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中国文化英语理想化认知教学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中国文化英语理想化认知教学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中国文化英语理想化认知教学研究

摘要:近年来,“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引起了外语教师和外语教学研究者的普遍关注。很多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拟从理想化认知模型这一认知语言学理论的角度出发,探讨中国文化引入英语教学的意义。

关键词:理想化认知模型;中国文化;英语教学;中国文化失语

近年来,随着跨文化交际学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深入影响,大学英语教学越来越重视目的语文化渗透对语言学习的积极影响。而在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中,人们一直强调母语在英语学习中的负迁移作用,却忽视了母语及母语文化在英语学习者有效建构目的语和目的语文化中的作用。因此,大学英语教师一直强调英语学习中的英语思维,同时,除了大学英语听、说、读、写课以外,一般都会开设英美文化类的选修课。这导致了很多英语语言水平较高的中国学生表现出对中国文化了解的匮乏,从而无法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从丛(2000)指出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述作为跨文化交际主体意识的对等一方被我国外语界所长期忽视,形成所谓“中国文化失语症”。认为应将英语表述的中国文化作为文化交际的主体意识贯穿到英语教学中,成为我国各层次英语教学工作者的共同责任。“中国文化失语症”这一概念提出后引起了大学英语一线教师和研究人员的兴趣。张为民和朱红梅(2002)以清华大学非英语专业的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使用访谈和测试的方法,就大学英语教学中有关中国文化英语表达的教学情况进行了一项调查。山东师范大学的宋伊雯和肖龙福(2009)对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非英语专业学生以及大学英语教师的中国文化知识掌握情况、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述能力,及调查对象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广泛存在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态度和对改进这一状况的期望等进行调查。已有研究表明“中国文化失语症”背后是我国英语教学中本国文化意识和表述的缺失。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中理想化认知模型(ICM)理论出发探讨中国文化引入英语教学的意义。

一、理想化认知模型(ICM)

Lakoff于1982年和1987年提出了理想化认知模型(IdealizedCognitiveModel,简称ICM)这一概念,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解释了范畴化、概念结构和语义范畴。ICM可以被看作是具有特定文化背景的人对某个领域中的知识和经验做出的统一的、抽象的、理想化的概括和解释,这是一种整合的、复杂的完形结构(acomplexstructuredwhole,agestalt),是具有格式塔特性的,建立在很多认知模型(CM)基础之上的复杂认知模型(Lakoff,1987:68)。一个ICM可视为由若干CM组成的集合,即原型或概括性图式。按照理想化程度、普遍性和代表性可将认知世界的知识分为ICM和背景知识。可被接受的认知世界也是能够建立统一关系的认知世界,生成和进一步理解意义的必要条件即在于此。多重因素决定了ICM和背景知识之间的区别,然而被一个社团较普遍接受的背景知识也可能成为ICM,因此两者存在互动性。因此,语言交际必须从认知角度进行动态性分析。由于ICM是“理想化的”,在实际的认知过程中不一定能与客观事实相吻合,会以不同程度来适应现实世界。某一语义的原型效应正是来自相关ICM与真实世界之间的差异,用这一理论来解释语义是一个十分有效的手段。语义通过ICM来解释,而ICM与客观世界之间的适应程度不同,这解释了各种多变、模糊、不确定的语义。因此ICM更为全面灵活,更具解释力,充分考虑了人在认识客观世界中的主动性。

二、ICM的特性

(一)ICM的体验性

认知语言学认为ICM具有体验性。人类在对外界体验和感知的基础上,通过主客体互动和认知推理形成了ICM。对现实世界的感知和体验决定了人们对意义的建构,因此必须从体验和认知的角度来分析意义。

(二)ICM的完形性

ICM具有完形性,它是由各组成部分构成的一个整体的完形结构。ICM还具有开放性,可随着人类认识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并从背景知识中选择出典型模式。具有共性的、常见的、突显的背景知识就可能在某社团中形成相对固定的CM,若干CM形成ICM,内化于人们的意识中,成为人们对事体的认识方式,并进一步稳定、内化。背景知识主要来自人们对世界的体验,即使间接习得,也可在直接体验实践中找到根源,或是在此基础上通过认知能力推断得出。

(三)ICM的关联性

ICM具有关联性,不仅各个CM之间具有关联性,而且一个CM内各成分也具有关联性,不具关联性的成分不会存在于同一个CM或ICM中,但是,人们也可能通过认知能力在不同的事体之间建立关联。

三、ICM理论对于中国文化英语教学的意义

(一)构建以中国文化为根本的心智世界

人们通常是将一个事物与已知的原型样本相比较,发现两者之间的异同来识别事物,在这一过程中就会将一个事物看作好像是另一个事物,此时,真实世界(theRealWorld)与人类通过感知建立起来的认知世界(theCognitiveWorld)或叫做心智世界(thementalWorld)不一定完全相同(王寅,2007:219)。现象学大师胡塞尔和他的学生海德格尔都曾认为意义应该是背景知识和信息的结合。Garfinkel(1967)认为日常谈话必须依赖无穷无尽的、未经言明的背景知识。Brown&Yule(1983)也强调了语言使用者所掌握的背景知识对生成和理解语篇连贯性的重要性。我们都有这样的常识,当我们看某一物体时,是不能看到其背面的,但通常能运用背景知识就很有把握地猜出背面的有关情况,即心理学中的缺省值(DefaultValue)。这种情况同样适用于语言。因为语言交际常常传递了比其字面意义要多得多的信息,同时这也为接受方在语篇理解过程中主动建构认知世界模型,寻得各种连贯线索提供了广阔空间。

(二)改变学生的认知方式

“事件域”通常是人们体验和认识世界的单位,是储存于大脑之中的知识块,这完全符合人们一般性的认知规律。在对许多具体事件体验和认识的基础上,人们逐步概括出事件的抽象概念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语言表达。ICM和体验哲学强调,概念、范畴、心智并非单纯来自客观世界,也并非来源于大脑中的语言机制(languagedevice),而是源语体验。语言知识并非只是对世界的反映,更是身体对世界体验的结果。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引入是通过不同的方式体验中国文化从而通过英语这一媒介建构不同于已有认知世界的中国文化认知模式。此外,我们的认知方式是隐喻性的,隐喻使我们的认知方式,甚至可以说是生存方式。而隐喻具有普遍性,存在于我们的生活、语言、思维和哲学中,是一种普遍语言,是人类的普遍特征。中国文化的引入通过不同的隐喻范式来构建ICM,提高英语学习者隐喻能力,从而促进认知方式的转变,促进更好的语言学习。

(三)传播中国文化

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情境中的不同部分的关注程度差异,会导致不同的范畴化方式,因而获得了不同的意义。唯物论认为我们的概念和意识来自客观世界和人与自然的互动实践。基于这一观点,人们通过体验逐步理解了现实世界中的各种关联,通过自身的认知处理掌握其规律,形成了许多认知模型,进而形成ICM。人们正是基于这种认识规律才认识到意义之间关联性。在现实世界和认知世界中毫不相关的东西置于同一个语境中,缺乏必要的经验基础和逻辑推理依据,就形不成关照性,难以看出命题发展的索引性。语码信息的接收者在构建意义的构建意义的过程中必须激活相关知识,不断根据语境作出推理和解释。

综上所述,ICM作为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理论可以作为中国文化引入英语教学的重要理论支撑,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尤其是在中国文化引入英语教学尚处于起步阶段的时候,ICM及相关理论可以进一步指导具体教学模式的构建。

参考文献:

[1]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19.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张为民,朱红梅.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J].清华大学学报,2002(增1):34-40.

[4]宋伊雯,肖龙福.大学英语教学“中国文化失语”现状调查[J].中国外语,2009(6):88-92.

[5]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6]Lakoff,G.Women,Fire,andDangerousThings:WhatCategoriesRevealabouttheMind[M].Chicago: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7.

作者:贲雪 高延宏 单位:哈尔滨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