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教育改革下应试教育症候及对策探寻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应试教育的形成有民众寻求公平的现实背景和科举考试这一文化传统的影响。在应试教育当中充斥着各种利益的纠缠,如学校的市场化和师生关系的利益化。这些都是应试教育形成的原因。应试教育暴露出的问题有教师的专业准备不足、教育价值的虚无化以及教育中人的异化,为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应当辩证认识应试教育,区分应试教育与应试主义教育,在此基础上,学术界应坚持批判看待应试教育,教育部门应抑制学校的功利化倾向,国家层面应构建完善的社会公平机制。
关键词:应试教育;教育公平;虚无主义;人的异化
进入信息化时代以来,国际竞争非常剧烈,在教育体制问题上,我国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上个世纪80年代特殊时期背景下的教育制度暴露最突出的问题是,教学形式和培养模式窄化了人才培养路径,使人的主体性受到束缚,限制了人的思维,从而也就阻碍了创造性人才的培养。这个历史阶段,阻碍我国教育发展的一个大的问题主要是“应试教育”倾向,其历时较长,影响较广。尽管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了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思路,但理论与现实却出现“两张皮”现象,在和应试教育的博弈中,素质教育的推进困难重重。正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所指出的那样,“目前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和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在这里,我们不禁要问“应试教育”的问题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为何人们呼吁的“素质教育”在具体落实过程中推进困难,究竟该怎样从“应试教育”过渡到“素质教育”,这些仍是有待解决的问题。
一、“应试教育”倾向的形成及其利益机制
在“片面应试”的大氛围下,我国教育的发展模式是非均衡的,基础教育体系中存在着重点与非重点学校的区隔,这种不均衡同样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即同样渴求升学,但学生在教学中收获的有效信息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为何在一节课中,不同学生获得的教学信息会不一样?这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现代社会学校的市场化和功利化越来越严重,受整个社会追求功利的影响,学校也在追求着它的升学率,升学率是学校经费的重要影响因素。二是师生关系。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决定了其是否会特别地去照顾某些学生。在诸类师生关系中,除了教育性关系,还有两种关系值得注意。首先,师生之间存在着利益关系,因为在“应试”体制下,学校从事着用学生的分数交换利益的市场行为。在教育中,学生最大的需求是升学,教师的利益和学生的分数绑在一起,在追求分数这一点上,师生双方是达成高度一致的。其次,师生之间也存在着亲密关系。每位教师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喜爱程度。这种亲密关系会给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产生一定影响。无论是哪种关系,由于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可以主动地调节自己的行为,从而来影响学生在学校的地位[1]。透过中国教育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一个充满矛盾的现象,性质上“应试教育”一直被判定为是错误的,但是现实是它却一直存在,并且还在“强势”地生长,这是为何?首先这与“应试教育”的现实基础和文化传统有关。从现实基础看,我国30多年来一直推行考试这一制度。因为它满足了人们对公平的需求。从文化传统看,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为官方重视并得到社会的认同。“应试”是考生对考试的一种适应和准备状态。其实任何考试都需要一个适应和准备的步骤。因为考试和日常学习是不同的,考试是检验日常学习学得怎么样。考生需要在特定时间内将自己掌握的东西表现出来,这就要求有一个安静、肃穆的考试环境,这种特殊的气氛,也会对考生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压力。因此,考试是需要考生进行一定准备的。“应试”是从“考试”中延伸出来的必然产物。有考试就有应试,应试教育就是指掌握要准备考试的内容以及必要的训练。我国历来就有重考试和应试的传统。这也为应试教育的形成提供了文化土壤。这是应试教育“强势”的一个重要原因。当应试教育与高考相结合时,就使应试教育发生了新的变化。这是应试教育“强势”的另一个原因。高考给应试教育带来特别大的影响。一是高考考试科目的设置具有导向性。换句话说,高考考试科目的设置深深地影响到了学校教学工作的重心。比如,文理科分科、规定考试大纲等。为适应高考,高中教学都围绕高考训练。高考考什么,学校就教什么;高考不考的,就被忽略。二是高考评价是综合性评价。即高考是以每门考试科目的总分来评定学生。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去花费精力补自己短板,而忽略了自己所长。三是答案的标准化。采用标准答案的形式,从教育公平的角度看,有一定合理性。但是标准化的答案也抑制学生创造力的发展[2]。这里有必要对“片面应试”的根源进行讨论。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这造成民众对社会产生很强的不信任感。在民众看来,凭分录取尽管不能避免教育质量差异带来的不公平,但这种不公平有望以个人勤奋来消除;而关系、金钱、权力等因素造成的差别却是勤奋难以弥补的,只有分数这一刚性指标才能淡化其影响。这样一来,分数便成为唯一标准。当分数成为唯一标准,那么提高分数就成为大家必须要做的事情。因而,教育中就出现了千校一面的现象:研究试卷、探索命题规律、总结答题技巧、题海战术。这些是“片面应试”的典型体现,也被认为是最有“效率”的方式。越有“效率”越受欢迎,这样“片面应试”的现象就不可避免了[3]。
二、“应试教育”显露出的问题
1.教师专业性准备不足
高考之下,教师面临着双重压力:一方面要抓素质教育,一方面又不能放弃应试准备。而事实上很难两全其美,面对学生升学的压力,知识点教学仍被视为最重要的教育教学工作,“教知识”成为教师评价的最重要指标。但是,一个关键的问题被遮蔽了:教师真的“会”教知识吗?我们可以发现应试教育中教学的一些特点,如关注知识点、强调试卷操练、注重题目解析等,这些都体现为一种“刺激—反应”式的训练,它机械化了人的知识学习,抹去了教学中活生生的“人”,使人变成了学习的机器,使知识失去了温度。事实上,知识教学绝不局限于知识点的解析,知识教学有着更为深刻的内涵,它更多地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能在知识与学生生命之间形成一种链接,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精神发展和理性启蒙[4]。另外,知识必然镶嵌价值,学习知识的过程也正是学习价值的过程。因此教知识,也就是在教价值。在中小学,不同学科蕴含着特定的价值,学生在学习语文、数学、物理等学科时,必须要深入学习其中蕴含的价值。否则,这些知识就是“死”知识。随着素质教育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凸显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然而,在实践层面,这一理念难以真正落地。对教师而言,教人知识,不但要掌握知识结构,还要读懂所教之人。相较而言,知识点的灌输是容易和便捷的。因此,应试教育是教师在升学压力下自身准备不足时的一种讨巧反应,但这种做法显然会“恶化”教师的专业发展。
2.应试教育中的虚无主义幻象
现代社会教育危机的文化根源之一是虚无主义。对我国学校教育症候的整体性诊断就是应试教育的价值虚无性。在愈发复杂的教育现实中,应试教育日益阻碍着个体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以虚无主义的话语视角来审视应试教育,可以揭露应试教育价值的虚无主义实质,从而有利于我们去消解应试教育的弊端。(1)应试教育的模式化。当代中国教育最现实性的表征就是教育的模式化,它已经成为一种主导性的教育现象。其原因分析如下:首先在观念上迷信和遵从“考试”的价值。在当代,应试教育被普遍拥戴。对应试教育的绝对肯定,是对“考试”价值取向的迷信和依赖,而教育的原初意义却被忘却,教育的精神内核也开始萎缩。其次以虚无主义话语考察当代教育改革具有特别的意义。从理论研究的需要来看,我们需要以虚无主义的话语对教育现状认真盘点,对当前各种教育理论及实践进行审思,认清其中的虚无主义实质。以虚无主义话语审视当下教育是我们教育的一种文化自觉。尽管人们已经认识到应试教育的问题所在,即与真正的人的教育相背离,但事实却是应试教育不但没有被放弃,反而在不断凝固。由于人们迷信和依从应试教育的价值,导致今天的孩子一出生就已经被应试教育所设计[5]。这是新时代教育所面临的一大矛盾,教育要走向美好时代,就必须要解决这个矛盾。(2)考试制度的价值偏离。通过统一考试来选拔人才,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背景下是有重要意义的。然而,这种教育制度却未能警惕自身,对滑向应试教育的危险未能给予及时的防御。我们未能在推进教育改革的同时,使教育本身不至于背离教育的内在价值精神,事实上,这需要教育有一种内在的自我矫正。在应试目标的主导下这个时代的教育价值取向已经严重扭曲,教育之为教育的原初意义和内在人性精神逐渐缺席,给每一位亲历者的体验是一种压迫和被动服从。(3)素质教育“软实力”不彰。素质教育的“软实力”未能彰显,它在实践层面上总是零星的、脆弱的。素质教育所拥有的“软实力”难以被民众认可,简单来说,就是素质教育影响力不足。将应试教育放置在虚无主义的话语视角来看,就是对应试教育价值标准的否弃。一旦应试教育的工具价值被否弃,就会产生一种被抽空后的集体性“焦虑”,因此,即使在理性上我们已经认识到应试教育的危害,但我们却难以否弃被我们盲目绝对化以致于异化的应试教育价值,也就不能真正地触动应试教育的要害,这是我们推进素质教育艰难的一个根本原因[6]。
3.应试教育下人的异化
虚无主义使世界变得盲目和荒谬,是对现有的观念和秩序的抛弃。一些思想家认识到虚无主义对人存在意义的威胁和对生命精神的破坏,以虚无主义的话语视角审视应试教育,就可以看到教育的内在价值被应试教育消解了,或者说,应试取向走向了教育价值的“虚无性”。应试教育的虚无性对教育的健康发展具有巨大的破坏力,虚无主义实质体现在以下方面。(1)教育现代化过程中优良传统教育精神的失落。从1840年西方列强入侵,在不断的质疑中传统文化被西方现代性精神冲击,民族自信和文化精神破碎不堪,西方之道日渐盛行。教育中的“民族性”被“现代性”碾压,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教育思想和精神不能得到继承。但历史性地审视,传统教育中的考试似乎无可非议。但从今天来看,在获取教育资源时便已显示出“私人性”,所以教育过程越来越体现出等级性。也就是说,能够获利的只是一部分人。正是应试教育,破坏了教育的公平性。所以以虚无主义话语揭露应试教育的虚无性,消解应试教育的不平等性,捍卫教育的公平性是我国教育改革必须坚持的方向。平等的教育,首先要从制度上突破,否则就只是一个美丽的幻象。(2)教育内在价值精神的贬斥。现代性的一大文化特征就是价值的多元主义。在多元论世界中,没有最终的裁决。也正因如此,现代社会教育的虚无性在所难免。教育解放人性的功能被应试教育虚化,应试教育将人工具化,教育成为了异化教育,人被应试教育控制。它使教育远离本然的人性,“物化活动”代替了教育。应试教育将人的发展置于虚无之中,它推崇效率、偏好外在的工具目的,使人变成了“工具性”的虚无,人的价值被贬斥了。应试教育的一个功能在于实现差异化,也因此应试教育的竞争就变成了教育资源的争夺。这主要体现在升学考试中:一方面,教育资源被运用于应试,应试的过程就是比拼教育资源的过程;另一方面,衡量教育资源质量是优是劣的指标又是升学率的高低。所以通过考试来合法性地占有教育资源就成为教育对象之间的竞争目的,这就导致人的生存归属感的虚无,人与人的关系是一种否定关系和利益关系,不再是共生共享关系。应试教育表现在教育方式、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上的工具化和功利化,都在割裂着人的心灵,使受教育者只能为考试而战斗,日复一日地为制造应试教育而努力。从形式上来说,考试的相对公平性,使人们对考试这种制度安排深信不疑,受教育者被安排进入预设的轨道中,求学者不能避免同质化的应试教育,个人的自主性、创造性与独立性受到牵制。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被异化为考试机器,人的主体性被剥夺。人们希望通过学习来实现物质生活的满足,但代价却是精神失落和人的自我遗忘。
三、对“应试教育”现象的总结与反思
1.辩证看待应试教育的现实意义
在我国,应试教育是一个引人关注的问题。当我们说到“应试”时并不必然是贬义的,但是当我们说“应试教育”则明显带着贬义的色彩。事实上,“应试教育”这一说法并不规范,因为每个学生都会进行有针对性的准备来应对升学,任何一个地区、一所学校、一个教师都是这样。并且在道德上这种“应试”是无可厚非的,有学者就说:“哪一种教育不是应试教育?就业是应试,升学是应试,人的社会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考试,我们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在应试”。所以,一切教育都可以被看作是“应试教育”。但我们平常所提的“应试教育”,自然不是广义上的“一切教育”,而是指以放弃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代价而片面追求升学率、机械地提高分数的教育。笔者认为,这种教育更适合被称作“应试主义教育”。在汉语背景当中,一些中性的东西,在后面加上“主义”二字之后立马就具有了贬义的色彩,正如“个人主义”之于“个人”,“形式主义”之于“形式”,“应试主义”也是这样。在“应试主义教育”语境下,“应试”的意义被无限扩大,大量违背教育规律的措施被滥用,这种教育,缺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意,对学生个性、兴趣的尊重也缺少了,机械化的“规训”将原本属于“教育性”的空间挤占了,抽离了课堂的丰富性,致使“千校一面”的情况形成,由于割裂了学生发展的多样性,学生身上的爱好和特长成为“阻止进步”的障碍。单一的分数提高取代了学生层次性的发展,普遍存在着“高分低能”的现象。当每一个学生都被统统纳入这个“应试主义教育”的体系中,并且有各种规章制度成为这种强制体系的保障时,学校就不再是一个“教育性”的环境了,而变成了一个“机械规训”的场所[7]。
2.消解应试教育的具体对策
应试教育有很多被人误解之处,应试教育在当下中国并非一无是处。但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应试主义教育越来越制约个体和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我们需要在了解应试主义教育形成机制及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具体的对策来逐步地消解应试主义教育。(1)研究者肩负起使命和责任。当代的教育研究需要学者们有直陈教育弊端的勇气,需要教育者肩负起学术使命和责任。一方面,我们要坚持本己、切己的原则,坚守住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建构起蕴含民族文化精神的教育理论;另一方面,要敢于在全球化和市场化主导的社会发展背景之下,直面我国教育中的严峻问题,汲取西方在现代性运动历程中显露的人的异化的教训,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从具体实践出发,构建具有独立性、前瞻性的理论体系,从而引领当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显然,批判当今教育的虚无性实质需要有锐利的眼光、英勇的气概和真实的体验。在今天,我们不得不面对追求工具价值与追求目的价值之间愈发紧张的矛盾性关系。(2)去除教育事业的功利化。教育的功利化从根本上是违背教育的内在精神价值的。教育的功利化主要在于学校的市场化和师生关系的利益化,前者主要体现在中国的学校都在猛抓升学率,这一点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学校的领导者过于看重自己在位时的功绩,想以此获得更多的上升资本。对于这种现象教育部门应该采取具体措施进行抑制。而师生关系的利益化,则显得更加隐蔽。教师某种意义上就是最大的教育资源,家长们追求的往往就是优质的师资。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师生关系的利益化,教师利用自己对教育资源的占有来向家长和学生换取自己所需的利益。一旦这种现象成为风气,教育资源的垄断现象就会愈发严重,因为普通家庭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难以长期支付相应的利益。因此去除教育的功利化就需要规范教师队伍的管理,事实上,我们已经出台了一些相应的措施,比如,教育部明文禁止教师有偿家教等等。当教育事业从功利化的世界中抽离出来,应试教育就失去了它赖以生存的土壤。(3)构建完善的社会公平机制。应试教育得以一直延续的重要原因在于它所体现出来的结果公平。而公平又是社会稳定发展的根基,正是应试教育能够给不公平的社会现实一个最保底的公平保障,因而应试教育虽遭诟病但难以废除。要想消解应试教育,就得先解决社会公平的问题。这显然不是一时就能完成的工作,它需要一个完善系统的社会公平机制。换句话说,我们不能将公平这一人类的共同愿景完全寄托在教育上,在其他领域我们都应当完善公平机制。只有这样教育所承载的期望就不至于走入极端,人们不再单单从教育的入口探询公平。这样一来,应试教育就不再是必然的唯一选择,人们可以通过考试以外的方式获得公平的结果。可见构建社会公平机制是消解应试教育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周序.关系的视角:片面应试体制下学生的地位分化———一项微观社会学的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4(04).
[2]郭法奇.如何从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基于《教育规划纲要》及教育历史的实证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11).
[3]周序.高考的“统““分”之争与“片面应试”[J].上海教育科研,2015(08).
[4]钟晓琳,唐延延.“片面应试”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与路向[J].当代教育科学,2017(01).
[5]孙薇,郁钰.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并非水火不容[J].中国教育学刊,2016(05).
[6]程从柱,杨传勇.试论“应试教育”价值的虚无主义实质[J].当代教育科学,2016(16).
[7]周序.“应试主义教育”的“应试规训”及其消解[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3).
作者:凌明一 单位: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