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构建形成性评测提升针灸学教学质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构建形成性评测提升针灸学教学质量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构建形成性评测提升针灸学教学质量

摘要:教学评价模式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学的实施具有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以终结性评价为主的针灸学教学模式,难以对动态的教学过程作出全面准确的评价。将形成性成绩引入针灸学教学的评价体系,将考核的过程贯穿学习的始终,使教与学始终处于良性动态中,实现了教学与评价的有机结合,明显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及教学质量

关键词:形成性评价;针灸学;教学评价

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及刺灸方法,探讨运用针灸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医高等院校各层次、各专业医学生的必修课程,也是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重点科目,是一门特别强调操作技能的临床学科。本课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针灸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更要熟练掌握针灸的操作技能。考试是衡量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方法之一,是检验和指导教学工作的杠杆,长期以来,我校及国内多所中医药院校针灸学课程成绩的评定,主要以期末理论考试成绩为最终考核标准,并以此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成绩的唯一指标。这种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的方式限制了学生的学习行为,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及主动性,制约了学生潜能的发挥,阻碍了针灸学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此我们从2013年开始逐渐构建了针灸学形成性评价模式,并予以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总结如下。

1构建针灸学形成性评价模式的意义

教学评价模式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学的实施具有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既是教师获取教学反馈信息、改进教学策略、确保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1],也是学生学习的风向标。多年来,针灸学的考核多采取期末闭卷考试这一终结性评价方式,虽然在期末考试命题过程中,我们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力求从相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考核,但是受到试卷容量、考试时间及考核形式的限制,难以体现针灸学课程的特点,也无法达到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教学全过程及学生整体学习情况的目的。另外在期末评卷的过程中,即使老师发现了某些问题,也难以及时反馈给学生,使得考试与教学过程严重脱节,不利于教师随时总结,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对于学生而言,为了考出高分,更多的是注重了理论知识的复习及记忆,忽略了操作技能的练习;而“一考定论”的方式,也助长了部分平时懈怠的学生,考前突击,考后完事大吉的学习方式,高分低能现象难以避免。可见终结性评价为主的传统评价方式,不利于针灸学实际能力水平的提高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形成性评价又称过程性评价,是与传统的终结性评价相对的一种评价检测手段,是根据教学目标,将理论课与实训课紧密结合,更侧重于对学生学习态度,教学参与情况,知识的理解、分析、应用,实践能力的测试;即侧重于对学生平时表现,参加各项活动的评价[2]。目的是实现对学生学习过程及效果的全面把握和评价。即要求通过动态的、多样的考核评价方式,对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进行持续观察、记录、纠正,促进的方式,能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不断自我完善与提高的机会,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取得学习上的更大进步[3]。这种评价方式能够实现让学生由被动接受评价转变成评价的参与者[4]。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自信,提高综合素质,更能真实、客观地反映学习效果。这种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随时反馈性的评价方式非常符合针灸学课程的教学要求。

2针灸学形成性评价的具体模式

目前我校中医学专业的针灸学课程由理论课72学时及实训课36学时构成,四年前我们逐渐开始了形成性评价模式的尝试,并将形成性成绩由10%逐渐增加到30%。开学第一节课,教师即将本课程的课程构成方式、学习方法及考核方式告知学生,即考核由形成性考试和课程结束后终结性考试两部分构成。实训课的目的是通过老师的示范性教学,让学生能够在人体上准确取穴,全面掌握各种针法、灸法、拔罐的操作方法及技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为针灸临床治疗疾病打下坚实的基础。形成性考试内容包括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小测试、18次实训课(36学时)课堂表现及操作考试成绩。其中课堂提问占10%,小测试占10%,实训课小组讨论讲解设计和操作报告占60%,最终实训操作考查占20%。任课教师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将课堂提问、讨论、小测试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督促学生随时复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及主动性。教研室为了配合形成性考试形式的实施编写了《针灸学技能操作实训手册》,内容包括经络的循行,重点腧穴的定位方法,各种针法、灸法的操作规范以及实际操作考试内容和评定标准等。上课前督促学生认真预习《针灸学技能操作实训手册》,找出问题,以便在实训课上及时解决。实训课为小班授课,每个班级大约15名学生。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我们将实训课分化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复习示范。每堂课指派一组同学担任主讲,按照头面、躯干、四肢分部位进行经络循行的总结复习,并在同学身上确定重点腧穴的位置,然后教师进行补充、总结示范,并在重点腧穴上进行毫针刺法及灸法的操作示教。第二部分是分组训练。要求学生依据操作流程,3人1组进行练习。课堂上教师认真观察学生的表现,并在每次实训课结束前针对所发现的问题,及时给予点评分析。课后要求学生将本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写出实训报告。教师根据同学的课堂表现,实训报告等综合情况给出客观、公正的评定分数。

3实施对象

我校中医学专业2011—2014届本科及本硕中医临床专业及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生,共计600余人。12个班次。共计有五名教师参与本项研究。

4形成性考试的成效

重视课前提问,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往由于学时数有限,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课堂提问及小测试等环节。近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课前三五分钟的提问,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回答问题,参与课堂讨论这些方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记忆所学内容、督促学生思考,还可以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对知识的把握情况、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和需求,及时调整完善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另外这个环节也明显改善了学生的出勤率及课堂纪律,纠正了一些同学的懒散作风。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训课教学,增进了师生间的沟通:通过引导学生走上讲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表现的形式和机会,增强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实训课前多数学生都能做到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积极准备讲稿教案,增强了团体合作的意识。教师的适时点拨,也快速提升了学生们总结归纳及表达能力。课堂上同学之间相互练习、相互借鉴,能够随时把握自己的学习进度与状况。尤其是将点穴及一些重点腧穴的针刺、灸法等操作训练融为一体的实训内容及方式的调整,使得实训课堂内容更加充实,学习的气氛更加活跃,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即刻的评价方式,有利于引导学生对自我学习方法的反思:在实训课堂分组练习时,教师在巡视过程中,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的问题,及时给予纠正,并给出评定结果,这种方式不仅增加了师生间的沟通机会,而且有利于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真正实现了“以考促学”、“以考促练”的目的。通过这种循序渐进的训练方式,切实提高了学生的操作技能及综合素质,保障了考核的公平性。形成性评测模式使学生从课程开始就会在教师的带动下,将听课、参与课堂互动、复习、实际操作、考试等环节全方位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测评、反馈、改进、提高过程中趋于完善,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明显提高。实施了形成性评测模式以来,针灸学结业的学生都能够做到熟练掌握头面、躯干、四肢等部位重点腧穴的常规针刺方法及灸治方法,有些学生代表学校参加了全国的针灸技能大赛中,均获得了优异的成绩。在日常生活中,他们能够更加主动地采取针灸的方法,为家人及周围人解除病痛,时刻感到针灸技能可以成为他们最首要的立业之本,在临床实习期间也得到了带教老师的认可和肯定。通过四年多的教学实践,我们体会到:通过建构形成性评测模式,将考核贯穿于整个学期的始末,实现了教学与评价的有机结合;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到每位学生的学习状况及知识目标达成度;有利于准确把握教学活动的方向和进程;较好地实现了教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全方位管理与掌控。但是由于这种方式大大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因此目前在我校针灸学课程中还未做到全方位开展。如果相关部门能够将这种考核方式作为教师工作量的考核指标之一,会对这种考核模式的推广,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另外今后教师也应该寻找更好的方式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学生互练、互评等灵活形式,不仅可以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及负担,而且还能够激励学生在自我评价中及时发现自己的弱点,及时纠正改进。有利于促进学生沟通交流与协作意识的养成,以顺应21世纪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杨波,沈宏亮,徐志飞,等.构建形成性评价模式提升手术学基础教学[J].南方医学教育,2012(1):40,29.

[2]邓卫红,战海艳,刘宾娜,等.医学院校毕业实习教学中应用形成性考核的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8):51-53.

[3]马跃,蔡兵,雷斌.交叉学科研究的形成性评价方法[J].科技管理研究,2007,27(7):28-38.

[4]周向阳,王荣林,刘耀波,等.构建网络形成性评价体系提高临床实习质量[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10):21.

作者:王淑娟 苏妆 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