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我国高校启动本科学历小学教师培养进程。小学教育专业作为我国高校本科教育体系中的新兴专业,其相关研究已在学界逐渐展开;课程设置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学者们关注的核心课题。全面回顾2001—2021年间我国学界对高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成果,可为日后该领域研究的深入与拓展提供有益借鉴。研究发现: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已得到广泛关注;通识类课程结构体系亟待完善;基于不同视角的课程设置研究极为匮乏。
关键词: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课程设置
引言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民文化知识需求的日益提高,由中等师范院校培养的小学师资已无法满足我国基础教育队伍建设的发展需要。1998年,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正式启动“面向21世纪培养专、本科学历小学教师专业建设”项目。2011年10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改革建设的意见》中提到:“小学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要引导未来教师理解小学生成长的特点与差异,学会创设富有支持性和挑战性的学习环境,满足他们的表现欲和求知欲。”[1]随后,教育部于2017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中明确指出:“课程设置应符合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要求,能够支撑毕业要求达成”[2]。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建设至今已历时20余年,关于课程设置的相关研究从未淡出学者们的视线。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高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以下小学教育专业均特指本科)课程设置研究趋势、培养目标、结构与内容、国内外比较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以期优化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
1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趋势
国内对于小学教育专业的研究尚处于边探索边研究的阶段,关于课程设置的研究尤为引起学者们的重视。本文采用文献计量法、科学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以及内容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小学教育”和“课程设置”为检索主题,利用CiteSpace软件对中国知网收录的2001—2021年间关于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研究中的相关成果进行了可视化计量分析,具体分析结果如下。1.1年度发文量从图1来看,总体来说2001—2021年间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的文献量处于上升趋势。其中2001—2007这7年时间里研究文献量较少,仅有19篇;随着开设小学教育专业的本科院校逐渐增多以及《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颁布实施,2008—2018这11年间较2008年之前文献量呈逐年增加态势,共97篇,为该领域的稳定发展阶段;而2019年至今的总体文献数量较前几年有所下降,预计今后的发文量将会呈波动发展趋势。1.2关键词共现分析通过对关键词进行分析,可以解释一段时间内某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通过梳理该领域文献,发现关键词163个,形成259条连线。文献的高频关键词共现图谱如图2所示。图2中关键词出现的频次由文字大小表示,不同节点间的连线代表不同时间内文献之间建立的联系,关键词对文献的概括强度由连线的粗细表示。从图谱来看“课程设置”为最大节点,随后是“小学教育专业”与“小学教育”等相近关键词。一个节点的节点度越大代表该节点在网络中越重要,度中心性指标意味着节点的重要性,从表1来看,“小学教育专业”“小学教育”“课程设置”名次靠前,与其他热点关键词之间的强度很大,可见相关研究围绕这些关键词展开。从CiteSpace中统计的时间跨度来看,“小学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课程设置”出现时间较早,由此揭示了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进程,而最近出现的“小学全科教师”“卓越教师”“教师资格证考试”等关键词,预计将成为未来研究新的热点。
2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
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培养目标是设置课程的根本依据,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一定的课程作为支撑和保障。申仁洪等[3]认为,培养目标体系由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两部分组成,其中,培养目标的具体表述为:“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素养的小学语文、数学、英语或其他有关综合课程的专门教师”。王昌善从方法论的角度对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界定。他认为,为了解决在职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缺乏的问题,我国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核心应为造就研究型小学教师。吴振利从“应然”的意义上探讨了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他认为,在知能方面应培养小学教育专业学生为学有专长的通才专家;在德行方面应是道德高尚、富有爱心的;在情意方面应是乐观向上、温敏坚毅的。李跃雪等[4]对国内233所高校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小学教育专业基本指向小学教育专门人才的培养,在规格要求方面强调一专多能、体现时代特色,在教师素养方面坚持德才兼备、注重创新实践。此外,多数学者认为当前我国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培养目标定位过高。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应由以小学教师教育自身为核心转变为以保障基础教育质量和促进基础教育发展为宗旨。综上所述,学者们对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均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大部分学者认为当前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十分繁杂,不仅要求培养出的学生具备优秀的教育教学能力,还要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长此以往给专业的课程设置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3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结构与内容研究
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结构与内容的研究不仅能够深化学者对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还能够清楚地看到课程体系的建构对实现优秀师资队伍培养需求的重要性。刘媛媛在新课改背景下对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进行研究,她认为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小学教育专业所开设的课程中,必修课比重明显高于选修课,不利于本科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薛娜以本专科院校小学教育专业为研究对象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小学教育专业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不合理,过于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法律基础等方面的政治类工具性课程而忽视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通识课程,弱化了学生学习文化基础知识的能力,学生知识面受限。韩翠萍等人认为从课程设置的内容上看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缺少经过长期学习而积累起来的学科知识、实践课程安排靠后,实习时间安排在毕业前夕,这样既不利于学生成长还阻碍了小学教育专业的发展。吕卫平等[5]以三所师范大学为例进行研究,他们认为三所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内容上存在着通识类课程单一的问题,具体表现为通识必修课多和选修课少,并且在通识必修课中主要是教育部规定的一些课程。张庭辉以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小学教育专业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他指出课程设置以分科为主,难以实现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影响课程实施的效果,与当前小学教师培养要求存在一定的距离。此外,罗燕冰、林叶舒、陈丹丹、韩唱唱等学者也分别探讨了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结构与内容的现状,他们认为,通识类课程与学科类课程的关联性还需进一步提高;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不易体现自己的专业性与职业性。综合已有研究成果可知,学者们通过大量的研究,客观真实地向我们总结了当前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结构与内容的现状,多数学者认为通识课程体系还需进一步整合、实习时间安排有待完善。
4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比较的研究
我国高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一个较为引人关注的现象是“千校千面”,即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不同学校间存在差异。我国学者就国内高校和中外高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进行深入探讨与研究,以期促进我国优秀小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发展。
4.1国内高校课程设置比较的研究
从已有研究成果来看,学者们对国内不同高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进行比较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成就。马玲和邹木荣通过对上海师范大学等四所师范高校小学教育专业进行比较研究发现:目前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课程体系大致相似,但学分占比各校不一的问题。针对这一现象,他们认为在构建课程体系过程中应调整课程学分占比,从而使培养的小学教师能够具备深厚的文化基础知识。吕卫平和宋佳以首都师范大学等三所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为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仍存在课程占比不均衡、课程内容缺融合等问题,他们认为,高等师范院校应协调小课程占比和统整课程内容。邓凯鑫等[6]在卓越教师背景下对东北师范大学等三所高校综合培养模式下的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对比研究,并提出三点建议:培养目标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丰富专业核心课程的种类;加大外语课程学分的占比。孙湘迪等人以北京师范大学等三所高校小学教育专业为例,探讨分科培养模式下的专业课程设置。他们认为,分科培养模式下的小学教育专业应丰富专业基础课程的构建、提高语文教学素养、培养数学理性思维。此外,顾国兵等人也对国内不同高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由于人们对小学教师知识片面性的认识,导致课程的教育功能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由上可知,学者们通过对比分析国内不同高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进而提出相应建议。多数学者认为国内高校可通过调整课程学分占比、丰富基础课程构建、重视小学教师知识等方式来满足基础教育对小学教师的需求和社会改革发展的需要。
4.2中外高校课程设置比较的研究
小学教育专业纳入我国高等院校开设专业体系的时间不长,其课程设置还不够完善,教学实效性有待提高。因此,学者们就中外高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进行深入探讨与研究,以期为我国优秀小学师资队伍建设发展提供借鉴。刘德华等[7]以美国三所高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为对象进行研究,他们认为我国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门类繁多,分散了师生的注意力。针对这一问题,可以借鉴美国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合理的课程体系结构克服了课程门类繁多的杂乱感,使得学生能够集中精力学好一些核心课程,也同时减轻了教务和学籍管理负担。兰惠敏通过对中美小学教师培养的课程方案进行研究发现:我国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学科教育类课程占比高于美国高校;美国高校通识类课程涉及领域范围较广而我国高校则大同小异;美国高校教育实践课程时间安排远高于我国高校。王嘉毅等[8]在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对英国、美国、新加坡等高校的小学教育专业从课程理论视域、文化学视域与心理学视域进行分析并从中获得启示:只有对课程结构及课程内容的不断改革,才能使小学准教师进行自我建构和完善,成为主动成长的“反思性实践型”教师。此外,孔亚峰、李玉峰、恽佩红、陈丹丹等学者对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高校的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进行研究,他们倡导课程设置应体现专业取向,在课程设置观念方面兼顾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与师范生后续发展的要求。综合以上分析,学者们通过探索研究,客观真实地向我们论述了中外高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并提出相应建议,他们认为合理的课程体系是促进我国高校小学教育专业与基础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
5研究结论与展望
纵观21年间关于高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我国学者已在该领域取得了一些成果。总体来看,学者们认为课程设置是培养专业化小学教师的关键所在。尽管学者对课程设置的观念、培养目标、结构与内容等方面的研究存在着不同观点,但这也将成为小学教育专业可持续化发展的动力。通过分析国内不同高校与不同国家的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建设性策略,为培养高质量小学教师奠定基础。然而,研究中尚有部分问题亟待探讨:多数学者仅从单一视角对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方案进行分析,但影响专业课程设置的视角是多元的,如核心素养视角、全科型教师视角、新课改视角、卓越教师视角等。综上所述,关于高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还有待进一步的拓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A/OL].(2011-10-08)[2022-01-03].
[2]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A/OL].(2017-11-06)[2022-01-03].
[3]申仁洪,黄甫全.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培养目标体系的建构[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1):9-15,24.
[4]李跃雪,李宁.专业认证背景下小学教育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优化思路:基于233所高校小学教育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分析[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1,40(1):143-148.
[5]吕卫平,宋佳.小学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问题及对策:以三所师范大学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7(9):39-41.
[6]邓凯鑫,王薪博,齐聪,等.卓越教师培养背景下小学教育专业综合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研究[J].内江科技,2019,40(3):113-114.
[7]刘德华,欧阳荣华.美国高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特点与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06(11):89-92.
[8]王嘉毅,曹红丽.国际视野下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20,40(1):136-143.
作者:秦金鑫 崔莲美 齐聪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