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重型机械维修性提升路径探索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影响重型车辆维修性的因素
1维修人员素质对维修性的影响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在社会实践的各种活动中,人的因素是起决定作用的主导因素。在维修活动中也同样如此,首先要确定以人为中心的观念,明确人员是保证重型车辆维修性的主体。人是维修活动的主体,维修人员的维修行为和维修效果是实现维修目标的关键。所以,在研究问题时,必须把人的因素置于首要位置并贯穿于全过程,以突出人的主体作用。维修人员素质主要包括人员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技术素质、管理素质和维修操作技能等。这里主要指维修人员的操作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抓好人的因素的控制主要是提高维修人员的工作技能和业务水平,减少维修操作人员的工作差错和维修管理人员的失误,充分调动操作者的积极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增强他们的维修质量意识。
2售后保障对维修性的影响
维修器材是用于车辆的一切品件和材料,在零部件换修作为机械维修重要方式的今天,备品、备件的质量、储存、供应已成为影响维修性的决定因素之一,对车辆完好性和运力具有重要影响。重型车辆起步时间较晚,尽管数量较少,但分布面广,所需备品器材数量少,且品种多,供给工作十分困难。当前维修备品器材供应中常出现以下问题:一些备件在数量上满足不了使用需要,出现断供现象;供应渠道单一,品种和数量保障率低,常在维修中出现因等备件而停工的现象;由于没有掌握新型车辆维修器材的消耗规律,致使维修备品备件储备不合理,“该储的未储,不应储的超量储”现象较突出;维修器材价格高,维修费用较紧张,器材常常难以及时到位。以上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车辆的维修性,使得维修工作难以正常进行。技术资料对维修性的影响技术资料是将车辆和设备按要求化为所需的工程图样,技术规范技术手册,计算机软件等。编写技术资料的目的是为车辆使用和维修人员正确使用和维修规定明确的程序、方法和要求,并与保障设备和设施,人员训练、备件供应等协调一致,以便车辆发挥最佳效能,重型车辆技术资料对指导车辆使用与维修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还需要细化,具体到车辆使用与维护的每一个环节。事物是向前发展的,技术资料也应根据重型车辆的改进做出相应的修改与完善,使其切实起到指导性作用。
3设计制造对维修性的影响
如果从设计角度讲,重型车辆的维修性并不是很好,在设计的过程中过多地考虑了满足战斗性的需要,而相对忽视了对车辆的作战性能、可靠性能、日常训练有着至关重要影响的可维修性能。例如:车辆的发动机、离合器、后传动箱、前传动箱、变速器、分动器、分前传动轴,分中传动轴都“堆积”在车体中部靠前的前后隔板所形成的狭小空间内。如变速器出现故障时,即使修理人员能够“非常迅速”地判明故障原因,明确故障部位,并制定好“有效”的故障解决方案,仍不得不进行如下工作:拆下上装甲板;拆下前、后及侧隔板;拆下各大部件与车体相连部分;拆下各大部件间连接部分;吊出发动机、离合器、后传动箱总成;吊出前传动箱、变速器与分动器总成;分解前传动箱、变速器、分动器总成;分解并检查变速器各元件,修理或换件;按照上述过程的相反过程装配各部件总成并吊装回车体。这即使在人员、器材等诸多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仍是很繁琐复杂的一件事情。如果在条件不是很好的情况下,更将使维修变得困难。维修性不好还表现在该车在维修时所需的元部件类型的多样化上。以该车采用的螺栓为例,尽管该车采用的螺栓大多是标准件,但是也有一部分是非标准件,而且即使是采用国标或国军标的螺栓也有很多种类、型号,这就在维修工具的选取以及备用元件的准备上增加了维修负担。因此是否可以考虑尽可能使所用的元件统一化,标准化。
1强化现代维修制度的建立,坚持从实际出发,以可靠性为中心的视情维修为主,结合定期维修
对于重型车辆,应该坚持在可靠性为中心思想的指导下走以视情维修为主,与定期维修相结合的路子。维修思想是开展整个维修工作所确定的一种指导思想,它包括人们对维修的对象(车辆),主体(人员)以及维修活动措施的总体认识,它决定着维修时机和内容的控制方式。20世纪40年代前,人们广泛采用事后维修方式。二战后,人们逐渐掌握了一些技术,随之产生了以预防为主的定期维修方式。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因车辆的复杂,人力、费用大幅提高,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思想和与之相应的维修方式应运而生。该方法要求对车辆的功能、功能故障、故障模式及影响有清楚明确的定义,必须通过“故障模式及影响分析”对设备进行故障审核,列出其所有的功能及其故障模式和影响,并对故障后果进行分类评估,然后根据故障后果的严重程度,对每一故障模式做出是采取预防性措施、还是不采取预防性措施待其发生故障后再进行修复的决策。定期维修模式对恢复车辆技术性能和保证车辆完好率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92轮的可靠性水平评定参数仍从传统的维修制度中产生,并在其基础上发展和完善的。因而,从这种意义上讲,我们要坚持看到定期维修可以防止无计划的随坏随修所导致管理上困难,降低车辆完好性问题的发生的重要作用。但是重型车辆各系统比较复杂,由于外界因素,有些机件在使用中的故障不一定服从“浴盆”曲线。因此,在落实重型车辆各项维修制度时,要坚持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分析方式,以视情维修模式为主,逐步实现从单一的定期预防维修向定期预防维修与视情维修相结合的维修制度的转变。
2从源头抓起,提高可靠性与作为设计特性的可维修性,促使维修性的提高
可靠性是维修性的基础。可靠性好,车辆故障率低,造成的影响或危害较低,维修任务自然少,可靠性不高的产品,其维修保障措施再好,也很难保证车辆经常处于完好状态。重型车辆发展的时间尽管不长,但起点较高,其可靠性基本满足了维修性的定性要求,即可达性较好,互换程度较高等。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一些贵重件的修复却相当困难,以气路系统为例,排污阀的可达性并不好,且在多次清洗后出现漏气现象;减振器上球销容易松脱,这都给维修带来麻烦,这就要求生产部门针对部队使用出现的实际问题研究改进,从方便维修、减少故障、省时、耗费低的角度出发来提高重型车辆的部分元件的系统可靠性,提高维修性。在影响车辆维修性的因素中,已谈及重型车辆中备件器材供应中出观的一些问题。解决以上问题,一要积极探索重型车辆的故障规律,弄清备品器材的消耗规律,制定合理的器材储备标准,预见性地确定维修对象,尽快向上级机关提供准确的器材需求信息与对策,保证维修工作顺利开展;二是要适当增加车辆随车备件的配备量。在车辆出厂时适当增加易损易耗配件的数量,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维修所需,缓解供需矛盾;三是厂家要应多设立备品供应站,让使用单位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备品器材的补给;四是在不影响车辆技术性能的前提下,搞好备品器材的代替使用,重型车辆的底盘部分,如气路控制系统,在民用汽车上也有很多使用。适当时,找代替品是可行的。完善维修设备与设施,采用高技术检测系统,改善新车辆的维修物质条件。上级机关应适当为基层部队增加维修基础设施经费,部队也需积极想办法筹集经费,改善维修条件,使维修设施适应新车辆维修的需要;加强维修设备与机具、工具的配套,在车辆配发到部队时,及时配发相应的维修设备和机工具,使之与车辆维修需要同步;部队要根据实际加大观有维修设备和机工具的技术革新力度,并挖掘现有的设备与工具的潜能,以适应维修保障的要求。
综上,影响重型机械维修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设计特性的影响、后勤保障的影响、人员素质的影响、维修管理制度的影响、维修思想的影响。要想提高重型机械的维修性,则必须依靠各类分管部门对以上几个方面问题逐项具体的解决,否则只会陷入到小问题没有解决、大问题不能解决的怪圈子里。重型机械维修性的研究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作,有许多方面还没有完全研究清楚,这需要我们大家的努力。(本文作者:周伟东、邓自强、陈慧、余思伟 单位:装甲兵技术学院、车船局重庆成都军代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