于小提琴集体课教学组织与方法的探讨[J].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1997,(03):71-75.

作者:牛林 单位:安徽师范大学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相关热门标签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