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机械制造技术人才培养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迈入“十四五”时期,我国制造业的水平和能力突飞猛进,国家也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刺激着职技校培养优秀的技能人才,来满足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本文通过总结工作经验,就如何培养“厚技笃行,德技双馨”的机械制造技能人才展开探究。
关键词:机械制造;人才培养;方法和措施
“厚技笃行,德技双馨,服务社会”是现阶段培养优秀技能人才的必要要求。伴随着国家制造业水平和能力的突飞猛进,机械制造技术也朝着智能制造的方向大步迈进。职业技术学校在这个关键时期需要把握时代脉搏,顺应时代潮流,深化改革,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方式进行认真思考和探讨。本文基于前期的社会和企业调研,根据市场需求,就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当前区域经济的发展,改革机械制造人才培养的模式,采用“一个目标、双元教育、三个平台”的人才培养模式展开探究。
1人才培养方式的改变
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多年的发展,在技能竞赛中取得了丰硕的成绩,“以赛促教,以教促赛”的良性循环模式已经在机械、机电等专业教学中获得成功。结合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还需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由原来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改革为“一个目标、双元教育、三个平台”的方式培养人才。“一个目标”指的是在政府对区域技能人才要求的方针政策的指引下,结合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实际及区域经济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形成政府主导、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共同培养优秀机械技能人才的总目标[1]。“双元教育”指的是学校招收的机械制造专业的学生,在整个五年学习过程中,接受“双元”教育模式的改造,一元是学校理论和实训教学的教育,也是企业及未来员工的能力培养。“双元教育”有利于培养综合型、高素养的技能人才。“三个平台”指的是三个办学力量为培养优秀的技能人才提供平台。第一个平台是由政府主导,根据相关企业的要求和职技校培养人才的能力,在区域内建立联合培养平台。政府应给予企业相关的政策支持,鼓励企业参与到相关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去。同时,给予学校政策和资金支持。第二个平台是学校,学校是培养技能人才的主战场,从招生到技能人才的“出炉”,需要经过几年的时间。俗语说“名师出高徒”,学校在政府和社会的支持下,要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综合素养,形成优秀的名师团队[2]。其次,随着机械智能制造技术的日益更新,学校的实训设备投入也要跟上时代步伐,要求学校管理者统筹谋划,多方筹集资金,把重要资金投入到实训室建设及师资保障上面。第三个平台是企业,我国多数企业的目标是实现利润最大化,因此在培养人才方面步伐走得较慢,这就要求政策的支持,让企业主动参与到技能人才的培养中,也就是要让企业有利可图,实现互惠互利。比如可以通过让企业入驻校园,利用校园的场所或设备支持企业发展。还可以通过企业优先挑选优秀毕业生等方式吸引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中,与学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享学校教学资源,共同建设校内和企业实训基地。“一个目标、双元教育、三个平台”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全面性和系统性的特点,利于培养出优秀的技能人才。
2机械制造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
职技校中机械制造专业的课程体系关系到专业学生将来的就业和发展,也关系到这个专业发展,因此课程体系构建应该遵循职业教育的性质和特点,根据该职业岗位对技能人才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及企业所需人才的数量来综合决定。机械制造专业的教学体系和人才方案的建设必须以岗位所需能力和技能为主线,以操作技能的培养为主要核心,突破传统的科目设置及传统板书式课程教学状态,对所有相关的课程进行优化和整合,同时兼顾学生未来发展的多样性,衔接高职高专内容,摈弃或合并各个相通课程中重复授课的内容,注重德育和职业道德的灌输,培养学生将来对企业的忠诚度等。基础课程应该开设符合该层次学生基础能力的对应课程内容,以“必要和够用”为主要原则;专业基础课程要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为主,比如“机械加工基础”“机械制图”“机械基础”“CAD技术”等课程,这些课程可通过模块化方式进行教学[3];专业课程的设置要符合机械加工的要求,如数控机床的操作、普通机床的操作、特种加工、钳加工技术课程,这些课程可以采用项目教学的方式,按照学生的能力把课程内容按项目建立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阶段的相关内容,形成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课程递进式内容,培养不同层次的技能人才。
2.1综合系列课程的建设
“机械加工基础”课程内容包括“机械基础”“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液压与气压传动”“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机械加工基础”等,在这些课程中穿插了部分内容相同的知识,比如测量技术、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机械制造工艺的相关内容,在以上课程中都或多或少涉及到,这些内容就无需在每门课中都重复讲授,可全部集中到机械加工基础课程中统一讲解,而其他课程不把相关的测量技术内容纳入到课程标准中,避免相同内容在不同课程授课中重复讲解,造成资源和时间的浪费,把时间用在专业基础知识的提高上。“机械制图”课程内容包括“机械制图”“CAD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AutoCAD”等课程及部分专业设计能力的学习,如CAXA数控车软件技术等。这些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识图、读图和制图的能力,对于机械制造专业的学生而言极为重要。但这些课程中包含很多重复的识图内容,如果所有课程都从初级阶段开始学习,会导致学生机械制图的基础知识学得很牢固,而专业制图能力的学习时间得不到保证。因此,这类课程就可以采用模块化教学,即教师把这些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和规划,划分为不同的模块。比如将课程统一为机械制图及CAD技术,开始阶段的模块只学习基础的识图和绘图方面的知识;后一模块主要学习不同的CAD软件,不同软件的学习和操作方法大同小异,很容易融会贯通;最后一模块是专业CAD软件的学习,通过这些软件学会设计与制造,如CAXA软件提供了设计和仿真加工的模块。这种模块化学习由浅入深,学生掌握的知识和能力能不断完善和提高。“机械制造”专业课程内容包括“零件钳加工”“零件车铣加工”“零件数控加工”“零件特种加工”等综合实训课程,这些课程都是培养学生岗位能力的关键,也是他们进入企业所必备的重要技能。这些课程内容的教学适用项目教学法,因此在课程标准中可进行项目化教学。比如零件数控加工课程,开始可进行数控编程基础知识的学习,然后采用不同项目进行教学,可设计为轴类零件加工、套类零件加工、组合零件加工、综合零件加工,在不同的项目里借用企业制造图纸进行融合教学,学生经过几年的学习,对这些课程内容就有了逐层递进的实训学习,技能水平也会随着这些项目的学习与日俱增,对企业的产品及相关要求也有了较好的学习和领悟。职业技术学校虽然是为社会和企业培养优秀技能人才的地方,但对这些人才,也不能忽视他们的全方位发展,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不能忽视引领性专业课程的学习。比如机械加工专业的学生也可以从事物料、人事管理、维修技术、专业销售等岗位的工作,因此数控机床的“维修与保养”“营销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等课程也应该在培养方案中体现。这些课程可在学生毕业前一学期开设,让他们学到这部分知识和能力后能从容面对之后的就业,为他们的就业和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
2.2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大量机械制造人员的培养及其技术的提高给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但随着社会价值观的改变,尤其是现阶段年轻人的价值观的改变,导致了很多学生不愿意从事机械制造专业相关的工作。现阶段很多职业学校的机械制造、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加工技术等专业招生规模日益萎缩,有的甚至面临停办的尴尬境地。面对这样的现状,每个政策制定者和教育者都应该创新思维,提升机械制造专业的美誉度,以获得家长和学生的认可。比如政策制定者可用政策鼓励企业提高机械制造人员的薪资水平,改善从业者的工作环境,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用实际行动关爱员工的成长和发展。学校招生部门应加大对该专业的宣传力度,从师资、实训室等方面展开宣传,搜集优秀的毕业生事迹进行宣传,介绍往期毕业生的就业去向,解决家长和学生的后顾之忧。此外还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含金量高的教师,通过形式多样的培训提高教师的综合业务能力[4]。在学生的专业学习生涯中,教师和班主任要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促使他们立志为制造业的发展发挥光和热。此外,还应该建立一支强有力的技能竞赛团队。俗话说“基础教育看升学率,职业教育看技能竞赛水平”。技能竞赛成绩的取得能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也能促使学校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实训教学和师资培养中。
2.3形成校企协同育人培养模式
机械制造专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的参与,校企协同育人是专业发展长盛不衰的根本。企业对人才的美誉度胜过招生宣传的效果,学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一定要寻求企业人员共同制定,组建专业指导委员会,由企业的技术能手、人事专员参与,分析企业需求,结合学校实训设备的状况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此外,可将企业员工和学校教师进行相互兼职,聘请能工巧匠到学校兼职上课,教师也不定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企业为学校提供生产案例的教学资源,并根据课程性质,共同开发教材、课件及其他教学资源。还可以共同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依据互利互惠原则,企业的设备可用于实训教学,学校的设备也可用于企业生产。校企发挥各自的优势资源,开设厂中校、校中厂,强强联合,提升双方核心竞争力,开创校企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
3总结
机械制造技术已经迈入了智能制造时代,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职业技术学校应该不断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发展趋势,在社会进步中不断创新自己的育人模式,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构建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学校三方力量,为社会培养更多高质量的优秀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倪峰.二元制人才培养的探索:课程体系与教学管理改革[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7(14):42-44.
[2]罗力渊.高等职业教育机械专业特色建设探索[J].现代职业教育,2018(13):47-49.
[3]王树生.“二元”视角下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教育评论,2017(7):7-11.
[4]陆大同.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机械加工专业实践教学探讨[J].广西教育,2019(15):57-58.
作者:丁金晔 周燕清 单位: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