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太极拳教学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太极拳教学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为使太极拳在新时代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分析了1992-2018年间太极拳教学研究的核心学术论文。对太极拳教学研究提出了回归教学、传承技术、结合文化的研究展望。

关键词:太极拳教学研究述评太极拳发展

1研究历程分析

太极拳教学的研究经历了90年代的“起步期”,相对成果较少,基本围绕教学的常规方法进行叙述和迁移。2000至2008年是研究的“发展期”,平均每年论文数量在3篇以上,主要是体育类核心期刊为主。2009至2015年时研究的“瓶颈期”,年平均成果能达到2-3篇,但分布不均匀,比如2010年则没有研究成果,此外这个阶段多数是非体育类核心期刊,论文所探讨的学术问题相对浅薄。2016至今是研究的“停滞期”,前两年均一篇,而2018年没有研究成果。太极拳方面的研究发展蓬勃,按照学科发展历史必然,那么教学是其非常重要的研究板块,反而在近10年的研究却在走下坡路,直至现在的“停滞”状态,原因何在?从之前研究的成果分析,集中在学校教学,反观当今学校太极拳的教学方法,并没有起到显著性的作用,还因为教学方法的问题出现了很多现实困境。另外公众对太极拳的学习还有很多待开发和系统规范的空间。从这两个角度看,太极拳教学并没有较多实质性的成果可以指导实践。由此,太极拳教学方面研究的停滞,和研究成果较难突破上有很大关系。此外,技术与学术的泛融合是阻碍研究的一大瓶颈,“有技术无学术,有学术无技术”成为了教学研究的障碍,对于教学的理论研究如果缺乏了以实践的媒介,则削弱了成果的可参考价值。另外很多学者的视角并不在教学的研究,比如把研究放在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等更宽泛的人文学科背景,这和学术的跨学科发展有较大关系。经过以上两个方面因素的干预,对太极拳教学的研究产生了一定影响。

2研究进展

2.1研究对象:重学校,轻社会

从选题上为中小学、高职院校、培训院校、普通大学生、体育专业学生为研究热点。其原因在于,学校太极拳学习的内容为竞技套路,有较强的易学性、统一性、可验性等特征,对于研究者而言有可控性及遇见性特点,另外,学校本身是研究者天然的实验与调研场域,对素材获取较为容易。反观社会教学,“一师一法”普遍存在,诸如技术特点、教学方法、受教人群等,无论从任何角度都有较大的随意性,为研究增添了很大难度。然而,社会太极拳教学的研究基本处于空白地,从全民健身、太极拳传承,甚至于通过太极获得更高的精神文化享受等目的,都需要在教学上给予更多的学术关注。尤其当今处在建设体育强国的时代进程中,科学和规范的社会教学方法则显得格外重要。

2.2研究结构:重模式,轻创新

教学方法具有模式化特征,比如,分组训练、分段教学、以赛促练等均适用于诸多学科,太极拳教学的研究也不例外,很多沿袭了这种教学方式。还有以太极拳自身技击实战的趣味、表演展现的满足、健身锻炼的需求等方面为主体的教学引入,这些具有模式化特征的教学研究成果占比较大。如果将这类方法做历时与共时的比较,则在现在教学改革的土壤里缺少了以时代所赋予的创新方式。比如,信息化可以运用视频纠错、作业、互动;社团化教学可以满足课堂课下联动机制;此外太极课堂化,双创等形式多种多样,充分与当代教育新思维、新方法接轨。经历了研究瓶颈走向创新是必然趋势,研究成果中出现了“太极推手能够通过一般武术教师进行普及推广,突出强调了把教师的工作重心由传授职能转向组织职能”。[1]“课程+研究型社团”教学模式”[2]都体现了创新性。

2.3研究视角:重主体,轻客体

从研究所关注的视角上看,用何种教学口诀,教学手段,技术细节理应用什么方式所被掌握,甚至教学如何才能发展得好,亦或是因软件和硬件条件造成的约束,这些都是研究成果集中反映的问题。这类研究注重对主体教师、教练、领导的自我思考,认为应该怎么做,这是“外造的秩序”。较少研究涉足客体方面的学生和学员视角出发,根据受教的客体心理特点而设置与之匹配的教学方式,体现的是“内生的兴趣”。尤其在推广与学生心理特征略有所偏的以柔、以慢为主的运动形式,其困难无以言表。我们在需要以一种外在约束的方式进行教学,但是我们更需要一种激发内在自我约束力的教学方法。也和当今所提倡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相同,更多的从学生角度出发,而不是单方面灌输的教学研究。

3研究展望

3.1回归教学

上面分析得知太极拳教学研究处于停滞期。学校方面,近年来《关于加强课堂教学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指导意见》的实施;教育部长陈宝生提出:“不抓本科教育的高校不是合格的高校,不参与本科教学的教授是不合格的教授,其中提到回归本分。要引导教师热爱教学、倾心教学、研究教学,潜心教书育人”。社会方面,太极拳核心文化传承危机的自醒,教学方式陈旧为部分因素造成的技术变迁,会练不会教的盲目而产生的缺憾等,充分体现了对教学回归是必然趋势。学术界需要有技术与有热情的学者把视角转移至教学研究方面,甚至把教学作为一项热点问题来研究,推行长效研究保障机制,避免之前学术成果的泛化、浅化特征,充分发挥教学的基础性作用。

3.2传承技术

随着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以及教育部《关于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的通知》,目前太极拳正在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表面上太极拳学校与社会发展蒸蒸日上,势头强劲,但是面临核心文化,既是以技击为本质的太极拳技术体系的弱化。对于教学的研究以上分析多数集中在高校的竞技太极拳板块。另外,民间传统的教拳方法已经很难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其民间总结为缺乏匠心、刻苦精神等等,但我们反观传统太极拳,教学方式何尝不是影响技术传承的重要因素呢?我们不得而知,太极拳最核心的技术已经成为一项“冷门绝学”,它是关于太极拳长远发展的基石。因而,对于太极拳教学的研究,是要把传统带入学校,还要让学者走向民间传承人的田野。

3.3结合文化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的太极哲学在身体运动中的表现形式,举足落步间即包含了技术的学理规范,又蕴含着深层的哲理思想,是一种平衡之道,正如太极拳理论家陈鑫言:“拳虽小技,皆本太极正理”,其技术本质上,丰富的人文和教化功能四百年经久不衰。在当今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一方面要注重对自身技术教学的研究,借鉴跨学科理论指导技术教学,比如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中医学、力学等学科知识,从研究成果看也有一些与音乐、医学等结合的教学方法,但研究待进一步深化实施。另外充分利用太极拳中的教化功能,将一项小的身体技能发挥至育人这一更广阔的领域。比如,“课堂太极”,在促进学生认识其他学科知识时,把太极拳融入到相关课堂中,用有形的实践去感知无形文化内涵。这也正是太极拳是体育,却超越体育的实质。

参考文献:

[1]田金龙,杨建营.太极推手课堂教学模式新探[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8):81.

[2]李娜,褚亚旭.高校“课程+研究型社团”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以太极拳课程为例[J].体育文化导刊,2013(7):140-144.

作者:朱超 单位:成都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