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病理生理学在线教学总结与思考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病理生理学在线教学总结与思考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病理生理学在线教学总结与思考

摘要:作为新的教学模式,在线教学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现代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从课前准备、课上讲授及课后回顾介绍了北京中医药大学2020年春季“病理生理学在线教学的流程,比较了线上与线下教学的学习成绩,并针对教学实施、教学内容选择、教学平台利用、考核方式及成绩对教学进行了总结与反思,以进一步提高“病理生理学”在线教学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病理生理学,在线教学,教学总结,教学反思

在线教学是一种以网络平台为媒介、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方法进行教学的新的教学模式,它可以突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使教育更加信息化和便捷化。2020年春季,为积极响应教育部“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号召[1],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病理生理学课程组老师们采取在线教学方式实现“不停教”和“不停学”,经过师生密切配合,圆满完成了春季教学任务。病理生理学以解剖学、生理学等学科为基础,其主要任务是研究机体在疾病状态下功能代谢变化规律及其调控机制,进而揭示疾病发生的本质,为疾病的有效防治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2]。本文针对该时期2018级中西医结合专业本科生的病理生理学在线教学实践进行总结和思考,以期进一步提高“病理生理学”在线教学效果。

1教学实施

病理生理学的在线教学是针对新时代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便捷性能,将即时通信、在线调查、视频会议等应用小程序引进课堂;同时采用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教师提前录制并分享高质量的微课,以充分保障教学质量。由于病理生理学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在教学中还加入了大量的临床病例讨论,让理论知识同临床实际紧密结合,以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运用和临床问题的分析能力。

1.1实施流程

1.1.1课前准备。学期伊始,教师将本学期的教学大纲、形成性成绩评定方法及推荐辅助学习资料发送给学生,使学生从整体上对教学计划有大致了解。教师在班级群中提前分享下一节课的学习资料,包括教学课件、对应章节的教材电子版内容、习题、相关阅读资料等;以供学生预习,并通过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其独立思考与尝试解决问题的能力。1.1.2课上讲授。课上流程主要有三部分:复习、学习新知识、总结。考虑到设备情况、是否利于学生复习等方面,此次线上课程部分以播放事先录制的视频为主,穿插师生答疑,最后由教师总结重点。课上讲授的流程图概括如图1所示。与传统线下授课方式不同的是,分享的教学视频可以供学生下载保存,以便课后学生随时重复观看、学习和巩固。1.1.3课后回顾。课后回顾主要包括两部分:师生答疑互动、布置习题。由于课上时间有限,教师无法对所有提问及时解答,因此在教学中利用线上教学的灵活性,在课程结束后,学生存在任何疑惑或想与教师在学术上有更深入探讨的都可与教师直接语音沟通,以答疑互动。每周课程结束后,教师会在微信群中发送本周的课程习题,题型以选择题、填空题为主,有助于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及时发现学习漏洞。1.1.4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针对课程教学目标,在线教学对学生的评定及考核方式作出了灵活调整。传统期末考试以纸质试卷为主,题型以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问答题为主,在线教学期末考试采用开卷形式,题型为病例分析题。在线教学与传统教学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详见表1。

1.2教学内容

基于病理生理学的学科性质,教学过程中注重PBL教学法,将课堂理论与临床实际相结合,“师-生”或/和“生-生”针对典型病例广泛讨论交流相关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使学生深刻体会病理生理学的桥梁课程特点。此外,教学过程中还注重将实际病例同病理生理学课程的基础理论及思政内容相结合,将医生的职业责任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思政内容融入专业学习中,最终把思政学习与专业知识以“同向同行”的方式传授给学生[3-4],对学生进行医学生职业素质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3],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教学效果

将(2020年)在线教学效果与2018年、2019年中西医结合专业本科生的病理生理学的线下教学进行统计比较(平均分±标准差表示),采用SPSS2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组间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非正态分布数据采用参数检验,统计数据见表2。经统计分析,线下教学(2018年、2019年)的学生成绩差异无统计学(P>0.05);在线教学(2020年)与线下教学的学生成绩,与2019年和2018年比较,P均小于0.05,提示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

3关于教学的思考

与传统的线下授课方式相比,在线教学虽然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但也存在无法面对面教学、师生互动交流少及成绩评定难等一系列挑战。在线教学如何与传统教学同质等效,将是今后值得持续探索的问题。

3.1等效教学的实施

和传统课堂的教学方式相比,在线教学无法面对面上课,这给课程教学造成了一定的困扰。从流程上来看,第一部分课堂复习加提问和总结,采用微信群的提问方式,可以取得与面对面一样的提问效果,有利于学生知识体系完整性和知识的连贯性;第二部分学习方式,采用分享教学课件的录屏资料加教师讲授的方式(教学以PPT加语音阐述的形式),并采取分段发送穿插师生答疑的方法,以增强教师对课堂节奏和教学进度的把控,提升学习流畅度;但该环节存在需要改进之处,例如需要增加视频审核的步骤,以避免教学音频与视频的清晰度不佳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第三部分课后总结,教师及时在线答疑,如同线下教学课后回答学生问题,给学生提供了补全知识漏洞的时间,同时设置了课后在线测试,提升了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完整性掌握。病理生理学在线教学的实施中不仅有传统教学上的知识传授,而且教师分享的教学视频及微信群中互动交流均支持保存,便于学生课后进一步对知识的整理和巩固。

3.2教学内容的选择

从授课的内容来看,利用PBL教学法,以问题为导向并以学生为中心,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潜能,提高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大量引入临床病例,加深了学生理论知识运用及分析问题的技能,加深他们对病理生理学的学科性质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深度,并初步培养了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再者,作为医学桥梁课程,病理生理学的教学要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将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的交流学习摆在同样重要的位置,培养医学生正确的职业道德观、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是病理生理学在线教学不可或缺的部分。

3.3教学平台的利用

对网络平台的利用与选取,也是达到同质等效教育的重点。此次教学采用在线会议软件,如用屏幕共享、语音交流等方式,学生如同置身教室,其梳理重点、串联知识更加方便;同时加强了师生的沟通与互动,保障了课堂分享度。其次,利用微信平台,教师充分备课后可以一次发大量文字互动或答疑,增加了课堂容量,也保证了教学进度,还有益于课堂知识的拓展。此外,微信可以保存互动交流的文字信息和教学视频,也有利于学生课后的复习回顾。

3.4考试形式的优点

病理生理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过渡学科,综合型大题的考核形式能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架起基础理论与临床实际之间的桥梁[6]。故在线教学的考试采取开卷的方式,解决了无法面对面监考的问题,同时也可减少线上考试带给学生的心理负担和压力。以综合性的大题为主要考试内容,既可全面把握联系各方知识,融会贯通,也可加强理论与临床之间的联系。

3.5教学成绩提高的原因

对比2018年和2019年的成绩,2020年的平均分有明显提高。总结成绩的提高有以下四点原因:①复习便利,所有的教学资料得以完好留存,还可以回顾课堂授课过程,这是传统课堂授课中难以比拟的。②课后测验的设置,巩固了学生的知识点,使学生及时查漏补缺;③期末考试成绩占比减少,形式变化给学生较大的答题自由,很好地体现了学生的综合素质;④平时成绩占比增加,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加专注,有助于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充分理解知识。与传统的教学成绩评定相比,在线教学成绩评定包含的形成性因素较多,虽然多因素的综合评定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但是更加全面反映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同时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线教学的形成性成绩中增加了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堂提问的占比,而减少了期末成绩的比例,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课堂活跃度,更能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故授课的效果和教学质量有明显提升。总之,此次病理生理学在线教学充分利用了网络平台及教学视频等课程教学资源,通过课前、课中、课后多途径的“师-生”互动交流,确保在线教学的同质等效开展,这为今后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虽然开展全方位的在线教学仍存在一些困难,但充分利用在线教学的优势是未来教学改革的新趋势,应着力推广并形成以线下教学为基础、在线教学为补充的混合式教学模式[7]。

参考文献

[1]杨青青,司晓芸.肺炎疫情对医学高等教育改革的影响和启示[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20,28(2):188-191.

[2]蒋碧梅.高校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20(16):218-219.

[3]万林艳,姚音竹.“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同向同行[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52-55.

[4]谭斯品,蒋碧梅,刘瑛,等.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病理生理学”在线混合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高校医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20,10(2):42-46.

[5]李骢,张彩华,贾玉红,等.PBL教学模式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运用与展望[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13,29(10):1896.

[6]张小玲.病理生理学概念教学的实践[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1):87-88.

[7]湛新星.浅析后疫情时期高校线上教育的发展[J].科技视界,2020(23):1-3.

作者:罗迎吉星 邓雨清 邵亚雄 储著朗 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 北京大学图书馆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