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音乐本位原则在音乐教学重要性浅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音乐本位原则在音乐教学重要性浅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音乐本位原则在音乐教学重要性浅析

摘要:随着国家对美育的重视,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也逐渐提高。为符合美育培养人审美能力的要求,新的教学理念、方法手段不断运用在音乐课堂中,丰富了音乐教学。与此同时,也出现音乐课堂华而不实、缺乏音乐性的现象。音乐本位原则对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学生的音乐素质培养以及学科自身价值的凸显都尤为重要。因此,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注重音乐性,避免形式化倾向,为学生终身学习音乐奠定坚实的音乐素养基础。

关键词:音乐本位原则;中小学;音乐教学

音乐本位原则是指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以音乐本体为出发点,突出音乐学科自身特点,并自始至终将音乐置于音乐教育的本来位置或其职能位置①。该原则强调了音乐性在音乐课堂中的主线作用,是针对音乐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非音乐性现象和问题而提出的,它指导着音乐教师以音乐本身的规律与特点以及价值来展开和实施音乐教学,因此,音乐本位原则是音乐教学原则中的主导性教学原则。

一、音乐教学脱离音乐本位的主要现象

(一)感性体验重于理性认知

新课标指出音乐教学要始终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诚然,音乐与人的情感息息相关,音乐欣赏中的情感体验亦是不可或缺的。但随着新课标理念在音乐课堂的不断深入,我们也发现存在大量关于理念的浅显认知所导致的教学行为。例如无论是在唱歌课还是欣赏课,教师都会针对作品的感性体验、情绪等问题让学生做出思考,学生凭着自己的主观印象回答或悲伤或欢乐或优雅,而后对于作品的其他解析一笔带过。但对产生这种情绪的原因探究却少之又少,未能深入,造成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学生仅仅知道作品是快乐的亦或是悲伤的,却忽略了音乐要素在塑造音乐情绪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甚至忽视了音乐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这样的音乐教育是浮于表面的,无法真正发展和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对音乐作品的感性体验固然重要,但诚如马克思所认为的那样,认识活动是从认识的对象客体为起点,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认知最终向实践的道路前进,我们的音乐教学也理应遵循认识活动的发展规律。

(二)教学形式大于教学内容

此处教学形式主要指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师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统称。新课标要求音乐教师要用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热情。于是,体态律动、唱游、歌伴舞、乐器展示等多种教学方式以及电声类媒体、光学投影媒体、影视类媒体、计算机类媒体等各种各样的教学手段都出现在音乐课堂之中。更有甚者,为了使课堂欢乐气氛,不顾音乐学科自身特点与规律,滥用多媒体教学。这些做法虽然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教学容量也得到了扩充,却未能让学生学到太多与音乐本身相关的内容,课程结束时令人眼花缭乱,教师真正要教什么、学生要学到什么、教学重点在哪里皆不知所云。音乐教学形式大于内容,这样的音乐教学激发出来的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并不能持久,它只是让学生在所谓的“快乐课堂”的表象中茫然、荒废。

(三)学科综合盖过音乐特质

对学科综合概念以及音乐教学的协同融合原则的片面化解读也是造成音乐教学脱离音乐本体的主要原因。音乐课中的学科综合是在突出音乐特点的前提下,对各学科知识的巧妙嫁接和适当迁移,并非是为了单纯的综合而生拼硬凑,也不是流于形式的各科知识大杂烩。而某些音乐教师未能考虑到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在音乐课上用过多篇幅讲政治、讲美术、讲文学,这种轻重倒置的教学行为使得音乐教育教学浮泛无根。协同融合原则的确包含了音乐学科与其他非艺术性学科、姊妹学科,甚至是音乐内部各要素的融合,但这种融合一定是在不影响音乐主线教学前提下的融合。以贯彻音乐本位原则为前提条件下的学科综合也应当通过具像化的音乐要素为媒介,构建音乐与其他姊妹学科以及非艺术类学科的联系。

二、音乐本位原则在中小学音乐教学重要性

(一)学生音乐素养的可持续发展

从学生角度来看,音乐本位是形成学生音乐素养并获得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音乐课堂如果不对音乐素养聚焦,那么学生只是一个唱歌弹琴的机器。这里,笔者将音乐素养分为音乐感悟能力、音乐审美能力和音乐创造能力,无论哪一种能力的培养,都需要音乐教学以音乐本体为基础。以唱歌课为例,随着学习程度的加深,学生所接触到的歌曲难度也会上升,没有音乐素养做根基的教唱只会让学生学习更加吃力。且由于对音乐作品节奏、旋律等特点把握不到位就难以领会音乐的内涵,也不知从何种方向对音乐的美进行审视,更不用说对音乐进行二次创造了。长此以往,将会造成音乐表现力和音乐素养的脱节,学生兴趣日渐被消磨,也不利于音乐素养的可持续发展。

(二)教师学习者角色的回归

教学是一种师生参与共同完成教学目标的双边活动,陶行知的“有教先学”思想也说明育人者必先育己。因而音乐教师也需要终身学习,体现在音乐教学上首先就是要学习、研究、分解音乐教材内容,具体到某一课就是要对音乐作品进行由表及里的分析。试想,教师对音乐作品的理解都浮于表面,如何能给予学生直击内心的音乐体验。教师都不能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去演绎好音乐作品,如何能让学生最直观感受音乐魅力。所以,音乐本位的回归也是音乐教师学习者角色的回归。音乐教师的范唱、范奏不能完全被诸如现代教学媒体的教辅手段所替代,把听音频、看视频完全当作一堂音乐课,那任何科目的老师都能做到,这样就丧失了音乐教师区别于其他教师的独特价值。正所谓用进废退,教师的亲身演示也是对自身技能的保持和提高。

(三)音乐学科本体性价值的体现

从音乐自身来看,音乐课必然有其固有价值所在,这种固有价值即是音乐学科的本体性价值。在音乐教学中忽视音乐本体价值的音乐体验会变得毫无根据,要通过音乐课堂体现音乐的这种本体性价值,首先就是要遵循音乐教学本位原则。音乐本体多是指音调、音值、音强、音色这四种音乐基本要素与节奏、旋律、和声、曲式等形式要素,还可延伸至音乐作品的题材、体裁、风格、流派等领域。一首音乐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审美都是需要以多种音乐要素为媒介得以表现,而这些音乐要素则寓于音乐本体中。换言之,音乐本体可指音乐基础知识,以音乐基础知识为主线,辅以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恰到好处的知识迁移去教学,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可持续音乐素养能力,主线是纲,纲举目张,主线是本,本固枝荣。

三、贯彻音乐本位原则的方法

(一)明确教学目标:感性审美与理性认知并重

音乐课的教学目标设计既要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态度、审美能力,让学生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又要由培养审美回归到支撑着“美”的理性认知。由感性体验渗透到理性,由审美进而走向认知生成,最终实现音乐本位的贯彻。而要把握好二者的关系,就要注重转化,可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审美感觉朝向认知的转化。对于一首音乐作品的学习,教师的确可从学生感性的直观感受入手,从听觉上初步体会音乐的情绪和美感。音乐美是抽象概念,它应该转为某种具像化的存在。教师让学生感受音乐美时应引导他们有方向的感受,感受音乐的旋律美、节奏美、结构美、内涵美等审美性特征,而不是漫无目的的盲听。在此基础上,再带领学生挖掘各要素美背后的音乐本体,即关于作品美的原因、构成作品美的要素等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必然涉及对音乐自身的深度认识。如此一来,就实现了由审美到认知的转化。其次,音乐活动朝向认知的转化。音乐课中有效的音乐活动能够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在设计唱游、体态律动等活动时必须带有目的性,并注意契合音乐自身,不可为了“活动”而“活动”。音乐活动不仅要能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更为重要的是体现音乐特点,使学生在动手动脑、载歌载舞中体会音乐自身的特点与内容,形成对相关音乐作品的认知,最终促进学生综合音乐素养的发展。例如教师在用体态律动训练学生对某一节奏型的认识时,设计动作要注重契合该节奏型的特点,当学生通过律动熟练掌握某节奏型后,教师应引导学生把节奏型放入音乐作品中,去感受形成认知。譬如该节奏型在音乐作品中的作用,某种节奏型与音乐作品情感表现之间的联系等等。最后,情感体验朝向认知的转化。作曲家在创作过程中都赋予了作品一定的情感,不同的音乐作品表达的情感也不尽相同,而这种差异的背后,与音乐创作背景、音乐意象、音乐要素、音乐风格、体验者生活经历等多方面的因素有关。当学生对音乐作品产生了某种情感体验时,教师应适时引导他们思考,并将其转化为理性认知。以人民音乐出版社七年级下册的欣赏课肖邦《葬礼进行曲》为例,学生普遍体验到此曲庄严肃穆或沉重悲恸的情感。从创作背景入手,教师应进一步推动这种情感的升华,让他们了解此曲是肖邦受骷髅启发创作而来,寄托了他对在华沙起义中为民族解放而献身烈士的哀思,从而让学生树立爱国情怀,并珍惜和平的生活。从音乐要素来看,教师应让学生了解该曲是小调,故而给人阴沉忧郁之感,以此让学生获得小调色彩较暗淡并常表达悲哀情绪的认知。

(二)紧扣教学重点:音乐本位与学科综合协调

任何学科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有一定的相通性,能够互相融合辅助学习。学科综合理念就是旨在指导教师抓住音乐与其他学科的内在联系,在丰富音乐课堂教学的同时又让孩子们尽可能多的广泛涉猎知识,并扩大了音乐教学的价值,使之不再仅仅局限于音乐知识自身。但学科综合的应用应当以本学科为基础,即以音乐为本,辅以综合教学。而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会出现各式各样的其他学科知识,占据了比音乐自身更大的比重。这样的综合与当堂课的内容并无合理的内在联系,这是对“综合”的曲解,亦是对音乐本位思想的忽视,更使得音乐课不像音乐课,丧失音乐课自身的意义与价值。因此通过综合理念来建立多元教学体系要以维护音乐学科的特质为前提,适度且合理的进行跨学科的交流衔接和对话。例如在人民音乐出版社九年级下册的《阳关三叠》这一欣赏课中,教师可以教会学生演唱或熟悉乐曲主旋律,启发学生通过音乐欣赏进行文学艺术创作,培养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在教学拓展延伸阶段就可以设计音乐与文学的综合。让他们对儿时学过的古诗词编配旋律,开发创新思维,让学生在音乐课堂学习中体会到古诗词的韵味,帮他们回忆起在语文课上学习过的诗词知识,从而加强音乐与语文的联系。前者是围绕着音乐本位进行的,后者则体现了学科综合。

(三)统筹教学手段:现代媒体与传统手段兼顾

在网络信息技术还未全面普及和发展时,中小学音乐课堂多半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向学生传递音乐知识,例如黑板板书、教师的亲身范唱、范奏以及口耳相传。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电声类媒体、光学投影、影视类媒体、计算机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相继被引入音乐课堂,使得学生接收音乐知识的渠道更广,教师可利用和选择的教学手段更多,音乐课堂也更为丰富。现代教学手段在课堂的应用越来越广的同时,传统教学手段逐渐被边缘化,这也使得音乐本体的学习被弱化。现代教学手段是教学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之一,但教学机器无法代替教师自身的独特性。教师在给学生进行板书、范唱范奏时会以自身特有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因此在选择教学手段时应注重现代与传统的兼顾,不可顾此失彼。现代中小学音乐课堂应当有不同的教学媒体做辅助,也不能失去最重要的、最直接影响学生的传统教学媒体———教师自身。二者相辅相成,融合渗透,共同提高音乐课堂实效。

四、结语

作为新时代的音乐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时既要采用吸引人的讲授方式、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更要树立音乐本位意识及培养以音乐为主线展开课堂教学设计的能力。强调音乐本位原则并不等同于机械的灌输音乐知识与技能,而是要把握好一个度,即在一堂课中,学生对音乐自身的关注与其他维度的比重。适宜且成功的音乐教学应当是自始至终抓住音乐作品的主线,过程中合理穿插其他内容开拓学生视野。在音乐体验中引导学生获取理性认知,用多种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掌握音乐内容,将本位思想落实于课堂,促进学生的音乐发展。

参考文献:

[1]郑建美.浅谈有效音乐课堂教学的三大原则[J].北方音乐,2014(09):132.

[2]郑育.音乐本位原则在音乐优质课堂教学中的诠释———以《母鸡叫咯咯》为例[J].黄河之声,2016(19):19.

[3]王彤彤.回归本位教学,打造优质音乐课堂[J].黄河之声,2020(12):156.

作者:黄沙 单位:重庆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