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我国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就在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发展到大众教育阶段。大众教育惠及全民,给予广大学生以公平教育权,对发展我国科技文化,提高我国国民素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高校扩招也对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立足于大众教育的现状对我国高校教学保障体系的建设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关键词】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大众教育
1998年在首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上,“质量”被列为21世纪高等教育的三大主题之一,在2010年,我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以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为核心任务。1998年我国高校毛入学率不足10%,而2016年这一数字超过42.7%,2017年我国是世界上大学规模最大的国家。同时随着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我国高校教学质量的问题凸显,在此条件之下,建立高校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对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就有着格外积极的意义。
一、我国高校质量保障体系发展与现状
(一)我国高校质量保障体系发展
1862年,京师同文馆在洋务运动背景下催生,标志着我国现代教育的开端,从狄考文先生创办的中国第一所实质意义的大学登州文会馆到京师大学堂的建立,我国早期大学体制初步建立。这一时期我国高等教育改变过去德治的模式,引入西方高校课程、制度和先进文化作为保障。1895年之后,我国高等教育充分借鉴日本经验,注重德智体全面培养,在教育救国理念的号召下,高等教育质量增加了责任保障。辛亥革命以后,蔡元培主导我国教育改革,他引入德国经验,以教授治校和学术自由的理念保障教学质量。1927年以后,国民政府实行大学院制,充分参考美国体制。在解放前,我国高校主要靠引入国外经验模式完善自身管理,并没有建立完善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改革开放之前,我国高校教育主要沿用苏联模式,提倡德智体全面发展。恢复高考之后,我国高校教育教学管理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截止至2017年,我国有2914所高校,从985到211再到双一流,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和评估体系不断完善。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建立了完善的外部评估体系。同时政府自身地位不断转型,从主导办学直接参与学校的教学管理到宏观调控,保障教学管理多元化,鼓励社会积极监督,学校自主管理。评价标准也从单一重视学历学术向重视能力和应用转变,而教学评价手段也更为全面,比如听课、学生反馈、学分制的完善和教学督导系统的建立。
(二)我国高校教学保障体系的现状
我国高校教学保障体系主要以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工作为主,通过外部监督不断促进学校明确办学指导思想,改善办学条件,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改革老旧教学模式,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深化教学改革,创建特色教学项目,建立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形成自我约束和内部控制的机制。评估过程包括自我评估、专家组现场考察和学校整改三个阶段。在评估阶段,单一评估色彩较为严重,缺乏多元化参与,行政意志较为突出,外部监督强制较强,而内部质量管理和保障体系建设不足。我国高校教学保障体系虽然已经和国际接轨,但是还是以单一评价为主。以教学质量为例,对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的评估存在评估面较窄、反馈不及时、评价结果利用率低等情况,教学评估还是以单一学术评估为主,以学术论文数量为主要指标。
(三)我国高校教学保障体系的问题分析
具体来说,我国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是指标体系设计不完善,我国高校数量全球第一,而类型复杂,有职业类,有师范类,也有综合性大学,但是目前高校评价指标基本上采用一个硬性指标,没有针对学校类别建立差异化指标。尤其是忽视学校自身的个性办学特征,这导致了所有学校在办学和教学中不得不趋同化,阻碍了高校的多样化发展途径。其次是质量标准缺乏量化,评估没有实现约束、控制、监督、管理、保障、激励、促进等功能,虽然评估以保证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和高校发展为目的。但是在具体指标选择上,科学性和规范性都不足,缺乏可操作化和具体化的标准,笼统化和概念化指标多,尤其是针对学校现有问题的解决方案较少,由于缺乏对教学质量标准的统一认识,导致高校教学质量标准不规范、不明确、缺乏量化,尤其是标准没有根据学术创新、专业需求、社会发展需要。第三是评价单一,缺乏宽泛的考评尺度,课程考试、实习鉴定与学位论文的评定等考试方法还比较单一。因为缺乏多元化的信息来源,对学校的教学状态缺乏准确的评估,具体来说,评估材料完全是学校单一主体提供,缺乏社会和学生的参与,这样对学校的整体教学状况就缺乏把握。目前我国高校以政府单一评估为主,这种评估方式不但导致评估效率下降,因为信息不对称对学校的实际教学工作缺乏了解,而且容易产生外部效应,因为单一评价主体的唯一利益偏差,影响整个教育系统的价值取向和办学方向,不利于高校学术发展。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学术水平始终难以取得巨大的突破,大师级的人物和学术尖兵培养不利,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这一点。而且评价单位很多时候因为远离实际教学工作,不知道到底要评估什么,只能沿用一个传统标准,在信息化时代,这已经严重落后。第四是评估隐性成本高,由于学校过度重视评估,导致了为了通过评估学校不得不采用一些过度准备的粉饰行为,很多学校为了准备评估甚至耽误正常教学,甚至不惜采用舞弊和造假行为来强行通过,这种迎接检查的思维模式很显然是存在致命弊端的,学校为了通过检查而大兴土木,做足了表面功夫以满足考核指标,但是真正对提升教学质量的内部控制却没有做好,这反而影响了教学质量。而且这种评估方式显然学校会多宣传自己的长处,而降低对自己的批评,甚至出现了为了增加通过率而降低公信力的情况。有些学校甚至组织教师和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以应付评估小组对在校生的测试,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都存疑。第五是内部质量控制体系没有建立起来,我国高校以外部评价为主,而忽视最为重要的内部质量控制体系。具体来说,内部质量控制机构不健全,很多高校直接将机构挂靠在教务处,出现“机构挂靠,人员兼职”,教务处管理教学还负责教学质量检查监督,很显然这不能确保内裤质量控制机构的独立性,因为在此条件下教务处不但是教学管理机构,也是质量监督机构。而在教学监督方面也多是集中听课环节,缺乏主动监控,迎合检查思维严重,没有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广大师生缺乏参与,专业性、独立性和事实依据都不够强。
二、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借鉴
(一)评价主体
国外发达国家采用多元化评价主体,比如英国高校有内部和外部双重评价体系,各种学术委员会进行内部评价,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局实施外部监控,政府和校内外人员和组织参与到评价当中。在美国高等院校自主发展空间较大,大学资金来源多元化,研发、捐赠、市场化运作都是重要的资金来源,因此评价体现出市场化的特征,用人才硬指标说话。
(二)评价标准
·确定多元化的规范评价标准,以内部控制为主要评价体系,外部监督掌控方向。在英国由于有几百年来重视学术的传统,从牛顿时代以来大学就有大师治校的传统,所以评价标准科学性和规范性较高。而相比之下,美国高校的评价则是突出职业性和实用性,通过专业认证机构对专业和课程评估。
(三)评价制度
评价制度确保专业化分工,权责明确。一方面完善法律体系,确保大学规则改革完全在法律框架下进行,严格依靠法律规定进行教学评估。学校内部要建立独立的评价机构,比如英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署(QAA),澳大利亚的大学质量保障署(AUQA),新西兰的学术审计署(AQA),确保评价的专业性、规范性、透明性。严格规范评价的资料来源和操作过程,同时精简评估流程,确保评估人员的独立性。
(四)评价过程与结果
全过程监控评价流程,注重反馈评价结果,确保评价公平、公正、公开,整个评估过程和结果必须在网上公示,允许提出异议,接受大众监督。注重完善学生的智力、洞察力、个性和社会能力方面,注重个人价值和学术价值,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将学生作为重要的评估主体。评价要坚持多元化价值观,立足于大众教育,吸取英国的教训,因为过度坚持学术精英教育导致职业教育发展落后于美国和德国。
三、我国高校教学管理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策略
(一)构建内部控制为主,外部监管为辅的多远保障体系
1.创新高校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确立德智体全面培养的目标,完善政府为主导、高校为主体、社会广泛参与的主体机制,建立一套层次化、学科化和标准化的评价体系。最关键的是建立一套与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相适应的激励机制,对教师和学生实施双奖励,同时要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具体来说,要健全我国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法规,建立政府、社会、学校三者相互制约的模式,在教学管理中采用全面教学管理机制,引入国际标准,鼓励高校走出去,实现人才培养从学位本位到能力本位的转型,注重多元化人才的培养。2.完善高校校内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外部评估不足以大幅度提升我国高校教学管理质量,从根本上完善高校内部教学控制才是决定性因素。首先要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强化优秀课程建设,打造精品课程;通过期末考核和学术竞赛等方式创造良好学风;通过培养学术型和应用型人才来建立品牌专业;参考国外经验重点把关教材建设;教学管理上学术和能力并重;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来保障教学质量;开展教改项目管理,引入校企合作,探索信息化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其次要建立教学质量控制体系:开展教务会及教学工作研讨会确定教学决策;让专家教师学生参与督导;利用信息化手段对教学各个环节进行全过程检查;完善信息反馈渠道。3.强化内部质量控制队伍建设。首先要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引入学术带头人和知名教授,培养学术型、应用型和大师型教师,改变以论文评价指标的单一方式,引导教师积极开发新型研究成果,学校给教师提供充分的科研条件,从而建立良好的科研风气。其次要强化教学质量控制相关管理和督导人员的内部控制,通过制度落实确保执行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监督功能。
(二)指标体系的设计
指标体系坚持发展性原则、指导性原则、量化原则和多样性发展原则。要以培养本校特色人才为目标,既要结合本校大学特色,还要符合学生个性身心发展规律,切记一刀切。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相符合,以学生为本,以产出为导向,以德育为先,为能力为核心,注重学生的发展。具体指标包括: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教学条件与利用、专业课程、质量管理、学风建设、教学质量等。要注意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的设立,尤其是要注意指标的可操作性,比如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可以设置学术型培养、应用型培养和差异性培养等二级指标,而具体到学术型培养和应用型培养上,还可以建立三级指标,比如应用型人才采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项目导师制模式,具体考核在这些模式上学校的优势和不足。在师资上,不要单纯注重学历和职称,更要注重教师能力考核,比如师德、学生满意度、教学方法创新、终身学习能力和进修能力等等。教学设施指标的考核不要只是注重基础设施建设,还要考核利用率,比如校内实训基地是否充分发挥了作用。
结论
要完善我国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首先要从外部建立政府主导、学校主管、社会参与的评估体系,教学评估以人才培养为中心,评价指标与国际接轨。其次要建立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通过建立保障机制,强化内部控制,强化队伍建设等方式提升内部控制质量是最根本的。同时,要注重指标体系设计的科学性和规范性,确保指标体系能够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具备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李少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理工高教研究,2009,(2):73-77.
[2]李延成.美国高等教育认证制度:一种高等教育管理与质量保障模式[J].高等教育研究,1998,(6):43-47.
[3]廖春华,欧洲与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异同初探[J].文教资料,2008,(2):45-49.
[4]董垌希.中外高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比较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3(5):124-127.
作者:关威 单位:鞍山师范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