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新农村建设下农村音乐教育改革探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在乡村振兴、教育扶贫等政策引导下,农村音乐教育从“师徒模式”向“学校模式”转型是必然之举。易文颖编著的《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音乐教育改革与实践》(九州出版社,2020年11月第1版)一书聚焦农村音乐教育的核心问题,围绕音乐师资、音乐课程、音乐资源等展开深度研究,该书行文简洁、内容实用,提出了一系列促进农村音乐教育改革的可行性建议,为新农村建设夯实了音乐教育实践基础。
一、剖析农村音乐教育主要价值,表现出强烈的历史意识
现阶段,农村音乐教育纳入基础教育、素质教育、学科教育等范畴是大势所趋,由此音乐教育也被赋予了更多的实用性价值,包括提升农村人口音乐理论水平、音乐审美素养等。但从历史维度出发,音乐作为一种文化或艺术形式,本身就根植于广袤的乡土社会空间,仅考虑新农村建设对农村社会结构、要素、环境等造成的嬗变,就简单地将音乐教育从农村社会职能中剥离、全面投放到学校教育场域中,明显是一种狭隘的认知与做法。该书开篇之际,通过分析新农村建设与传统音乐文化之间的关系,论证了农村音乐教育对农村人口的教化作用,特别指出,相当一部分音乐作品、艺术形式、器乐及声乐技艺等,是离不开农村社会的土壤的,例如大量非遗音乐文化作品,仍然主要由民间艺人作为传承者。因此,该书在分析农村音乐教育改革与实践过程中,尤其强调了相关教育主体应具备历史意识,一方面要确保“新农村建设”与传统农村社会在音乐文化方面理念统一,另一方面,新农村建设不是为了彻底颠覆固有乡土音乐文化传承机制,相应地,要借助学校教育这一优秀渠道,为传统农村音乐的传承保留一席之地。
二、聚焦农村音乐教育典型现状,表现出强烈的问题意识
关于农村音乐教育的现状,既是该书的探讨重点,也是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音乐教育改革的主要阻力来源。该书在这一方面的研究,表现出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的特点,仅选择了农村音乐教育的“典型现状”进行分析,这一编写思路很好地规避了内容过泛、去中心化的缺陷,便于和次第展开的新农村建设保持步调一致。首先,摆在农村音乐教育改革面前最大的阻力是“音乐师资”,音乐不同于语数外等智育学科,除了要求音乐师资具有良好的专业能力之外,艺术修养、文化素养、音乐审美等也不可缺少,而农村音乐师资的现状普遍是“重术轻道”。其次,新农村建设赋予农村音乐教育充分的硬件资源,但在软件维度的“课程资源”上十分欠缺,尤其是亟待针对乡土音乐资源进行更深度的挖掘和更全面的利用。再次,农村音乐教育模式过于陈旧,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应该形成全新的文化气象,客观上要求音乐表现形式要丰富多彩、音乐教学效果要城乡均衡,但现状却不尽人意,纳入学校教育范畴之后,反而限制了农村音乐文化的传播与表现力。
三、构建农村音乐教育改革对策,表现出强烈的创新意识
从农耕文明维度出发,“中国农村”不单纯是一个地理学、社会学或人口学概念,费孝通关于的“乡土中国”提法,从文化、艺术、经济等多个层面分析了农村空间的特殊性。这样一个空间中生活常态是“终老是乡”,人、基层组织、劳动行为等之间具有超常稳固性,存在于这样一个空间内的各类文艺要素及形式(如音乐),则是维护农村和谐、善治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农村音乐教育多以“师徒传承”的形式展开,存在效率低、效果差的缺陷,既无法保障音乐教育价值的普遍性,也难以实现音乐理论、实践内容的有效更新。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化,农村音乐教育获得了更好、更多的平台支撑,除学校音乐课程之外,民间艺人、音乐培训机构、博物馆等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从优化城乡音乐教育结构、促进城乡音乐差距缩小出发,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还要关注音乐教育创新,充分利用“互联网+”环境、工具等,为农村音乐教育改革提供“弯道超车”的可能性。该书立足网络环境,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策略,包括音乐教学活动的线上化、音乐教学环境的虚拟化,目的是为农村音乐教育搭建网络远程实践渠道;直观上看,提高互联网普及率、利用率本身就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将其着力点放在农村音乐教育层面,一方面也加速了农村传统音乐形式与现代音乐教育理论的相互渗透,另一方面有助于优质音乐教学资源的交流共享,为内容更新创造了条件。
作者:李伟 单位:石家庄理工职业学院