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谈大数据时代高校教育管理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高校大数据管理拥有巨大优势与价值,同时也存在问题。本文分析了传统高校管理模式的劣势,并通过高校大数据管理与传统高校管理的比较来探讨其优势和价值,揭示当前大数据管理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对高校教育管理发展的思考与对策:建立健全的高校大数据管理体系,提高数据质量;建立规范的数据储存期限及相关标准;加强高校数据安全;聘用专业技术人才,提高管理者对于大数据应用能力等。
关键词:高校教育;教育管理;大数据;思考与对策
当今社会,大数据的迅猛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使用,给很多行业带来不可估量的价值,使其走在时展的前沿。何为大数据?这一概念最早起源于Apacheorg的开源项目HUTCH中[1],指的是容量大于1TB的数据群,又称海量数据。与最早测量或计算得来的数据不同,大数据中的数据涵盖内容更广,包括文字、影像、音频、视频等。现代观念把大数据当作一个整体,即技术、思维方式和方法论的集合体。高校是多种组织机构组合形成的大综合体,这一性质使其数据来源广泛,类型多样。按来源可以分为教学数据(如学生的课程、作业、成绩等)、科研数据(如项目经费、实验结果等)、后勤服务数据(宿舍信息、基础设施状态等)和管理数据(如学生与教职工基本信息、高校财务等);按性质可以分为动态数据和静态数据,还可分为结构性数据和非结构性数据等。由此看出,高校数据是充满多样性和复杂性的。在采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教育管理时,相关人员应根据数据的类型和性质采取不同的管理技术,最大限度地利用数据带来的价值。
一、传统高校管理模式的劣势
(一)传统高校刚性管理人文性不足,刚性有余我国人口基数大,而高校教育资源稀缺,刚性管理没能考虑到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个人差异,如学生学习能力和个人能力的差异、教师授课方式的差异。统一的标准使教师与学生失去学习和教育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与学校长远的育人目标是背道而驰的。陈文[2]等人提出,当前高校教育管理呈现一种“内卷化”趋势,管理者基于维持稳定的压力,往往只愿意单向地,不假思索地执行上层文件,而管理模式一成不变。虽然管理层人员会不停变换,但是管理模式一直处于自我复制、停滞不前的状态,这种内卷化阻止了创新性工作的开展和对管理模式的自检与改善,甚至可能造成错误的管理方式不断地在自我复制中重复和放大。管理者和决策者应该认识到高职院校教育的目标不仅是传授专业知识,更应该着眼于综合素质的培养,故人性化、个性化管理是教育事业的发展态势。但采取此管理方式意味着更多时间和人力的投入,管理成本一定大于传统刚性管理。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技术的推陈出新、信息化建设成本的大大降低,这对高职院校顺应时代潮流、转换管理制度是十分有利的。
(二)传统高校对不同情境的刚性管理占比分配不合理对于管理基数庞大,结构复杂的对象来说,“刚柔并济”是喜闻乐见的管理思路,刚性制度保障权威,强调客观,柔性制度体现人本思想,更在意人的主观意愿。出于对管理成本的考虑,制度管理在管理模式中占有更大比例,但管理者和决策者有时没有意识到高校运作时情境的多样性,往往追求方便,将相同模式套用于各情境。例如,高校将同一模式用于该校的行政管理和教学研究管理,往往容易出现这样的问题:行政方面,虽有制度维持,但柔性管理的存在可能会对高校权、责、利、职的解释出现漏洞,影响高校的严肃和权威。另一方面,学术研究崇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思想的交锋和观念的碰撞才能促进各研究领域的创新与发展。若教学研究刚性管理占比过大,容易出现“内卷化”趋势,严重影响学校研究活动的进步与繁荣。刚柔结合是高校各方面管理的基础,但如何结合、如何制衡,这需要各管理者针对不同情境的需求和自身特点进行合理设定。
二、大数据时代下高校教育管理的应用意义
(一)促进高校管理模式的变革当今大学生群体的学习和生活网络化倾向明显,信息的来源和数量飞速增长。传统高校管理手段单一,刚性过强,无法充分适应当前教育环境,数字化、网络化、人性化的柔性管理模式改革成为必然趋势。在社会发展和国家政策的推进下,国内高校信息化建设基本已步入正轨,大数据的引入能让高校更快、更精确地掌握科学研究。对教育教学、后勤保障等核心工作模块的信息,通过分析做出有针对性的响应,更加贴合实际需求,实现刚性到柔性的改革。利用大数据信息管理能够及时发现和掌握并诊断出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推动各部门的协调发展和建立一体化管理机制,保证教育信息的全面覆盖,实现高校管理由传统管理模式向新型大数据管理模式的转变。
(二)提升高校的信息化水平,实现资源共享高校环境会随着社会事件、自然情况等不断变化。大数据技术能提高高校对突发事件或潜在隐患的响应处理能力这是传统高校管理无法实现的。2020年初的疫情使高校教学和管理面临严峻挑战,在无法正常开展线下教学工作的情况下,开展线上教学是国内高校在疫情下做出的选择因此构建一个体系完善、反应快速、功能全面的管理系统十分必要。大数据技术能推进高校配合校外企业共同搭建高校网络教育平台,推出精品课程,和其他高校进行资源共享让学生在家也能享受到在校的优质教育资源,使大数据的效用发挥更大价值,实现再次创新。
三、当前大数据时代下高校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较少关注数据来源与质量高校教育的人性化、个性化管理依赖于其收集到的数据准确性和关联性。虽然当前超90%的高校都已将互联网技术、数字化技术融入校园,但由于相关教育软件不成熟、相关技术人员不重视及时维护和数据处理、不同机构处理方式不一致等原因,高校收集到的数据是不准确、不规范的。还有对于历史数据没有进行及时归纳和整理,造成数据囤积和数据割裂,不能很好地为未来的高校管理和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注1,这就会使高校在决策时出现偏差与失误,造成人力财力的浪费。
(二)不注重数据储存周期有限的储存空间下,各类数据到底该存多久?这是高校大数据教育管理过程中面临的一大问题。储存期限过长,一些老旧的次要数据占据系统容量,造成更重要的新数据无法及时录入;期限过短,当需要数据做进一步研究分析时又无法准确追溯数据,形成有效的追踪来提供全面信息。
(三)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的缺失大数据进入高校教育还不是很久,许多高校里大数据的处理和系统维护人员由教职工兼职担任。但高校数据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得没有坚实理论基础的兼职教职工感到有很大压力,在遇到系统崩溃、数据泄露等专业问题时束手无策不能及时采取正确有效的措施,从而加大了高校的损失和运营成本。
四、当前大数据时代下高校教育管理发展的思考与对策
(一)建立健全高校大数据管理体系,提高数据质量此体系强调“顶层”设计能够动态监测各分类下的信息管理部门,起到指挥和交流的作用。体系下的各部门应根据其所属数据类型采取各自最为适合的采集手段、处理方式、价值评判标准等,做到分工明确,使管理满足个性化、人性化要求。顶层设计体系下的各信息管理部分各司其职,能够保证数据的来源有针对性,收集的数据更加准确,为学校的管理发展和未来决策提供高质量的数据基础。同时依托“顶层”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下属的各分类机构可以直接向“顶层”传输数据,提供反馈,数据的流通效率大大提升。正如现在许多双一流高校都成立了“高校信息管理中心”,图1所示的是西安交通大学的顶层设计[3],它不仅是学校的大数据管理平台,同时也是面向区域乃至全国的平台。它的数据来源于高校、教育管理部门以及行业、第三方、企业用人单位,做到更高层次的交流,为更多个人与机构提供相关资源与服务。
(二)建立规范的数据储存期限及相关标准数据的储存期限应考虑以下因素:数据价值、数据类型与数据分析难易程度。在决定储存周期之前,高校应先讨论并决定数据价值大小的标准并且认识到这一标准应是动态、可变化的,是随着高校和社会价值观的变化而变化的。因储存空间有限,只有存储有效信息,对信息进行归档整理,方能提高效率,实现大数据的高效、精细、便捷服务。
(三)加强高校数据安全为了增强数据的安全性,高校可以向第三方专业企业求助,同时从内部和外部入手构建安全壁垒。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大数据体系建立对应的安全组织体系和责任制度,提高自身安全预警和应急处理能力。管理者应根据用户的数据需求授予其最小的数据范围权限,实现不同级别用户之间的权限分离。通过加密、授权、审查等手段预防内部违规操作和外部的攻击和窃取,在信息泄露后及时报警并追溯定责。
(四)聘用专业技术人才,提高管理者大数据应用能力美国超过半数的大学有专职和首席信息官(CIO),他们是专业数据采集、管理和分析人员,能够在宏观上把握数据的趋势走向,为高校工作决策提供专业建议。这一信息说明无论是否设置此类头衔,设立专门职位,让信息管理人员参与学校决策是必要的。要利用大数据进行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与改革,决策者应该认识到大数据的本质和初衷,不仅限于精确、广泛地采集各方面的数据,更宝贵的是发现数据背后隐藏的真相。因此,除了信息采集、管理人员,数据分析的专业人才引进不可或缺。虽然专业人才能够在宏观上把握数据的趋势走向,为工作决策提供专业建议,但为了使大数据与高校职能更加贴合,高校应该定期在不同部门开展数据收集及分析的课程,使高校教师、行政人员都能掌握基本的数据分析知识,结合各自的工作背景与行业知识,对数据背后隐藏的信息有更清晰地认识。如此一来,正确的宏观判断加上细节的完善建议,能使高校更准确、更人性化地做出决策。
(五)提高数据资源共享程度,确保公平优质的数据和信息应是大众资源,不该被少数人垄断来谋取利益。信息透明、可靠、安全、广泛是高校所追求的目标。从学生角度来说,高校应不限专业、不限年级地对学生开放所有的教学与研究资源,使其有机会学习到专业以外的更多知识,增加日后的求职竞争力;从学校角度来说,不同专业、不同职能部门之间,应共用同一数据库或信息平台,确保所有人享受相同的大数据硬件与软件资源,确保公平,以求共同发展,合作进步;从地区或国家层面来说,可以提倡地区或省份间采用“同读一本书”“同上一门课”“同做一项目”等手段提高优质资源的共享程度,缩小地区或省份之间教育资源的差异,减少短板,提高教育公平程度,于国于民都是益处。
五、结语
综上所述,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意味着包括教育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都在面临变革。虽然从传统方式改变一定会经历“阵痛”,但这个变革是大势所趋,是加快数字化、信息化全面建设的必要举措。在运用大数据这一工具时,一定要清晰认识“工具”与“对象”的本质,找出契合点,解决矛盾点。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才能让大数据技术成为高校管理的好助手。
参考文献:
[1]陈桂香.大数据对我国高校教育管理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武汉大学博士论文,2017.
[2]陈文,等.大数据时代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转变与应对策略[J].江苏高教,2017(1):67-69.
[3]郑庆华.高校教育大数据的分析挖掘与利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13):28-31.
作者:刘勉 单位:宁德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