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新时代外语教育改革的构想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提要: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外语教育为服务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改革开放也成就了我国外语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在实施“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时代,本文提出外语教育要积极面对新机遇和新挑战,总结外语教育改革经验,不断深化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力推进外语专业内涵建设。
关键词:新时代;外语教育;改革发展;复合型人才
一、新时代,新发展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尽管改革开放的征途困难重重,但是“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地试、勇敢地改,干出了一片新天地”。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人民生活幸福指数不断提升。这些辉煌成就的取得,也有外语界的一份贡献,凝聚了外语教育专家和学者的心血与智慧。改革开放初期,外语界同仁积极响应国家社会经济建设的需求和召唤,致力于培养应用型外语人才,尤其重视翻译人才培养以服务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比如,外交翻译工作者在中外领导人会晤、外交谈判等外交领域奉献智慧和辛劳,科技翻译工作者推动了我国科教兴国战略实施和科技现代化进程。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之后,外语界同仁在强化学科专业特色建设的同时,积极开展“外语+经贸”、“外语+法律”、“外语+旅游”、“外语+新闻”等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进入新时代,外语界同仁又以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归旨,积极调整人才培养方向,致力于探索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路径,注重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全球胜任力培养和跨学科、跨专业知识学习。简言之,生机勃勃的外语教育事业作为推动改革开放的先导力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卓越贡献。改革开放40年也成就了我国外语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从外语语种来看,1966年全国仅设41个外语语种,而2018年开设语种最多的北京外国语大学已设98个语种。从专业设置来看,原有的英语专业扩展为英语类专业,包括英语、商务英语和翻译专业,外语类专业更为齐全。从外语学科点来看,自1981年国务院批准5个英语语言文学博士点和23个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点以来,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培养的规模和质量不断提升,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已经达到49个,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南京大学、延边大学(自定)、湖南师范大学(自定)的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于2017年进入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从社会服务来看,外语专业为国家输送了大批高素质人才,有力促进了国家外交、外贸、经济、文化等的发展(戴炜栋2018)。
二、新时代,新机遇
在新时代实施“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背景下,我国外语教育为满足国家的战略发展需求,推进“双一流”学科建设,优化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面临诸多机遇与挑战(蒋洪新2018)。第一,学习汉语与学习外语的矛盾性。社会上有几个语言学习的辩题都是伪命题,比如:汉语与外语孰优孰劣?学习外语是否会影响汉语母语水平?汉语即将取代外语了吗?这些讨论看似在维护某种文化优先的立场,实际上要么是出于文化自卑,要么是出于文化盲目自信。简单地把外语学习与母语学习对立起来是不可取的,必须将这种做法纠正过来。一个简单有力的事实可以为此提供依据:我国近代以来的名家大师,如鲁迅、胡适、钱锺书等,哪一个不是学贯中西之士?第二,多媒体与机器翻译介入。2016年,百度公司的机器翻译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谷歌的神经机器翻译系统(GNMT)问世。这些现象引起了外语界极大的关注。如果外语教学只是强调语言能力,智能机器翻译将会取代人工翻译么?然而,只要外语教育不仅仅是语言技能的培养,而且是文化多样性的交流和“唤起”(call),它就是必要且无可替代的。机器翻译会淘汰低端译员,却不能解决所有的翻译问题。比如,对于中国文史典籍蕴含的哲理与美感,只有优秀的翻译家才能忠实再现,而机器翻译系统再先进也无能为力。因此,在提高全社会的跨语际、跨文化能力方面,外语教育仍大有可为。第三,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单一性。我国大学外语专业的准入机制不健全,开办外语专业的大学很多,外语专业同质化现象严重,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教学片面强调语言技能训练,采用以语言为中心的教学法(language-centeredmethods),课程设置结构单一,人才培养的专业基础不厚,运用外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相对欠缺。其二,人才培养口径过窄,课程设置的开放程度不高。外语专业学生虽然可以跨学科跨专业选修、辅修其他专业课程,但对其他专业领域涉猎不深,课程学习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外语专业毕业生应该专业基础扎实,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熟练,而且人才口径宽阔,熟悉其他相关专业领域知识,具有较好的思维能力、跨文化能力和人文科学素养。党的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2017:10)。由此可知,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将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更大贡献。为了顺利实现这一目标,倡导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是必然选择,而交流与对话要以文化为基础,以语言为桥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外语教育的原点是人的教育。面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外语教育旨在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人。在素质方面,外语专业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和热切的中国情怀,养成深厚的人文科学素养、敏锐的开拓创新意识和诚挚的团队合作精神。在能力方面,外语专业学生应该具有扎实的外语听说读写译技能和良好的外语综合运用能力,具有体悟不同国家与民族文化的能力和开展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在知识方面,外语专业学生不仅应该系统掌握语言知识,还要了解一定的哲学、艺术、文化知识,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专门知识。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时代,我国外语教育应致力于培养高规格、高质量的复合型外语人才。
三、新时代,新作为
党的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2018年3月,153所高校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共同成立“中国高校外语学科发展联盟”。同年6月,150所高校在四川大学联合发出《一流本科教育宣言(成都宣言)》。同年12月,2018—2022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大会暨新时代外语类本科专业振兴发展研讨会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举行。为了促进协同创新、交流合作,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外语学科,我们建议各高校外语教育在接下来的一段时期内,进一步强化“以本为本”,加强学科专业内涵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
1.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对新时代教育工作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和部署,深刻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一系列根本性问题。我们外语界要深入学习贯彻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聚焦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使命,抓住振兴本科教育这一核心,将国家关于新时代人才培养工作的要求落实至具体教学实践,推动教学体系和知识体系革新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2.全面总结外语教育改革
40年的经验我们要积极正视新时代外语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鼓励广大学者加快步伐迈入学术研究的国际前沿,在国际学界发出中国声音,另一方面坚持扎根于中国外语教学研究实践,全面回顾改革开放40年来外语教育取得的成就,组织专家团队围绕外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关键问题和热点问题进行广泛调研和深入思考,客观分析当前外语教育的实际困难,并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解决措施。我们尤其要对接国家战略发展需求,在做好外国语言、外国文学、翻译、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的同时,做好国别与区域研究,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决策咨询。
3.不断深化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新时代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已经发生根本变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多元人才需求成为现代化建设的迫切要求。我们不能把外语仅仅作为一种技能与载体,而要在夯实外语语言技能培养的基础之上,强化外语教学作为文化教学和跨文化教学的学科意识,引进文化和跨文化外语教学新视角,重视外语语言文化知识的传授,促进外语专业教育的文化转向。新一届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及其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作为全国外语教育领域的权威专家组织,将充分发挥参谋部、咨询团、指导组、推动队的作用,组织专家力量围绕《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展开精神宣传、内涵解读和专题培训,并尽快研制颁布英语、商务英语和翻译专业《教学指南》,引导各高校对接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结合自身办学定位和实际,注重办学传统弘扬、学术底蕴积淀、区位优势发挥,制定相应的外语教育发展规划,构建特色鲜明的外语人才培养体系。
4.大力推进外语本科专业内涵建设
课程建设是育人之根基。我们要坚持以“四个回归”,即“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为指导,抓住实施一流课程建设“双万计划”的机遇,“打造金课、淘汰水课”,不断强化外语专业内涵意识,推进课程改革与国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接轨。(1)加强核心课程建设。课程设置不仅要体现课程的复合性,还要有综合素养模块,促进外语专业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双语知识建构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养成。(2)推广经典阅读课程。各校要结合实际,根据对学生学习时间和阅读速度的调查结果,确定进阶书目、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通过经典阅读加强人文素质培育。(3)注重分类指导。各地区高校要因地制宜,针对性地提出学生知识学习和能力发展的侧重点,在教学中融入具有校本特色的内容。比如,外语类院校应强调培养学生的外语专业能力和国际事务参与能力;理工类院校可增加“应用性、复合型”培养目标;师范类院校须对学生教育教学能力提出明确要求;财经类院校要培养学生“从事涉外财经相关工作”的能力。(4)创新教学方法。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发展为外语教育教学发展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我们一方面要打造智慧教室、智慧校园等,另一方面要开发各类智能英语学习APP,整合教学资源,运用优质在线学习平台,实现对教育教学全过程的质量监控。我们要应用“互联网+”技术,打造跨区域的教师教育发展和师生交流平台,积极促进东部优质资源向中西部流动,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实力。(5)提高国际化水平。全球化发展趋势对教师和学生的国际化培养提出更高要求,外语教育更要推行国际化理念,多维拓展师生的国际视野。王国维先生(1998:43)曾说:“居今日之世,讲今日之学,未有西学不兴,而中学能兴者;亦未有中学不兴,而西学能兴者。”我国外语教育改革发展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总结我国外语教育改革的经验,创新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外语本科专业内涵建设,从而为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实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和社会经济发展培养更多、更高质量的外语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戴炜栋.高校外语专业教育40年:回顾与展望[J].当代外语研究,2018,(4):3-4.
[2]蒋洪新.关于新时代英语教育的几点思考[J].外语教学,2018,(2):49-51,67.
[3]王国维.国学丛刊序[A].胡道静.国学大师论国学(上)[C].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8.41-44.
[4].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作者:蒋洪新 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