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区域经济发展下的义务教育改革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义务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础性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义务教育受区域经济水平的影响,使其在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上存在着较大差异,呈现出城市教育资源过剩、农村教育紧缺的现状,不仅降低了教育资源利用率,而且违背了教育公平原则,使得城乡学生难以享受到同等的义务教育权利[1]。为此,我国必须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强化区域统筹发展、城乡统筹发展、经济社会统筹发展,正确处理好区域教育发展不协调问题,有效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
(一)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客观需要我国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主要体现在教育政策不均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等方面,这与区域经济发展质量不一有着密切关联。在大多数经济水平落后的偏远地区,当地政府财政经费紧缺,很难对当地义务教育投入充足的财政资金,使得当地中小学校的办学经费严重不足,造成中小学的住宿、饮食和学习条件十分简陋,与经济水平较高的城市中小学校办学条件存在着天壤之别。在经济落后的乡村地区,中小学校的办学规模较小,教学基础设施匮乏,只能容纳少数学生学习,加之经济落后地区的贫困家庭较多,贫困生经常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困扰而出现辍学问题,所以导致经济落后地区的学生难以享受到公平的义务教育权利[2]。为有效解决义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最大程度降低区域经济水平对教育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有必要持续深化义务教育改革,从区域经济发展大局出发,实现教育公平化。
(二)提高义务教育资源利用率的客观需要区域经济发展是区域义务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础,区域义务教育又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潜在动力。从我国教育与经济发展现状来看,教育发展良好的区域,其经济水平也相对较高。反之,教育发展落后的区域,其经济水平也相对较低,由此可见教育与经济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但是,在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中,地方政府倾向于将资金投入到产出率高的行业,以拉动本地区经济增长,这就挤占了义务教育的财政资金投入。尤其对于大部分偏远山区、贫困地区而言,学生上学路途较远,所以中小学校一般采用寄宿制管理模式,方便学生在校学习。但是,寄宿制中小学需要投入较多的办学经费和运营成本,这对原本已经捉襟见肘的财政教育经费施加了更大的压力。为此,各地方必须深化义务教育体制改革,从变革义务教育模式、办学模式、教育经费投入机制等方面着手,提高现有义务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引入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义务教育事业,夯实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基础[3]。
二、基于区域经济发展视角下深化义务教育改革的实践建议
(一)改革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在区域经济发展背景下,政府要深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促进各区域之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缩小城乡义务教育差距。具体改革建议如下。其一,建立合理的义务教育经费分担机制。我国可根据全国的教育经费平均水平和各级政府的财政收入确定各级政府的教育经费分担比重,其中中央政府承担30%,省政府承担40%,市政府承担为20%,县政府承担10%,以保证各地区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充足[4]。其二,建立义务教育转移支付制度。各地区要逐步缩小城乡义务教育在教育经费分配上的差距,使城乡中小学校公用经费和教师工资待遇处于同一水平线上,当贫困地区无法满足义务教育经费下拨需求时,要由中央政府、省政府和市政府进行专项拨款支持。其三,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管理体制。农村中小学校要实施教育经费预算管理,由当地教育部门根据所辖地区内的所有中小学提出的教育预算经费需求,编制整体教育预算,将其纳入政府预算体系,对义务教育经费下拨做出具体规划。同时,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下拨中执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保证农村教育经费足额下拨,确保义务教育经费得到专款专用。
(二)改革义务教育人事制度受区域经济水平的影响,城乡中小学教师资源分配极其不均,普遍存在着城市中小学教师超编,农村中小学教师紧缺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应从深化义务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着手,以促进区域教育和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具体建议如下。其一,区域教育部门要制定教职工用编计划,合理调整城乡中小学的教师结构,使新增教师编制尽量向经济落后地区的农村中小学校倾斜。其二,地方政府要适度提升偏远地区中小学教职工的薪资待遇,降低办学条件艰苦地区的教职工流失率,减少优秀教职工向已经饱和的城市中小学校流动。其三,区域教育要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完善城乡教师职称评定标准,使职称评定适当向农村教师倾斜,鼓励农村中小学教师不断提高整体素质水平。其四,城市中小学要推进教职工管理制度改革,让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到农村中小学进行挂职锻炼,以城市优质的教育资源带动农村义务教育水平提升[5]。
(三)改革义务教育管理机制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义务教育要深化教育管理机制改革,实现城乡教育资源的统筹规划与配置,重点解决好适龄孩子的公平入学问题。具体建议如下。其一,统筹建设城乡中小学校。各地方要统筹规划义务教育资源,在农村实施集中办学模式,由地方教育部门统一整合和投放教育资源,着力改善农村义务教育条件,提升区域教育整体水平,为区域经济发展打下良好的教育基础。其二,规范中小学校办学行为。为促进区域教育均匀发展,城乡中小学校要执行免试就近入学制度,不得出现择校行为、选拔性招生行为。在今后的义务教育发展中,要逐步消除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的划分,减少对示范学校、实验学校和重点班的教育公共资源倾斜,以保证教育的公平性,使身处于不同区域的孩子都能够享受到同等的义务教育服务。其三,加强流动人口义务教育宣传。各地区教育部门要组织协调好本地区所有的中小学校共同开展义务教育宣传,做好适龄孩子的就近入学工作,重点解决进城务工人员、流动人口的子女上学问题,不断提升区域义务教育水平。
三、结论
综上所述,义务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在提升区域人才整体素质水平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各地区义务教育要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视角深化义务教育改革,均衡配置区域义务教育资源,使城乡学生享受到均等的义务教育服务。同时,各地区还要将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倾斜,全面提升落后地区劳动者的素质水平,为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琦.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义务教育质量[J].现代教育科学,2019(12):74-75.
[2]吕玉刚.着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J].中小学管理,2020(1):109-110.
[3]秦玉友.农村义务教育师资供给与供给侧改革[J].教育研究,2020(4):18-19.
[4]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实施方案[J].青海教育,2020(5):82-83.
[5]申亮.均衡发展视角下县域小学教育资源整合优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9.
作者:马艳红 单位:甘肃省庄浪县第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