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教育改革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一、改革开放
40年以来我国农业科技的主要成就与难题截至2018年12月18日,我国改革开放走过了整整40周年。40多年前,我国人民吃不饱饭,几乎吃不上肉。当时,粮食和肉品都要凭票按计划供应,粮票且有全国粮票和地方粮票之分。那个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生产能力之间的矛盾,致力于解决人民吃饱饭、能够吃上肉的问题。改革开放40多年后的今天,中国人民不但吃饱饭了,而且能够天天吃上肉,现在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基本生活需求上表现为人民要吃得安全放心———食品不仅要优质美味,而且要价廉物美。人民的需求就是现代农业的需求,就是新时期我国农业科技的奋斗目标。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在杂交水稻、杂交小麦、杂交玉米、杂交油菜、杂交蔬菜、杂交水果、杂交猪、杂交牛、杂交羊、杂交鸡、杂交鸭、杂交兔、杂交鱼等为代表的先进育种技术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引发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种业革命,带来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同时,我国肥料和饲料的工业化发展促进了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发展,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益;植保和兽医科技的发展促进了农药、兽药的研制开发,预防和控制了动植物病虫害发生,减少了经济损失,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发挥了为农业保驾护航的作用;农业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技术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的转变,节省了农业劳动力,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推动了农业劳动生产力转移。在机制体制方面,我国农业包产到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调动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农业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公司集团化加快了农业现代化步伐。40多年改革开放,我国农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当前,我国农业仍面临着“效益低下、食品安全问题突出、环境污染严重”三大难题。在农业产出方面,我国农业比较效益普遍较低。袁隆平院士测算,种植667m2杂交水稻平均纯收益只有7.5元。据对丰都县社坛镇踏水桥村种粮大户周廷茂3.33hm2水田和3.33hm2旱地调查,667m2的种子、农药、肥料等农业生产资料支出要350多元,耕整要150元,收割要150元,育秧、栽插和管理用工量达40个以上,按80元/人/天计,需要320元,加上300元土地流转费,合计高达1270元。667m2产量按500kg计,收购价按3.0元/kg计,收入只有230元,6.67hm2家庭农场收入只有20000多元,且要风调雨顺,而他在外地打工的儿子和媳妇每年收入超过8万元,是他老两口的2~3倍。在丰都本地做小工者,每天工资一般80元以上,1个月收入2400元左右,相当于1人1年种10亩地的收入[5]。食品安全方面,据江南大学、中国食品安全报社、曲阜师范大学、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等联合的《中国食品安全发展报告(2018)》,2017年我国共发生食品安全事件数量达19603起,平均每天发生53.7起;食品安全事件主要集中于食品生产与加工环节,发生量占总量的45.16%;食品安全事件发生量最多的食品种类为食用农产品,共有4031起,占20.56%。该报告指出,现阶段我国食用安全风险隐患仍然较为突出,食品安全风险治理凸显出持久性、复杂性、隐蔽性的特点,治理难度仍然十分艰巨[6]。环境污染方面,尽管我国农业总产值在“十一五”与“十二五”期间年均增幅为4.56%,但面源污染不断加剧严重影响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农药、化肥生产国和消费国,塑料薄膜使用量亦居世界首位。其中,农药使用量由2006年的153.71万吨增至2015年的178.12万吨,使用强度由2006年的11.82kg/hm2增至2015年的13.70kg/hm2,年均增幅1.59%;化肥使用量由2006年的4927.7万吨增至2015年的6022.5万吨,使用强度由2006年的378.93kg/hm2增至2015年的463.12kg/hm2,年均增幅2.22%;塑料薄膜使用量由2006年的184.55万吨增至2015年的260.36万吨,使用强度由2006年的14.19kg/hm2增至2015年的20.02kg/hm2,年均增幅4.11%。2015年我国水稻、玉米、小麦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为35.2%、农药利用率为36.6%、塑料薄膜回收率为30%,约有70%未得到利用,比发达国家低15%~25%。未利用的部分造成了大气质量下降、水体富营养化、土壤肥力下降,进而影响了初级农产品质量和持续增产[7]。破解这三大难题,关键在于我国要通过科技创新,实现农业现代化,即农业工业化。同时,我国要相应建立好科技创新与市场经济深度融合的机制与体制,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做好这两点,我国农业将再创新的辉煌。
二、新常态下我国农业科技面临的形势与主要任务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迈进中高速增长、结构不断优化、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新常态,我国农业进入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农业农村现代化进入全面推进、重点突破、梯次实现的崭新阶段。推动乡村振兴,我国主要应依靠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的质量效益竞争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我国必须依靠科技打造农业发展的新引擎,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发挥科技对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性、根本性和决定性作用。站在21世纪的历史新起点上,我国农业科技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面临着新的现实形势,亟需做出新的时代变革。推动我国农业科技大幅进步,一要抢占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制高点,进一步强化农业基因组学、生物灾变规律等研究,加强智能农机装备、资源高效利用等应用基础研究;二要突破农业科技创新的关键点,推进粮食和重要农产品节本提质,开发名特优新农产品[8];三要实现农产品“从种子到餐桌”的链条化、现代化生产,保障人民群众享受价廉物美的高品质食品,促进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具体而言,未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突破:一是农业新品种的培育与繁殖技术创新。目前,我国高产的农业品种,尤其动物品种依赖进口,自有品种资源开发利用不够,优良品种缺乏。通过科技创新,我国要将传统育种技术与现代育种技术结合起来,如采用功能基因克隆、全基因组选择、转基因、基因编辑、合成生物、细胞工程、胚胎工程等育种技术,将外来品种本地化,本地品种国际化,利用国内外优良品种资源,培育优良品种(系),走向国际化。二是动植物病虫害防控技术创新。目前,动植物病虫害给我国农业造成30%左右的损失,并严重破坏环境,威胁人的健康。为彻底扭转这一局面,我国必须通过动植物、微生物代谢产物的分析筛选、新药靶标发现、药物分子设计、先导化合物等新技术研发新农药、新兽药,做到少打针、少用药、环境友好、绿色发展。三是肥料、饲料营养技术创新。目前,我国的肥料、饲料利用效率低,资源短缺,安全问题突出。基于此,我国要积极开展动植物营养代谢机理研究,开发新型绿色肥料与绿色饲料,研发农抗与抗生素替代品,创新施肥和饲养技术,提高转化率。四是农业废异物资源化利用创新。目前,我国一方面资源短缺,另一方面资源浪费严重。在我国广大农村,农作物桔杆、畜禽粪便、农产品加工附产品都未有得到有效利用,反而成为农业农村发展的负担。面对农业农村的现实问题,我国要大力开展农业废异物降解、生物发酵、环境修复等原理与规律的研究,研发废异物资源化利用的关键技术,开发生物肥料、生物饲料、环境修复剂、生物制剂等产品,变废为宝、生态农业、环境优美。五是农业设施设备创新。目前,我国农业设施设备缺乏,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不够,智能化、信息化程度低。针对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我国应跨学科协同开展农业设施、设备、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的理论与技术创新,研发新设施、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实现农业智能化、信息化。六是食品加工创新。目前,我国食品加工整体水平发展不高,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大型设施设备依赖进口。同时,食品加工的研发力量薄弱,创新能力不强,深加工不够。面向未来,我国要继续努力开展食品加工、保鲜功能的科学理论与技术研究,研发新型加工设备,大力促进保鲜食品、冷藏食品、风味食品、功能性食品、方便食品的研究开发,以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的需求。
三、新常态下促进农业科技创新的我国高等农业教育改革建议
指出,乡村振兴战略事关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局,要把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我国振兴乡村的核心是要把农业科技创新扎扎实实落到实处,前提是要培养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振兴乡村需要一大批乐意献身于农业的科技人才,凭借农业科技创新实现农业工业化与现代化,运用科技创新与市场经济深度融合的机制体制,形成星罗密布的现代农业企业及种植大户、养殖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群体网络,彻底改变农业农村面貌。强调,科技创新关键在于人才资源。要想获得乡村振兴亟需的大批人才,逐步做强农业现代化,高等农业教育实现现代化成为首要任务。新常态下我国高等农业教育必须构建高水平的农业人才培养体系,引领农业的科学研究和产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建设。我国高等农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应能够立足中国农业实际,解决中国农业发展问题;能够面向世界,熟悉掌握发达国家农业科技发展前沿,了解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现状,具备创新、创造、创业精神和能力;能够遵循科技创新与市场深度融合的规律,建立中国农业与世界农业的生命共同体。所谓农业生命共同体,是指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三大生命体的世界农业既相互侵蚀,又相互依存,且共同为人类服务,为人类所依托,是全球彼此依赖的生命共同体,其最终目标是环境优美、人类健康、生活幸福。新常态下为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实现上述人才培养目标,我国高等农业教育亟需大刀阔斧改革。其一,面对我国农业乃至世界农业发展的实际,我国亟需构建新的高等农业教育体系,这一体系能让学生熟悉掌握农业生命科学前沿、农业高新技术,认识农业科学与农业的发展规律,主动地去创造、改造与发展农业,实现环境优美、人类健康、生活幸福。其次,我国高等农业教育亟需建设高水平的教学与科研实验室、研究室、基地,培养高水平的人才,产出高水平的成果,引领农业的科学研究与产业发展。其三,我国农科本科招生亟需实行双轨制:全国高考统一录取分数线录取的学生,以培养学术型为主,要求英语水平高,努力使其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学术型的专家、教授和高水平管理者;允许各农业高校自主招生,报教育部备案,以培养农业企业家、家庭农场主、种植大户、养殖大户等实用型人才为主,要求实践和动手能力强,努力使其成为具备农业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农业工匠或农业种植、养殖、食品加工能手,支撑农业产业发展。其四,教育主管部门应在农业高校乃至全国高校取消研究生的招生名额限制,经费实行公费制、自费制或导师负责制,为我国培养大批真正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目前,中国只有把人口大国变成人才大国,才能实现更好更快地发展。
作者:陈焕春 陈新忠 单位:华中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